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分次PCI组(急诊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3~7 d干预Non-IRA)和再次入院PC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改善情况和MACE发生率。结果早期分次PCI组住院时间[(7.5±1.5)d vs.(11.5±2.3)d,P=0.02]及住院费用[(67658±30242)元vs.(79864±24980)元,P=0.04]低于再次入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11例(18.3%)vs.5例(8.3%),P=0.11]和院内MACE事件[4例(6.7%)vs.2例(3.3%),P=0.68]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早期分次PCI组心绞痛症状[(1.8±0.5)vs.(3.1±0.6),P=0.04]和心功能[(57.7±3.3)vs.(52.0±5.2),P=0.03]改善情况优于再次住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发生率[(17.2%)vs.(10.5%),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分次PCI干预Non-IRA是安全可行的,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率,患者短期预后不劣于再次住院PCI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时是否行FFR检查将患者分为:FFR组68例(FFR指导下功能性血运重建组)和CAG组92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血运重建组)。比较两组支架置入数量、平均支架总长度和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FFR组支架置入数量[(1.5±1.0)枚vs.(2.6±0.5)枚,P=0.02]和平均支架总长度[(51.4±30.0)mm vs.(67.2±20.5)mm,P=0.03]显著低于CAG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MACE发生率(1.5%vs. 3.3%,P=0.6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随访至术后12个月,FFR组MACE发生率(5.9%vs. 16.3%,P=0.04)较CAG组显著降低。结论 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FFR指导下分期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减少支架置入数量和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MACE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有无梗死前心绞痛(PA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短期预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慢血流(CSF)发生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共纳入633例STEMI患者,根据有无PAP分为有PAP组和无PAP组,记录患者TIMI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病变血管支数、有无CSF等术中情况,术后记录患者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脑钠肽(BNP)峰值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段回落率(SUM-STR)及MACE等。结果:有PAP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术后心绞痛、死亡等MACE例数均少于无PAP组(P0.05);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cTFC、CSF、侧支循环有PAP组均优于无PAP组(P0.05);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BNP峰值浓度有PAP组均小于无PAP组(P0.05);LVEF有PAP组优于无PAP组(P0.05)。PAP与急诊PCI术中CSF的发生有相关性(OR=0.185,95%CI:0.074~0.462,P=0.000)。结论:PAP对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和MACE发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并降低急诊PCI术中CSF的发生率,保证了有效心肌灌注,对临床治疗判断STEMI患者预后和成功血运重建(PCI或溶栓)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同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78例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non-IRA的干预时机分为一次PCI组(42例)和分期PCI组(136例)。比较两组患者PCI资料和围术期并发症,随访1年,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分期PCI组比较,一次PCI组住院时间[(5.5±1.5)d比(9.5±1.5)d,t=3.97,P=0.02]和住院费用[(46 765±20 242)元比(54 884±22 885)元,t=3.88,P=0.04]显著下降;一次PCI组围术期并发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例(14.3%)比13例(9.6%),χ2=0.61,P=0.40];一次PCI组术后1年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分期PC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9.7%±3.4%比55.0%±4.1%,t=3.87,P=0.04),两组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例(23.8%)比24例(17.6%),χ2=0.79,P=0.38]。结论 STEMI多支血管病变直接PCI同期干预non-IRA显著减少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造影剂用量,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未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在预期成功率较高的情况下可作为STEMI患者直接PCI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安全性及1年随访期的疗效。方法将221例多支血管严重狭窄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分为常规组(仅处理罪犯血管)179例及处理组(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42例,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再次手术率、再次住院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术后及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肌酐、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常规组比较,术后处理组的心绞痛发生率降低(40.48%比60.34%,χ2=5.46,P=0.02)、再次手术率降低(9.52%比58.10%,χ2=32.13,P=0.00)和再次住院率减低(11.90%比27.93%,χ2=4.68,P=0.03)。处理组心功能状况优于常规组[(1.19±0.59)级比(1.49±0.89)级,t=2.66,P=0.01]。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6%比2.79%,χ2=0.03,P=0.87)。