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入选者血管性痴呆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17例,占20.73%;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较高,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发生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进行1:1最近邻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匹配后发生组、未发生组患者各41例.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血糖、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溶栓后24 h收缩压、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LA、溶栓后24 h收缩压、AF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影响因素为高血糖、LA、溶栓后24 h收缩压、AF.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的预后不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其不良预警模型为其并发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56例AIS患者,4.5 h内均行静脉溶栓及用药后1 h内进行DWI检查,治疗3个月后按MRS评分结果分为82例预后不良组(>2分)和174例预后良好组(≤2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构建其预警模型及使用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效能。结果:低DWI-ASPECTS和高NIHSS评分均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显示,当NIHSS≥5分、DWI-ASPECTS<8分、NIHSS≥5分且DWI-ASPECTS<8分时,对静脉溶栓预后不良预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率及阴性率分别为92%、47%、45%、92%,79%、80%、65%、89%,93%、73%、69%、9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IS静脉溶栓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是高基线NIHSS评分和低基线DWI-ASPECTS评分,联合构建其预后不良预警模型有助于防治静脉溶栓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ACI溶栓后脑出血患者转化风险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影响ACI溶栓后脑出血患者转化风险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07(89.16%)例患者无出血转化,13例(10.83%)患者出现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入院NIHSS评分10分、大面积梗死、重度LA是ACI患者溶栓治疗出现脑出血转化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CI患者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后有10.83%患者出现出血转化;年龄 60岁、入院NIHSS评分10分、大面积梗死、重度LA是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转化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及与其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10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评定患者预后情况及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0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53例(49.07%)患者预后良好,55例(50.93%)患者预后差,其中有5例(4.63%)患者死亡;开始治疗时间、血糖水平、舒张压、收缩压、NISHSS评分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血糖水平、NISHSS评分为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脑卒中患者愈后差的发生率高,血糖水平和NISHSS评分为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和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恶化率、100d后病死率以及治疗后(24h、15d、20d)神经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71.66%,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率和100d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5d、20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许昌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ACI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于治疗前检测血清CysC、BNP水平.治疗后6 m,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评估预后,分析血清BNP、CysC水平与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BNP、Cys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NP、CysC水平高表达与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相关(OR>1,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与血清BNP、CysC水平有关,且血清BNP、CysC水平高表达可能导致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7例,按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HT)142例及非出血转化组(NHT)835例,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并统计各病例的TOAST分型,分析不同亚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2.8%、31.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大面积脑梗死(OR=10.498,95% CI6.520~17.131,P=0.000)、心房纤颤(OR=1.718,95% CI  1.217~2.941,P=0.005)、糖尿病(OR=1.817,95%CI 1.135~2.903,P=0.012)及抗凝(OR=7.748,95% CI  2.416~25.847,P=0.000)治疗。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亚型脑梗死HT发生率不同,心源性脑梗死是脑出血转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糖尿病及抗凝治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机械介入取栓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84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实施动静脉溶栓,观察组实施机械介入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3 m病死率、临床疗效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观察组术后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2 w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w,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介入取栓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与预后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微创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70例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血肿量(45ml)、和肽素(482pmol/L)、GCS评分(≥5分)、血肿部位是影响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微创术后预后的单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3)、血肿量(46.66)、和肽素(482)、GCS评分(≥5)、血肿部位是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微创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年龄(≥63)、血肿量(46.66)、和肽素(482)、GCS评分(≥5)、血肿部位是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微创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精心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早期(发病后就诊时间<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PNS+rt-PA静脉溶栓治疗(PNS组)66例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5例.两组均常规治疗,PNS组中PNS注射液400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1次/d,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24 h和15d后的治疗效果,用试剂盒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human cellular fibronectin,c-Fn),CT检测两组HT情况,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指数评价其神经功能.