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川芎为著名川产道地药材,为临床常用中药,栽培历史悠久,但川芎在栽培过程中仍存在盲目引种、苓种繁育不规范、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尤其农残和重金属镉超标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响川芎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是保障川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课题组基地生产数据,结合国内其他基地成功经验及文献调研,构建了川芎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基于GIS技术基地选址、土壤综合改良、良种的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解决川芎镉超标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可促进川芎品质提升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年龄分布及用药规律差异,以扩宽该病保守性治疗的思路。方法 收集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535例,处方数564个,中药信息11002条,影像学资料780条,采用Liquorice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在40-49岁的患者最多,约占总患者人数的45.42%;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在20-2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芍、蒲黄;30-3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芍、蒲黄、盐小茴香、益母草;40-4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蒲黄、白芍、益母草、党参;50-55岁的核心处方为益母草、海螵蛸、党参、蒲黄、茜草、三七粉。结论 40-49岁为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好发年龄段,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态势。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应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症状表现的不同,佐以理气止痛、益气养血之法。寒凝血瘀者散寒祛瘀,热毒瘀结者清热解毒化瘀,以血瘀出血证为主者则应化瘀止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纤维蛋白原用量为指标,建立体外定量测定川芎抗凝胶活性的方法,评价川芎及其中成药的抗血栓作用。方法将川芎先后用乙醇和水定量提取,以总提取物为供试品,测定形成稳定纤维蛋白凝胶时的纤维蛋白原用量。以纤维蛋白原用量为抗凝胶活性的评价指标,用阿魏酸钠标定川芎的抗凝胶活性。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生物检定统计法中的直接测定法,计算川芎的抗凝胶活性。测定了9份川芎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抗凝胶活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结果阿魏酸钠和川芎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凝胶活性。川芎供试品重复测定抗凝胶活性的RSD值为4.00%(n=6),可信限率为7.82%。不同川芎样品的抗凝胶活性不同,5份川芎药材抗凝胶活性的效价分别为0.72~1.14U/g,川芎饮片及川芎酒炙饮片分别为0.68、1.32 U/g,通脉颗粒和血府逐瘀片分别为2.56、2.51 U/g。结论建立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川芎药材、饮片及相关中成药的抗凝胶活性,评价其杭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中当归,川芎的气相质谱鉴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伟祥  梁颂培 《中成药》1997,19(9):32-34
利用毛细管气相质谱联用法分析当归和川芎的化学成分,也为杜仲虎骨丸等中成药进行了较好的定性鉴别.结果证明,方法准确.重现性好,专属性强,不受其它共存成分的干扰,适用于当归、川芎的制剂作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川芎质量及镉含量与其种质的相关性,为选育川芎新品种、解决川芎镉含量超标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四川省内6份不同种质的川芎苓种,测定其镉含量并进行多点评比大田实验,对不同种质对应川芎药材的生物产量、成分含量(浸出物、挥发油、阿魏酸)及重金属镉含量进行测定,结合不同苓种对应药材质量,分析川芎质量及镉含量与其种质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种质的川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以Z-6号(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川芎苓种对应的川芎药材质量相对较好,其次为Z-1号(敖平镇坝苓子)和Z-2号(崇州市九龙沟)对应的川芎药材,Z-5号(彭州市小鱼洞镇)苓种所产川芎药材质量相对较差。6份不同种质中镉质量分数0.31~2.10 mg·kg-1,与其对应药材中镉质量分数(0.23~0.59 mg·kg-1)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585,P=0.223)。结论:不同种质对应栽培川芎的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种质对川芎药材中重金属镉含量影响不大,但川芎中镉含量受到地域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深入挖掘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CKD3期患者的用药配伍规律,为CKD3期患者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张大宁教授诊治的108例CKD3期患者的完整医案并从中提取中药处方,运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研究纳入的305首中药处方共涉及101味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中药为生黄芪、土茯苓、川芎、丹参、五灵脂、五味子等;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胃经、肾经为多;核心处方为:生黄芪,土茯苓,丹参,川芎,五味子,茵陈,五灵脂,蒲黄炭;得到药物核心组合6对、新处方6首。