结论急性STEMI直接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再次手术率、再次住院率,改善心功能状况,且未增加MACE发生率,在预期成功率高的情况下可作为急性STEMI直接PCI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处理罪犯血管,和完全血运重建两种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续入选1 00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2支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接受血运重建的策略不同分为:罪犯血管PCI介入组和多支病变PCI组。多支病变PCI组包括患者在直接PCI接受梗死相关血管介入治疗后,在同次住院期间择期接受至少1支非梗死相关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结果:研究入选急性期仅处理罪犯血管的患者622例,急性期或住院期间处理多支血管的患者386例。基线资料显示罪犯血管PCI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多支血管PCI组[(67.1±6.6)vs.(66.1±6.5)岁,P=0.024],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多支血管PCI组[(62.1±7.4)%vs.(63.6±8.0)%,P=0.003]。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部位以前降支最多(83.9%vs.85.0%)其次为右冠状动脉(70.6%vs.69.9%)和回旋支(65.3%vs.65.0%),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41.9±7.5)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罪犯血管PCI组高于多支血管PCI组(4.3%vs.1.8%,HR=0.43,95%CI:0.19~0.99,P=0.049)。两组患者死亡、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复合终点(MACE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实现完全血运重建可降低再发心肌梗死事件率,STEMI在真实世界中的PCI策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于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75例,入院行急诊PCI术后(12±2)个月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顽固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缺血性脑卒中),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对其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12±2)个月内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组白细胞计数[(13.21±3.71)vs.(10.19±2.5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1.69±2.38)vs.(8.15±2.58)×10~9/L]、谷丙转氨酶[(70.38±25.55)vs.(46.83±25.99)U/L]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红细胞计数[(4.25±0.81)vs.(4.79±0.56)×1012/L],血红蛋白含量[(130.79±20.65)vs.(146.88±15.75)g/L],舒张压[(66±16)vs.(75±11)mm Hg](1mm Hg=0.133k Pa)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95,95%CI:1.108~3.961,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09~0.964,P=0.002),结论:中性粒细胞是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体表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f QRS)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50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成冠脉内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n=75)和常规治疗组(n=75),观察住院48 h内体表心电图f QRS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临床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别。替罗非班组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较常规组少[(23±7)帧vs.(30±10)帧,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45±162)U/L vs.(311±180)U/L,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则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51±6)%vs.(47±7)%,P0.05],同时,术后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f QRS发生率分别41%(30/75)和57%(43/7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事件有差异,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5%vs.12%)。结论冠脉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能改善心肌灌注,降低术后体表心电图f QRS发生率,提高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分期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拟分期PCI干预non-IRA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FFR指导下功能性血运重建组(FFR组)和单纯冠脉造影指导下血运重建组(CAG组),各50例。FFR组对狭窄70%~90%的non-IRA行FFR检查,FFR≤0.80为PCI干预的指证;CAG组对狭窄≥70%的non-IRA仅冠脉造影指导下行PCI。比较2组PCI资料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术后1个月和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FFR组和CAG组比较,人均支架植入量[(1.5±0.5)枚∶(2.6±1.0)枚,P≤0.01]和支架植入率[84.2%∶100%,P=0.003]显著降低;2组的PCI时间、造影剂剂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FFR组未增加MACE事件发生率[1例(2%)∶3例(6%),P=0.617];术后12个月FFR组MACE事件[2例(4.08%)∶8例(16.70%),P=0.042]显著降低。结论:对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在FFR指导下non-IRA分期功能性血运重建可减少不必要的PCI干预,降低术后12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次与分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病人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行功能性血运重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病人随机分为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一次PCI组(n=50)和分期PCI组(n=50),一次PCI组功能性血运重建一次PCI完成,分期PCI组分2次或2次以上PCI实现功能性血运重建。比较2组病人的PCI资料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分期PCI组相比,一次PCI组手术时间[(95±60)min比(170±82)min,P001]、住院时间[(34±26)d比(75±15)d,P=001]和住院费用[(44765±15265)元比(68861±19854)元,P=004]显著降低;2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术后1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人行一次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安全有效,病人短期预后不劣于行分期PCI功能性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LI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于粤北人民医院因错过再灌注时间窗而行择期PCI术的STEMI患者130例。