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骨折并软组织挫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线阵探头对217例下肢骨折并下肢软组织挫伤患者(A组)及481例单纯下肢骨折患者(B组)的双侧下肢深静脉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血栓患者观察血栓部位、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 A组下肢DVT 36例(16.6%),B组为38例(8.7%),A组下肢DVT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2例(5.5%),B组为9例(1.9%),A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中累及下肢静脉两段及以上者16例(7.4%),B组为12例(2.5%),A组累及两段及以上静脉段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对于下肢骨折并软组织挫伤患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并确诊下肢静脉血栓部位及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5例经临床证实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125例病例中,53例为髂股静脉血栓,39例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其中左侧下肢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侧下肢,所有病例均有特异超声图像.结论 超声检查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ADVT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传刚  吴凤林  李颖嘉  孙爱民  何美蓉 《山东医药》2011,51(48):98-99,F000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腓静脉及小腿肌肉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高度疑似腓静脉及小腿肌肉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8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腓静脉血栓24例,小腿肌肉内静脉血栓17例,二者均有血栓11例,磁共振血管成像发现腓静脉血栓25例,小腿肌肉内静脉血栓19例,二者均有血栓1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小腿静脉血栓的诊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腓静脉及小腿肌肉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观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亳州临床学院诊治的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140例,肺栓塞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证实,经过排除标准筛选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入组54例,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入组124例。收集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右心室游离壁运动幅度(RVWM)、三尖瓣反流速度(TRV)、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患者的股总静脉、股深浅静脉、腘静脉、胫前/后静脉、腓静脉及大小隐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然后进行血管栓塞数、栓子直径、双侧静脉、深部静脉和近端静脉归类统计,再进行组间分析。结果肺栓塞前后心脏彩色多普勒组RVDd/LVDd、RVWM、TRV及TAPSE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除深部静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指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高危组栓塞数、双侧静脉占比、近端静脉占比显著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且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栓子直径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且显著低于中危组(P<0.05)。结论 RVDd/LVDd、RVWM、TRV、TAPSE与PTE所致右心功能改变相关,应积极行确诊检查;血管栓塞数目多且栓子直径为中等大小的双侧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易合并出现高危PTE,应提高警惕,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病综合征(NS)不同肾脏病理类型合并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42例NS合并血栓栓塞症患者均行肾活检明确诊断,其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MCD)9例(21.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10例(23.8%)和膜性肾病(MN)23例(54.8%)。分析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症时的临床表现,血液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特点。血栓栓塞症的确诊方法为:肾血管、下腔静脉、肺动脉以及腹部其他血管行CT血管成像(CTA);四肢深静脉、颈内静脉采用压迫型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头颅血管。结果:(1)本组患者年龄9岁~65岁,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MN组平均年龄(36.2±17.0)岁,较文献报道特发性MN患者平均年龄水平低(P0.05)。(2)NS病程中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血栓栓塞症,MCD组多见于NS复发阶段,MN组多为NS治疗无效者。(3)全身深静脉均可发生血栓,常见部位:肾静脉血栓(RVT)21处、肺动脉栓塞(PE)15处和下腔静脉10处;90.5%RVT和60%PE患者为MN组;MN组平均每例发生血栓部位数(1.87处)显著高于MCD(1.1处)和FSGS(1.1处)。(4)镜下或肉眼血尿、腰痛和肾脏体积增大为RVT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PE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少数患者为无症状性VTE。(5)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MN组血白蛋白高于MCD和FSGS组,而胆固醇、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和红细胞压积均低于MCD和FSGS组;MCD和FSGS组抗凝血酶III值降低尤其明显(均低于MN组)。D二聚体阳性率86.5%。结论:NS合并血栓栓塞症十分常见,不同病理类型,其发生血栓的时间、部位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有所不同,少数患者发生VTE可无临床症状,高危患者D二聚体阴性亦不能排除血栓可能,需进一步筛查。  相似文献   

6.