结论 本研究从多角度科学、量化的分析了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补肾活血、化湿降浊”的理论内涵,为CKD3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中医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挥发油含量、苯酞类化合物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为指标,对川芎3种部位,3种不同加工法的川芎饮片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鉴定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川芎3种部位的挥发油含量差别较大,含量高低依次为根茎(1. 12%)须根(0. 75%)地上部分(0. 41%),经GC-MS分析,挥发油中的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须根(83. 29%)根茎(44. 5%)地上部分(39. 95%); 3种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中,挥发油质量分数依次为C(0. 87%) A(0. 75%) B(0. 7%),经GC-MS分析,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C(79. 14%) A(73. 09%) B(67. 29%)。结论:川芎须根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含量较根茎高,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资源利用;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川芎鲜切饮片中挥发油及苯酞类化合物含量更高,可作为一种川芎饮片的新型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巧  何沛煜  张定堃  裴照卿  陈依培  黎智  郑川 《中草药》2024,55(8):2771-2783
川芎Chuanxiong Rhizoma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为"血中之气药",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重金属镉超标、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不健全等瓶颈问题,制约了川芎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川芎产业发展现状,概述了川芎资源、生产关键技术、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与临床、新药研发与大健康产品、专利申请等研究进展,从全产业链分析探讨川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与方法,为川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川芎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的方法建立小鼠衰老模型,再将其分为衰老模型组及川芎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药物干预50 d后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单胺氧化酶(MAO)。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组脑组织中SOD、GSH-Px含量降低,MDA、MAO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川芎低、中、高剂量组SOD、GSH-Px含量增加,MDA、MAO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可增加脑组织中SOD、GSH-Px含量,降低MDA、MAO含量,具有良好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波长覆盖融合指纹图谱评价不同产地川芎药材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10批不同产地川芎药材多波长覆盖融合指纹图谱,并对共有峰进行初步指认,通过指纹图谱比较不同产地川芎药材的差异性,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材鉴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产地川芎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全时段多波长融合技术对dif数据进行多波长融合;采用Spss 19.0数据统计软件,对不同产地川芎药材的共有峰进行聚类分析,区别其差异;采用Q-TOF-MS法对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进行指认。结果:建立了川芎药材的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确定了20个共有峰并对其中的8个峰进行了指认,通过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评价可知云南川芎与其他产地的川芎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结论:该指纹图谱重复性良好,能够区分不同产地川芎药材,可作为川芎药材质量评价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妇科彩超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3768例,处方数8986个,其中中药信息201242条,影像学资料4322条,使用的中药362味,使用复杂网络软件Liquorice系统进行挖掘分析。结果 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中药使用频次 > 2000的中药35味,核心处方复杂网络图中的药物有当归、白芍、川芎、醋延胡索、醋香附、蒲黄、炙甘草、党参,得到3层核心药物加减配伍子网络图。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反映了真实世界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治疗AM应在活血化瘀的总前提下,佐以理气止痛,益气补血。寒凝血瘀者温经散寒,热灼血瘀者清热解毒,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正气虚弱者补肾益气。  相似文献   

12.