其中随机选择65例为预适应组行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PCI术前3 d开始使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行双上肢缺血预适应,袖带加压高于基础血压50 mm Hg(1 mm Hg=0.133 k Pa)压迫肱动脉,持续5 min后放气休息间隔5 min,重复5次,早晚各执行一组];余65例为对照组,术前不行远程缺血训练。比较两组PCI术中侧支循环发生率及级别水平(0~3级)。根据侧支循环级别重新分组,以侧支循环2~3级为侧支循环良好组,0~1级为侧支循环不良组,跟踪两组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中侧支循环分级情况。预适应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侧支等级比较[(1.60±0.24)级比(0.83±0.18)级,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适应组侧支循环分级为0级的患者占比远低于对照组(29.2%比53.8%),而侧支循环分级为3级的患者占比远高于对照组(35.4%比10.8%)。两组侧支循环分级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K-M生存曲线提示,侧支循环良好组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对STEMI择期PC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可改善患者术后1年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p GSN)的水平,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其影响,探讨其能否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清标志物,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26例首次发生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和60例稳定性心绞痛并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即刻及术后90 min血清标本,另抽取30名无心肌缺血证据的健康者血清标本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 GSN浓度。p GSN在术前和术后的变化量记录为ΔG。STEMI组患者根据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分为ST段完全回落组(STR≥70%)和ST段不完全回落组(STR70%)。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3个月内所有心脏不良事件(MACE)。比较不同组间p GSN的水平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p GSN基线水平在STEMI组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健康组[(104.51±35.91)ng/ml比(129.47±41.61)ng/ml和(138.17±43.43)ng/ml,F=9.641,P0.01],在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健康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 GSN在STEMI组术后90 min较术前明显下降[(95.42±36.50)ng/ml比(104.51±35.91)ng/ml,t=4.959,P0.01],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PCI术前后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STEMI患者中ΔG在ST段完全回落组低于ST段不完全回落组[(1.92±4.46)ng/ml比(5.37±5.14)ng/ml,F=0.938,P=0.007];(4)基线p GSN诊断STE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95%CI:0.638~0.826,P0.01),选p GSN=96.13 ng/ml为诊断界点时,对诊断STEMI的敏感度为54.8%,特异度为80.6%;(5)STEMI组有22例患者出现MACE,基线p GSN在MACE组明显低于非MACE组[(82.28±23.56)ng/ml比(108.35±30.13)ng/ml,F=0.281,P=0.021],ΔG在MACE组明显高于非MACE组[(6.87±6.22)ng/ml比(3.25±4.14)ng/ml,F=3.276,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p GSN是独立预测3个月内MACE的主要因素之一。结论 p GSN术后的水平变化能较好反映急诊PCI术后的心肌灌注水平,对短期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注射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6年4月于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确诊的STEMI患者128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64)和实验组(n=64)。常规组通过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口内联用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实验组通过血栓抽吸导管超选择性到达罪犯病变远端后同等剂量给药。观察患者PCI术后血流、校正的TIMI帧数(CTFC)、ST回落情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实验组CTFC和CK-MB降低,ST回落比例和左室射血分数升高,[(27.47±5.58)帧vs.(23.43±4.57)帧]、[(97.63±15.32)U/L vs.(85.44±14.23)U/L]、(65.6%vs.81.2%)、[(42.78±7.80)%vs.(47.5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和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在冠状动脉罪犯病变远端注射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水平,临床使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同期或择期再行PCI对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且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多支病变的老年女性STEMI患者273例,根据梗死相关动脉(IRA)于急诊处理时non-IRA是否行急诊PCI分为择期组149例和同期组124例。择期组non-IRA 5~10 d处理,同期组non-IRA于急诊PCI时同时处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PCI相关临床指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择期组住院时间、KillipⅡ~Ⅳ级、SYNTAX评分、IRA术后TIMI 2级、non-IRA置入支架数、non-IRA复杂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同期组,KillipⅠ级、IRA术后TIMI 3级比例及急诊造影剂用量明显低于同期组(P0.05,P0.01)。2组MACE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择期组LVEF明显低于同期组[(50.37±4.20)%vs(54.46±6.79)%,P=0.018]。术后1年,2组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择期组LVEF明显低于同期组[(53.62±4.24)%vs(57.92±5.38)%,P=0.007]。