孙岩  张十一  刘洋  金星  袁海 《山东医药》2011,51(38):51-52
目的观察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41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22例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均无手术后死亡者,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术后3~5 d患者肢体肿胀开始消退,术后5~10 d肿胀明显消退。静脉造影示下肢静脉血栓溶解,少数残存短段血管壁毛糙。38例获随访23例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瓣膜形态良好;11例深静脉不完全通畅、瓣膜形态模糊,未发现支架移位和变形;4例髂静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髂静脉支架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有髂静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腔内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80例。根据手术是否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髂静脉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效果、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及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2组大腿、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及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3、6、12个月后,观察组静脉通畅率分别为45例(100.0%)、43例(95.5%)、41例(91.1%)及41例(91.1%),对照组分别为29例(82.8%)、27例(77.1%)、26例(74.2%)及25例(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0(0.00%)与4例(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VT复发率分别为4例(8.89%)与5例(1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VEINES-QOL/SY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VEINES-QOL/SY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髂静脉支架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有髂静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置管溶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7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均行彩超检测,对彩超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学的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确诊的47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彩超检测出45例,符合率为95.7%;误漏诊2例,误漏诊率为4.3%。彩超检测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检测结果显示慢性期和急性期患者的血流信号、管壁以及回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参照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的膜性肾病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并探讨发生肾静脉血栓(RVT)的危险因素。方法:临床诊断NS且经肾活检确诊膜性肾病的患者100例,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观察VTE的发生率。结果:36例(36%)患者共计发生血栓部位78处,平均每例2.2处。RVT33例(33%),下腔静脉19例,髂静脉2例,生殖静脉5例,腘静脉2例。17例(17%)患者发现肺动脉栓塞(PE),其中9例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RVT中仅2例有肉眼血尿,5例有腰痛症状。与无血栓组相比,血栓组蛋白尿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如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镜下血尿及肾小管功能)均无明显差异。凝血指标中,血栓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0.01),血小板计数低于无血栓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水平下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膜性肾病NS患者的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高达36%,其中RVT33%,PE17%。多数患者并无典型血栓栓塞的临床症状,D二聚体阳性率与血栓栓塞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意识到RVT是膜性肾病的常见并发症,应常规行D二聚体监测,必要时行CT血管成像检查,以确诊有无RVT和PE。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老年患者,远离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内径扩张、内膜增厚毛糙、血管压缩性差、管腔回声不清、静脉瓣功能异常,血流速度减低及侧支循环建立的超声检测结果。结果 120例患者中显示138条患肢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单侧85.00%,双侧15.00%。左侧71.74%,右侧28.26%。股静脉血栓比率最高,达到31.88%,骼静脉比率最低,为5.07%。治疗后,患者在内径扩张、内膜增厚毛糙、血管压缩性差、管腔回声不清、静脉瓣功能异常,血流速度减低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均有所改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在综合治疗中具有评估价值,且诊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经临床确诊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发病时间将血栓分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回声、栓塞程度、彩色血流充盈情况等。结果 65例患者72条患肢中,左下肢血栓41条共计105个部位,右下肢血栓31条共计79个部位。急性期血栓共40例(45条),亚急性期血栓26例(27条),其中1例患者右侧胭静脉急性血栓,合并左侧股总静脉亚急性血栓。急性期血栓呈低回声,病变静脉管径明显增宽,探头加压血管不能压瘪,彩色多普勒显示阻塞处血流充盈缺损;亚急性血栓可呈强回声、等回声、偏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管径粗细不均,管壁增厚粗糙、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栓处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结论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阻塞部位、程度及局部血流情况可做出及时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终末期肾病( ESRD)及长期接受通过动-静脉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方法 ESRD患者接受通过动-静脉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组66例,ESRD患者无透析组42例,应用连续多普勒测量收缩期三尖瓣反流速度,并由峰速推算出收缩期三尖瓣口的跨瓣压差,进而推算出右室收缩压及肺动脉压力.透析组患者在完成透析后1h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ESRD长期血液透析组肺动脉高压发病率、平均肺动脉压及心输出量明显增加,两组间肺动脉压及肺动脉高压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客观、无刨评价ESRD患者及经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肺动脉压力,早期诊断ESRD相关肺动脉高压,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ESRD相关肺动脉高压,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61例,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34~90岁,平均66.7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24例,左下肢34例,双下肢3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到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本组病例均释放成功,其中3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颈静脉释放,其余均经股静脉释放;2例在超声定位下释放,其余均在静脉造影下完成。