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功能衰竭辨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序庚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46-647
通过对中医文献关于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研讨 ,探析慢性肾衰竭的诊治思路。指出脾肾阳衰、浊邪瘀滞、壅塞三焦是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机 ;温补脾肾、化浊活血、清热熄风是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焦剑主任医师从脾肾湿瘀论治慢性肾衰竭贫血的经验。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湿浊瘀血为基本病机。临床自拟肾性贫血方为基本方,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瘀血内阻证、浊毒内蕴证5种证型,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味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浊毒之邪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肾衰竭标实之邪可归结为浊毒之邪,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与内毒,以及浊毒之邪在慢性肾衰竭中的致病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的认识。进而在慢性肾衰竭中提出浊毒致病的理论和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9,(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慢性肾衰竭内服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慢性肾衰竭医案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方法,对471首口服方剂,302味药物进行用药规律挖掘,分析其药物频次。结果挖掘出核心组合14个及演化出新方7个。脾肾气虚证为慢性肾衰竭主要本证,湿浊、血瘀为主要兼证。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以补益脾肾,化瘀降浊为主论,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近30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蛋白尿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探讨CGN蛋白尿的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以期对中医药诊断治疗CGN蛋白尿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医药治疗CGN蛋白尿的相关文献,对其病性、病位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CGN蛋白尿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脾、肺、肝;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阳虚、瘀血、阴虚、湿热、湿、精泄(亏)、热邪、风邪、水邪、气郁、风热、风寒、血虚、痰热;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常见证素组合11个,其中气阴两虚、肾阴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频次占前四位。结论:CGN蛋白尿以肾、脾亏虚(气虚、阳虚)为本,以瘀血、湿热、湿浊、痰浊等为标。临床以气阴两虚、肾阴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等证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7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其主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将采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278例病例中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194例(69.8%),中医证型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次之,实证以湿热、湿浊为最常见,血瘀、浊毒次之。结论: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型多见虚实夹杂,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实证以湿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0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3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邪实证中以湿浊证和血瘀证为主,在正虚兼夹邪实证型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兼证主要出现在脾肾阳虚证,湿热兼证在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中多见,血瘀兼证在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性别、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责之浊毒,因其可贯穿疾病的始末。李佃贵教授提出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热毒、瘀血、溺毒等因素为标,皆属浊毒。临证时予通腑泄浊、渗湿利浊、化瘀通络、健脾补肾之法,以防浊毒再生,达邪去正安、脾肾同补、标本兼顾之功,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病证发展而来。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气、阳虚,邪实以湿浊毒瘀为主。脾肾虚衰,浊邪壅滞三焦,浊邪尿毒不能排出体外,继而并生变证。  相似文献   

11.
张胜容教授认为“肾衰一病,脾胃先伤”,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肾两脏相互影响,逐渐走向衰败,并伴有湿、浊、瘀、毒等邪实混杂,贯穿全程.张胜容教授根据自身临证经验,将慢性肾脏病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证、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浊毒内蕴证及气阴两虚浊瘀互阻证.治疗上主张早期就应顾护脾胃,并根据慢性肾...  相似文献   

12.
介绍牛春兰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水湿、湿浊、湿热、瘀血、溺毒等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水湿、湿热、瘀血等标实之邪均属"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内毒,基本病机是脾肾气阴亏虚、浊毒内蕴。临床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依疾病分期论治,采用芳香化浊解毒及升清降浊法、通腑泄浊解毒法、淡渗利湿解毒法、通络化瘀解毒法、发汗散浊排毒法、清热化湿解毒法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衰竭乃素体正虚,外邪侵袭,脾肾亏虚、湿浊内蕴,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本虚,湿浊、水毒和瘀血为标实,正虚与邪实贯穿病程始终。以辨证施治(本虚、标实、兼证)、专方、单味药、其他疗法(中药灌肠,脐疗,药浴、熏蒸,针灸)为主。中医药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病情进展,显著提高生存质量,为临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扶正固本软坚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进  李宁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44-544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湿浊、水湿、风热等.治疗以补益脾肾、培补肝肾、补益阴阳,配以泻浊解毒、活血化瘀、祛风利水为主.笔者认为,慢性肾衰之邪实,主要为血瘀,而瘀久必成积,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因此,在该病治疗中应以扶正固本、软坚化瘀为主,配以泄浊解毒.笔者应用此法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防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医学没有慢性肾脏病的病名记载,但有其症状的描述,见于"水肿""癃闭""关格""腰痛""虚劳"等相关论述中。肾的气化、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是其基本病理变化。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本病中医证型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而虚证又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为主,实证以血瘀、湿浊为主[1,2]。另外有学者提出慢性肾脏病是正气虚损、邪毒渐盛,正邪交争、邪盛正虚,以及邪毒内盛、正气虚衰的病理过程[3]。恩师在诊治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总结病机总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毒为标,并采用三焦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简要论述如下,以期更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王丁超  周素贞 《河南中医》2020,40(6):855-858
李建生教授认为,正气虚损是肺癌的发病基础,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痰瘀癌毒是致病因素,痰浊、血瘀、癌毒为患,脏气受损,痰瘀毒互阻是关键,其总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而虚实兼见。李教授认为,肺癌常见基础证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以肺为始,渐及脾肾而出现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气虚损阴可致肺肾气阴两虚证。故益气固本为根本大法,祛痰化瘀解毒治其标。肺气虚证治宜补益肺气,选用补肺汤加减;肺脾气虚证治宜培土生金,健脾补肺,选用六君子汤加减;肺肾气虚证治宜补肺益肾,选用人参蛤蚧散加减;肺肾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补肺滋肾,选用生脉饮合保元汤加减。李教授运用益气固本法并非单纯运用补益药呆补,而是常用平调和缓之品,酌配理气之药调畅气机,缓缓图之;其用药轻灵,强调药量不宜过大,忌过量使用甘温、滋腻、苦寒、峻猛之品,攻伐太过则正气益虚;慎用辛散、酸敛、重浊之剂,以防肺气不降、邪气恋肺引发其他变证;遇宿疾外感新邪,则及时宣散外邪,不过早应用收敛固涩药物以防闭门留寇,且不单纯扶弱补虚以致外邪留恋,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8.
痛风性肾病属"痹症""历节病"等范畴,与脾肾不足、痰瘀湿浊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是致病之本,痰瘀湿浊是致病之标,当从脾肾论治。健脾则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液,湿浊之邪难以生成;补肾能使肾藏精、主水、分清泌浊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留,湿浊之邪得以排泄;化痰祛湿,泄浊通络,活血化瘀,经脉流畅,则痰瘀湿浊之邪不能滞留为害。急性发作期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明显加剧,邪气实,以风湿热痹及风寒湿痹为主,方选二陈汤;慢性稳定期正虚邪恋,脾肾虚衰为主,方选温脾汤。临症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介绍宋金涛教授运用清热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慢性肾衰竭发病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可产生湿、瘀、浊、毒等病理产物,湿、瘀、浊、毒皆从热化,变生他证。热邪是影响慢性肾衰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教授在临证中善用清热四法:开宣透热法、泻热排浊法、清热活络法、清热化毒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