结果:溶栓后24 h,与溶栓前相比,两组MDA,MMP-9,c-Fn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SOD及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NS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t=2.54,2.50,2.52,2.55,2.55,2.57,均P<0.05).治疗15d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MDA,SOD,MMP-9,c-Fn,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PNS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t=4.61,4.98,4.46,4.68,4.38,5.87,均P<0.01);CT检测显示PNS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15,P<0.05).结论:PNS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2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2周内有15例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74%;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年龄60岁、血压不稳定、心脏病、有脑卒中史、高血脂、静脉内有留置管道、存在下肢肢体瘫痪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血压不稳定、心脏病、有脑卒中史、高血脂、静脉内有留置管道、存在下肢肢体瘫痪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制订一个基于量表的自发性脑出血危重程度评价模式,并评估其对自发性脑出血短期临床结局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影响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制定SICH量表,得出其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短期临床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年龄、GCS评分、血肿位置、血肿体积、收缩压范围、血肿破入脑室、合并症为自发性脑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根据以上因素制订SICH量表,评分范围从0~8分。SICH量表诊断不良结局的最佳诊断界点是≥4,由此得出的Youden指数分别是0.61,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 CI:0.85~0.91);诊断较好结局的最佳诊断界点是≤2,由此得出的Youden指数分别是0.5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5% CI:0.81~0.89)。结论:SICH量表可以对ICH患者进行危重程度的评估,并对短期临床结局的预测诊断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发生脑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进行多通道TEG指标、D-Dimer、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出院后随访6个月,根据有无继发脑出血,将患者分为继发出血组(出血组,n=43)和无继发出血组(对照组,n=77);统计学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TEG指标、D-Dimer及其联合检测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脑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和对照组患者PLT、PT、IN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TEG指标Angle值和M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Angle值、 MA值和D-Dimer是急性脑梗死继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ngle+D-Dimer、MA+D-Dimer联合检测的ROC下面积(AUC)大于Angle值、MA值和D-Dimer单独检测。MA+D-Dimer联合检测的AUC最大(0.723),灵敏度最高(86%),而Angle+D-Dimer联合检测的特异度最高(75.3%)。结论:TEG联合D-Dimer检测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脑出血事件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中40例行单纯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溶栓组,40例行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联合组。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情况,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及预后状况,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预后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2018年2月~2020年4月期间就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ACI患者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用于发病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发病在3~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n=76)和对照组(n=76),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 t-PA静脉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9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仍具有显著效果,且并未明显增加出血性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是否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具有预测价值。方法选择76例发病在4.5 h内的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37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0.0岁。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且对这些患者分别在溶栓前和溶栓后2 h、24 h、7 d、14 d、90 d进行QEEG观察评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各时间点脑电图的指标大脑对称指数(BSI)、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的变化。根据NIHSS评分的变化将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早期有效组及无效组,NIHSS评分在14 d时间点改善者归为改善组,未改善者归为未改善组。结果两组NIHSS评分变化:两组7 d NIHS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改善组优于未改善组,重要的是改善组NIHSS评分在7 d时间点已经较24 h明显改善,而未改善组无改善(P<0.01);90 d NIHS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改善组优于未改善组(P<0.01)。两组脑电图变化:在改善组,脑电图BSI的改善从24 h开始,DTABR从7 d开始(P<0.01);在未改善组,BIS和DTABR均从24 h开始恶化,BIS从7 d开始改善,DTABR从14 d开始改善。溶栓治疗有效的患者NIHSS评分从7 d开始明显改善,持续缓解至90 d。rt-PA静脉溶栓NIHSS评分改善越早,90 d预后越好。脑电图BSI及DTABR改善越早NIHSS评分改善越早;BSI及DTABR早期恶化的NIHSS评分改善越晚。结论在评估脑功能改善方面,BSI灵敏度优于DTABR和NIHSS。QEEG指标以BSI改善较早,它可以用于早期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疗效敏感的预测;BSI和DTABR早期恶化可以用于早期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疗效不佳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早期脑梗死TOAST分型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静海区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将所有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划分为LAA组、CE组、SAO组及SOE+SUE组共四组,所选患者均为发病时间在4.5 h内,行规范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LAA组、CE组、SAO组、SOE+SUE组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比较,SAO组低于LAA组、CE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A组、SAO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均可获益,且SAO型效果最佳;针对于CE患者应注意病情变化,降低其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IVT)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1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收集他们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AIS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