结论对老年女性STEMI多支病变高危患者non-IRA行择期PCI相对安全,对低危患者non-IRA可急诊同期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PC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术的STEMI患者150例,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非MACE组100例和MACE组50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ROC曲线预测PCI术后MACE发生风险。结果 MACE组Gensini积分及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MACE组[(68.13±18.20)分vs (49.20±15.43)分,(389.48±88.81)μmol/L vs (320.00±61.00)μmol/L,P=0.000]。血清尿酸和Gensini积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95%CI:0.694~0.877)和0.789(95%CI:0.703~0.876)。当血清尿酸为378.5μmol/L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2.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84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Gensini积分是PCI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患者血清尿酸和Gensini积分水平可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PCI术后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溶栓后区域转运PCI模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胸痛中心由基层非PCI医院转来且发病时间<24 h的STEMI患者,根据再灌注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溶栓后区域转运PCI组(n=96)和直接PCI组(n=206),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资料相关指标、主要出血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区域转运PCI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0级比例较低,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和基层转运至PCI医院时间有所延长,但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时间和患者支架置入比例显著下降,且患者术后LVEF改善显著优于直接PCI组患者[(53.50±7.24)vs.(57.65±8.50),P=0.032];两组住院期间MACCE[9(4.37%)vs. 8(8.69%),P=0.175]和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2(0.98%)vs. 4(4.35%),P=0.076]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首诊于非PCI医院的STEMI患者,溶栓后区域转运PCI模式在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non-IRA-CTO),择期介入开通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行急诊PCI的患者进行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STEMI合并non-IRA-CTO的共115例患者,择期non-IRA-CTO开通组39(33.9%)例患者,未开通组(包括介入失败及未介入手术)76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药物使用情况、超声心动图及化验检查结果等,收集并阅读介入治疗光盘及手术记录等资料,电话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严重出血及脑卒中。结果:开通组患者术后1个月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改善[(53.29±7.24)vs.(57.55±7.89)%,P0.05]。开通组1年内MACE事件发生3例(7.7%),未开通组为30例(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开通组无心源性死亡患者,后组为7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MACE事件(47.8%vs.35.8%,P=0.209)及心源性死亡(4.3%vs.11.3%,P=0.430)在介入开通失败组和未行介入开通手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多元Cox回归分析证实,择期CTO开通(HR=0.219,95%CI 0.066~0.731,P0.05)是患者1年无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择期介入开通non-IRA-CTO可以增加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1个月的射血分数,减少患者1年的MACE事件,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运重建时间(12 h),15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63.0±12.4)岁。按照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n=19)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0~1级,n=15)。所有入选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置入支架,后测定IMR,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IMR降低,(32.0±7.6)vs.(2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PCI术后3个月LVEDD[(47.4±2.4)mm vs.(53.6±5.0)mm]增加,LVEF[(56.5±3.3)%vs.(46.1±8.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01,P0.001);IMR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DD呈正相关(r=0.842,P0.01),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830,P0.01)。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较良好患者更易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PCI后心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依据术前检查结果,直接使用单根指引导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STEMI且具有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指征的患者12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以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门-球囊(door-to-balloon,D2B)时间、穿刺至球囊时间、住院时间及半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中的D2B时间[(65±15)min vs.(73±19)min,P=0.01]和穿刺至球囊时间[(18±10)min vs.(28±13)min,P<0.001]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试验组中,使用指引导管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随访过程中,两组均有2例MACE发生,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术前检查的结果,直接使用单个指引导管在STEMI患者中行急诊PCI治疗能有效缩减D2B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