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介绍了夏度衡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经验;其病机责之于肝胃失常、肝郁胃虚;其治疗应注重肝胃。并报道了其验方疏肝健胃汤的组成及加减应用。  相似文献   

2.
姜伟  李润东 《光明中医》2021,36(2):195-197
李润东教授是山东省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肝胆脾胃疾病方面,理论扎实,实践成效显著。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李教授认为肝胃不和、湿热蕴结是其主要病机,其病位在胆,与肝、胃有关,临床以肝胃不和兼湿热蕴结肝胆为多发,胆、肝、胃均位于中焦,中焦之病,以疏通气机、利湿清热为主。文章论述李润东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自拟"五金利胆排石汤"疏肝和胃、清热利湿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夏度衡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经验;其病机责之于肝胃失常,肝郁胃虚;其治疗应注重肝胃。并报道了其验方疏健胃汤的组成及加减应用。  相似文献   

4.
从病因病机的认识、辨治经验(疏肝健脾和胃、清肝泄火益胃、镇肝降逆化痰、柔肝益气活血)等论述葛健文教授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指出:从肝论治,综合调理,立意明确,切中病机。  相似文献   

5.
谭永东师从国医大师伍炳彩,尽得其传,专研经典,致力于仲景之学,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颇丰。通过中焦虚寒、肝脾气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等3个临床验案介绍其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6.
整理总结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成员廖成荣中医师运用疏肝健脾和胃法的治疗经验。廖成荣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胃主通降,脾胃病常常累及肝、脾、胃三脏腑,在继承杨廉方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胃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治肝安胃临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肝体用不能之不同,从肝胃不和与肝胃阴虚分型,介绍了临证对脾胃病以“治肝安胃”为大法的辨证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朱生樑教授论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经验方方面进行论述。朱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为该病病机,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原则,自拟疏肝和胃方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姜树民教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侍诊脾胃病专家姜树民教授,总结出其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经验,认为本病因肝胆毒热之邪,逆行于胃,灼伤胃络所致。临床常见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寒热错杂等证。治疗大法为:清利肝胆、化腐生新、和胃化浊、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10.
总结杨少山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其学术思想分为以下几部分:①临床辨证需分型,常分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饮食停滞型,注重治病求本;②临床用药切合病机,治疗脾胃病不忘以和为主;③要畅通脾胃气机,临床以花类药物为首选;④要治愈脾胃病应注意自身的调养。杨少山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疗效显著,与上述系统的学术创见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苏娟萍教授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脾、胃,且与肝、肺有关,以脾虚胃逆为本、肝肺失调为标,治疗时应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为主,辅以疏肝泄热、降肺泄浊。治疗时应注意寒热补泻,以平为期,注重通降,肺胃同治,最终达到脾胃同调、肝肺同治、标本兼顾的目的。该文总结苏娟萍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介绍曹志群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经验。曹教授认为该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失健运、升降失常为其本,肝胃失和、胃气上逆、湿热内蕴为其标。其将患者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对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进行辨证论治,并运用名老中医夏度衡老先生肝胃百合汤及经典方剂小柴胡汤加减进行治疗,以畅达肝胃气机,调理脾胃升降,从而达到治肝和胃之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柴可夫教授从医30余年,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及《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教研工作,对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较深。现将其辨治脾胃病经验浅述如下。1病机浅释柴师认为,脾胃病总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气滞及痰瘀痹阻胃络。"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主升发清气,胃主通降浊气。脾胃与肝同属中焦,其在生理病理上与肝存在密切联系,肝气无论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脾胃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肝主疏泄,调节通  相似文献   

14.
介绍迟莉丽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迟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在脾胃,与心肝相关,针对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心脾不和证、心胃不和证,提出了肝脾同调、肝胃同治、心脾同调、心胃同治的治疗大法,行之于临床,无不应手而效。  相似文献   

15.
介绍章庆云先生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临床辨治脾胃病以气血同调、宣化分利、肝胃同治、清肝利胆、降胃平肝为特色,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6.
介绍唐旭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认为本病病机关键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治以通降,临床常分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于中医吐酸范畴。通过收集相关古代文献,分析历代医家治疗吐酸病经验,总结其发病机理为气机不畅,辨证分型有脾胃虚弱、寒邪犯胃、停痰留饮、肝火犯胃、湿热内蕴等,病位在肝、胃。以理气和胃为基本治法,根据病证,分别施以消食化积、温中散寒、理气健脾、清肝泻火、滋阴疏肝等方法,对现代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选方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总结秦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认为肝脾(胃)不和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因而治疗脾胃病应立足脾胃,注重调肝,临床疗效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胃痞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胃痞病时,主要从生理、病理、病机与治法上进行探讨,生理上肝、脾、胃脏腑相关,气血相连,功能相互为用;病理上肝疏泄功能异常引起气机失调或血行瘀滞,均会导致胃痞病发生。该文从调和肝胃、调和气血两方面论述从肝治疗胃痞病的治法,以疏肝和胃、清肝降胃、泻肝补脾、疏肝活血、柔肝养阴之法治疗,为胃痞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杨炳初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拟定和胃方调和肝脾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收到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