术后随访1~18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患者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2016年3月于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外周介入科收治的87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DSA引导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将溶栓导管放置并固定于血栓段,经导管24 h持续微泵泵入尿激酶5×106 U/d。根据彩色超声显示患者髂股静脉再通情况,记录患者住院天数、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并发症等情况,评估近期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下肢水肿变化情况、髂股静脉是否闭塞、是否发生色素沉着、是否有皮肤溃疡等,用以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87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14 d后成功回收82例(94.3%),平均溶栓时间(7.36±3.17)d、平均尿激酶总量(2010.2±213.3)万U、平均住院(6.47±3.19)d、便血1例(1.1%)、血尿2例(2.3%);患肢平均周径小于治疗前(P0.05)。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本研究涵盖的患者均无肺栓塞事件,且皮肤未发生溃疡。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无肤色异常与肢体肿胀,未发生静脉闭塞或色素沉着,行走情况恢复正常。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复查结果提示,第6个月时,3例(3.4%)色素沉着,5例(5.7%)髂股静脉闭塞。随访12个月时9例(10.3%)色素沉着,8例(9.2%)髂股静脉闭塞。但部分患者因为下腔静脉滤器转为了永久性的,因此永久性静脉滤器患者的血栓得到了控制。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持续微泵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有效、安全、微创、易康复、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气压治疗预防老年内科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wells评分达到高度可能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间隙充气加压泵(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对照组采用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预防。通过比较两组间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的差异以及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结果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值、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压预防。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C能够预防老年内科患者静脉血栓(DVT),临床预防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相当。  相似文献   

16.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徐克 《山东医药》2011,51(31):1-3
目的探讨肺动脉置管溶栓术治疗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5例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置管溶栓术;57例合并静脉血栓者经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置人腔静脉滤器,溶栓治疗结束前复查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造影。出院后长期口服华法林。术后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及肺动脉3DCT血管造影。结果置入腔静脉滤器57枚,均一次性释放成功,释放过程平均耗时2.2min,滤器弹跳幅度〈2mm且无倾斜。65例患者平均溶栓时间6.72d。溶栓治疗后呼吸困难消失55例,呼吸困难减轻7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1例。血栓明显消融52例,部分消融11例,少量消融1例。术后合并脑出血1例。6个月后复查肺动脉及肢体静脉血栓无明显增多。结论肺动脉置管溶栓术治疗肺栓塞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血栓消融程度高,损伤小,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溶栓时机。  相似文献   

17.
肾小球病在临床上常并发血液高凝状态,然后有血栓形成,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更属多见。血栓形成的部位以肾静脉为多,其它如股静脉、髂静脉及肺动脉亦常可见到。患者由于栓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各异,如肾静脉血栓主要症状有血尿、腰痛;股静脉血栓是同侧下肢股白肿;髂静脉血栓则两侧下肢  相似文献   

18.
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IFDVT)是指髂静脉或股总静脉发生的累及或不累及其余下肢静脉或者下腔静脉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最近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39%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或所有下肢DVT患者的24%)为股总静脉或髂静脉血栓形成^[1]。股浅静脉血栓形成时,下肢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经股深静脉回流至股总静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收治35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和35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下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的管腔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流峰值情况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检查中,具有操作简单、图像清晰、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评价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科收治32例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Ⅰ到Ⅴ级。术后随访1,6,12个月和24个月行CTV。评估静脉血流通畅情况,支架断裂受压及通畅情况。根据Villalta评分标准评估血栓后综合征及分级。在综合治疗方案中,选择电话、门诊或住院进行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或者下肢CTV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肢体肿胀情况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4个月,髂静脉支架通畅率为100%,其中3例为支架内附壁血栓,支架内血流仍通畅,术后下肢遗留轻度肿胀,均能耐受。术后左下肢肿胀症状均快速减轻或消失,造影显示左股静脉至髂静脉血栓基本完全消除,下肢血管CTV检查示:髂静脉支架均通畅,随访3~24个月临床疗效满意。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静脉血流,治疗效果评价:Ⅰ级28例,Ⅱ级4例,无Ⅲ~Ⅴ级。所有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症状均缓解,无围手术期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及死亡。平均随访8个月(1~24个月),下肢静脉均血流通畅,无复发,3例患者于6个月后出现轻度血栓后综合征。结论: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明显增加减溶效果,缩短溶栓药物用量和使用时间,减少出血并发症,同时显著减少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