补阳还五汤冲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智华  徐玲玲 《中成药》1996,18(7):12-14
对补阳还五汤冲剂中的川芎、红花进行薄层色谱法鉴别。采用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对本品中黄芪的主要成分黄芪甲甙建立定量测定方法。经方法学研究表明,本法具简单易行,结果可靠、专属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指标,建立定量测定川芎抗凝血作用的方法,评价川芎及其中成药的质量。方法川芎先后用乙醇和水定量提取,以总提取物为供试品,体外测定延长APTT值。家兔心脏取血,制备血浆,加入APTT试剂后,测定凝结时间。以APTT延长率为抗凝血活性的评价指标,用阿魏酸钠标定川芎的延长APTT活性。根据量反应平行线法(2.2)计算川芎的抗凝血活性。并测定了9份川芎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抗凝血活性。结果阿魏酸钠和川芎总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活性,且可靠性检验结果成立。阿魏酸钠的给药质量浓度(1~5 mg/m L)与其APTT延长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 5)。供试品重复测定抗凝血活性的RSD为9.34%(n=6),可信限率为15.98%(n=6)。不同川芎样品的抗凝血活性不同,5份川芎药材的抗凝血效价分别为5.431~7.620 U/g,川芎饮片及川芎酒炙饮片分别为5.910、3.017 U/g,通脉颗粒和血府逐瘀丸分别为14.516、29.035 U/g。结论建立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川芎药材、饮片及其中成药的抗凝血活性并评价其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王文燕  赵强  张铁军  朱宏吉  黎阳 《中草药》2009,40(12):1980-1983
目的 研究川芎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川芎药材的HPLC的指纹图谱,收集了不同批次的23批样品进行测定,并使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川芎药材的指纹图谱.结论 该方法 可用于川芎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大鼠口服川芎和通脉方后阿魏酸的药动学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比较大鼠灌服川芎提取物和通脉方后阿魏酸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方法:Wistar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川芎提取物和通脉方(相当于阿魏酸单体9.0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浆。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的血药浓度,并用3P97药动学软件对其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符合开放一室模型,川芎提取物和通脉方中阿魏酸Ke分别为(0.015±0.002),(0.008±0.001)min,t1/2(Ke)分别为(46.850±5.414),(87.033±11.025)min,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UC分别为(328.440±115.461),(625.718±139.798)μg.min-1.mL-1,CL/F(s)分别为(0.032±0.013),(0.015±0.004)L.kg-1.min-1,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葛根与川芎配伍使用,可以降低阿魏酸的消除速率,延长其体内作用时间和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川芎生品和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炙品HPLC指纹图谱,通过指纹图谱动态变化,从客观上确认最佳炮制时间,同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比较酒炙前后化学成分指纹峰的差异,寻找差异标志物,为川芎的炮制工艺优化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3%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全波长扫描,检测波长254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运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川芎生品与酒炙品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川芎生品和不同炮制程度酒炙品的指纹图谱,共标定22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6个成分,分别为阿魏酸(7号峰)、洋川芎内酯I(8号峰)、阿魏酸松柏酯(15号峰)、洋川芎内酯A(17号峰)、藁本内酯(19号峰)和丁烯基苯酞(20号峰);通过指纹图谱动态变化监测,确定了最佳炮制时间为15~20min;通过HCA、PCA和OPLS-DA可明显将川芎生品与酒炙品分为2类,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等6个成分可能是影响二者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川芎炮制前后整体质量控制,进行炮制过程监测和炮制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17.
和焕香  郭庆梅 《中草药》2019,50(19):4808-4820
瓜蒌TrichosanthisFructus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随着对瓜蒌各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其有效成分及应用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在对其化学成分及主要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定义,从化学成分的生源途径和成分特异性及其与中药有效性、成分可测性的相关性等几方面对瓜蒌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瓜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鲍玉龙  柳春燕  邵太丽  韩军  王国栋 《中草药》2024,55(3):1014-1025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菊科植物,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降血压、调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二萜类、黄酮类、多酚类、多糖等。基于甜叶菊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从植物亲缘性和化学成分特有性、成分可测性、成分有效性及传统药性等方面对甜叶菊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预测甜菊苷、莱鲍迪苷A、莱鲍迪苷C、黄酮苷、绿原酸等可作为甜叶菊的主要Q-Marker,为完善甜叶菊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ITS2序列的藁本与常见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药材藁本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 ITS2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比较了ITS2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结果显示辽藁本的种内差异较小,而与其主要混伪品间存在较大的变异,差异性范围为5.7%~35.3%。根据ITS2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药材藁本的样品紧密的聚在一起,和其混伪品可以明确区分,支持率为100%。此外,ITS2的二级结构可作为鉴定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种的一个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学及分类学意义。本研究表明rDNA ITS2序列分析可作为药材藁本与混伪品的一种有效的分子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佛手散分煎与合煎的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新宏  李仪奎等 《中成药》1996,18(12):34-35
对古方“佛手散”中的当归、川芎进行分煎与合煎,其煎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和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煎剂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各色峰峰面积的分析结果表明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