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与病人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脑血管病病人445例,经头颅MRI检查分为CMB组(n=169)和非CMB组(n=276)。根据病灶位置将CMB组分为CMB1组(n=81)、CMB2组(n=55)和CMB3组(n=33) 3个亚组。收集各组病人一般资料,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β-淀粉样蛋白(Aβ)、载脂蛋白E(Apo E)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病人的认知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脑微出血危险因素与病人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CMB组男性比例、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史和脑卒中史比例均高于非CMB组(P 0.05)。CMB组IL-6和hs-CRP高于非CMB组(P 0.05); Aβ、Apo E和MMP-9高于非CM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oCA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B3组IL-6、hs-CRP、Aβ、Apo E及MMP-9水平均高于CMB2组和CMB1组(P 0.05)。CMB2组IL-6和hs-CRP水平高于CMB1组(P 0.05); CMB2和CMB1组Aβ、Apo E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B3组MoCA和MMSE评分低于CMB2组和CMB1组(P 0.05); CMB2组和CMB1组MoCA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血压、脑卒中、IL-6、hs-CRP、Aβ、Apo E和MMP-9是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MoCA和MMSE评分与年龄、高血压、脑卒中以及IL-6、hs-CRP、Aβ、Apo E和MMP-9呈负相关(P 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脑卒中及高水平的IL-6、hs-CRP、Aβ、Apo E和MMP-9是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微出血弥散性分布病人的IL-6、hs-CRP、Aβ、Apo E和MMP-9水平最高,认知功能受损也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发生率、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资料完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分为CMB组87例与非CMB组78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点,记录CMB病灶数量、位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CMB共87例(52.7%),其中1级CMB患者43例(49.4%),2级25例(28.7%),3级19例(21.9%)。总共502个CMB病灶,分布在皮质-皮质下区域138个(27.5%),脑深部区域230个(45.8%),幕下区域134个(26.7%)。CMB组年龄、高血压、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量表评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比例及Hcy水平明显高于非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67±11.28)岁vs(57.74±10.52)岁,P=0.004;86.2%vs 64.1%,P=0.001;8(4,13)分vs 5(2,7)分,P=0.000;55.2%vs 37.2%,P=0.028;69.0%vs 50.0%,P=0.017;(18.65±6.15)μmol/L vs(16.38±6.14)μmol/L,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大动脉粥样梗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cy水平与CMB发生无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CMB发病率高,以脑深部区域分布为主,年龄、高血压、大动脉粥样梗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脑微出血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8月-2015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头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证实有脑微出血(CMBs)的患者200例,根据SWI上CMBs的病灶数将其分为轻度(1~5个)组111例,中度(6~15个)组86例,重度(≥15个)组30例。分析影响CMBs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出血的程度随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脑出血率也随着CMBs程度的加重而增加,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合并后与轻度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MBs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r=0.392,P〈0.01)及脑白质疏松程度(r=0.362,P〈0.01)呈正相关。③将中重度组合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OR=d.259,95%CI:3.064~5.620,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OR=3.250,95%CI:2.351~4.665,P=0.005)是影响CMBs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程度与脑出血呈正相关(OR=1.813,95%CI:1.788~2.581,P=0.029)。结论脑白质疏松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出血与CMB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31例、重度组27例;另选取同期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IL-6、MMP-9、TIMP-1、hs-CRP及NGF水平,血清IL-6、MMP-9、TIMP-1、hs-CRP及NG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IL-6、MMP-9、TIMP-1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IL-6、MMP-9、TIMP-1及hs-CRP水平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患者血清IL-6、MMP-9、TIMP-1及hs-CRP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NGF水平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患者血清NGF水平低于轻度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MMP-9、TIMP-1及hs-CRP水平与NH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0.83、0.76、0.82,P0.05),血清NGF水平与NHISS评分呈负相关(r=-0.8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OR=3.641,95%CI(1.143,5.637)〕、MMP-9〔OR=2.571,95%CI(1.239,5.371)〕、TIMP-1〔OR=3.614,95%CI(2.157,11.394)〕、hs-CRP〔OR=3.038,95%CI(2.573,3.974)〕及NGF〔OR=2.363,95%CI(1.264,4.869)〕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IL-6、MMP-9、TIMP-1、hs-CRP及NGF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部位微出血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检测CMBs,计数并记录其部位。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分进行评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42例)和无CMBs组(85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研究危险因素与不同部位CMBs数量的关系。结果 42例(33.1%)患者存在CMBs。皮层-皮层下CMBs发生率为38.6%,深部为43.4%,幕下为18.0%。CMBs组和无CMBs组年龄(t=2.472,P=0.017)、高血压史(χ~2=20.96,P0.001)、入院时收缩压(t=4.539,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939,P=0.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4.074,P0.001)、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χ~2=28.608,P0.001)及中重度脑室旁白质疏松(χ~2=16.935,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史仅与深部CMBs的数量显著相关(r=0.731,P=0.025);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存在显著相关(r=0.281;P=0.001,r=0.364,P=0.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高血压史主要与脑深部CMBs的数量相关,而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脑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学标志物对脑微出血(CMB)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磁共振行常规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探测急性期脑梗死,选入84例患者,其中无微出血组62例、合并微出血组22例,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分别检验金属蛋白酶(MMP-9)、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CD14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微出血组生物学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无微出血组,且均高于同期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生物学标志物水平与CMB相关,其中CD147与hsCRP检验效能最高。结论生物学标志物MMP-9、CD147、hs-CRP、IL-6与急性期脑梗死合并微出血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脑内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24h的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部MRI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分为脑微出血组(30例)和非微出血组(1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人151统计学资料、常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部位、脑梗死的分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计数。于入院后第2天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测定。结果①微出血组患者年龄较非微出血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对(66±6)岁,P=0.000];脑白质改变的评分较高(6.7±2.4对3.5±1.8,P:0.003);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较多[(5.0±2。3)对(2.1±1.3)个,P=0.000)]。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的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0,95%CI:0.086~0.994;OR=11.735,95%CI:1.340~2.930;OR=10.160,95%CI:1.241~2.475);③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执行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①微出血与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②伴有微出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明显的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磁敏感成像(SWI)研究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群中脑微出血灶(CMBs)的发生率与分布的差异,及CMBs与脑卒中类型、脑白质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WI检测28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和26例健康老年人的CMBs,按照CMBs数目将其分为无、轻、中和重度4级,对不同组之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以及CMBs与脑白质疏松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的CMBs发生率为63.2%,且以中重度为主;脑梗死组为32.1%,以轻中度为主;正常老年人为7.7%.CMBs最常见于大脑半球深部区域,其次是脑叶皮层和皮层下区.各组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MBs的严重程度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腔隙性脑梗死的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CMBs在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脑血管病变间有密切相关性.SWI序列在检出CMBs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在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并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白质疏松患者13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130例无脑白质疏松症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并记录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在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呈正相关(r=0.921,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白质疏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LICI)患者的头颅MRI特征。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1例和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20例。按照临床表现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组(LICI组)、腔隙性脑梗死非认知功能障碍组(非LICI组),分析3组间头颅MRI影像学差异。结果与非LICI患者比较,LICI患者的病灶数目更多,病灶体积明显增大(P0.05);病灶位于侧脑室旁白质、丘脑、额叶及左侧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0.05)。LICI组哈氏值较其他2组明显增大,前角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小。LICI组脑白质疏松程度0级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LICI组脑白质疏松程度为4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及非LICI组(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目、体积、部位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的存在会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