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H分为PH-1和PH-2型。抽取同期入院的非HT脑梗死患者250例(非HT组),收集人口学、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分析HT及其不同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中HI-1、HI-2、PH-1、PH-2比例分别为43.9%、33.5%、12.3%、10.3%。HT中CISS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比例较高。HT组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入院时NIHSS评分较非HT组明显升高,穿支动脉疾病较非HT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LDL-C及穿支动脉疾病HT的风险低。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HT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4.
5.
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迄今尚不明确。为探讨血脂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我们观察了 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的变化。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在我科住院的 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符合中华神经内科学会 (1995 )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脑血管病分类诊断标准。男 78例 ,女 5 9例 ,年龄 35~ 83岁 (平均 6 3.81± 12 .33岁 )。对照组 2 13例 ,男 132例 ,女 81例 ,年龄 33~ 81岁 (平均 6 3.74± 5 .18… 相似文献
6.
张晓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38-41
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77例,根据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性转化组51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22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梗死面积、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情况),分析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阳性率及大面积梗死者所占比例、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028,95%CI(1.193,2.208)]、糖尿病病史[OR=2.117,95%CI(1.033,3.287)]、高脂血症病史[OR=2.274,95%CI(1.085,4.033)]、心房颤动病史[OR=1.545,95%CI(1.974,2.296)]、大面积梗死[OR=2.479,95%CI(1.338,3.075)]、溶栓治疗[OR=3.103,95%CI(1.184,3.922)]、抗凝治疗[OR=1.348,95%CI(1.842,3.681)]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大面积梗死、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尿酸(BUA)水平与大面积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新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5例(观察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对照组),检测两组BUA、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梗死面积,分析BUA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BUA、FPG、TG、TC、LDL-C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UA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1.005,95%CI=1.002~1.008,P=0.001)。脑梗死灶越大,患者BUA水平越高(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的面积与BUA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韩杨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68-70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CT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HT患者的临床、CT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HT发生率为5.73%,大面积脑梗死占86.7%,多数为出血性梗死(HI),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左右,预后良好,少数为脑实质血肿(PH),好发于1周内,尤其PH-2型发生于3d内,多有溶栓史,病情恶化,预后较差。结论 HT患者中心房纤颤引起的大面积脑栓塞占多数。应重点防治预后不良的PH-2型,严格掌握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指征,减少PH-2的发生,溶栓后3d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及早发现PH-2并调整治疗,减轻PH-2造成的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 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 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恢复血流灌注时发生的脑内出血,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HT 可无临床表现,也可表现为肢体瘫痪加重、意识水平下降等症状。有症状HT 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以及残疾率和病死率增高。因此,研究HT的机制和危险因素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HT 的形成机制、危险因素、高危患者的筛选和防治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列入20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将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10.489,95%CI:3.647~30.167,P=0.001)、尿蛋白阳性(OR=5.332,95%CI:1.397~20.345,P=0.014)、高胆固醇血症(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及心房颤动史(OR=4.500,95%CI:1.029~19.684,P=0.04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发生的脑内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和药物治疗后引发的出血,是脑梗死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多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出血性转化重新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评价溶栓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研究脑梗死HT的机制、预测和干预对临床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介入栓塞治疗131例,开颅夹闭术治疗107例。13例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良组),其余225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分级为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为Ⅳ级,以及动脉瘤类型为多发动脉瘤(MSA)、不规则颈动脉瘤的人数比例更大;术中动脉瘤夹重新塑型夹闭、临时夹闭和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更高;动脉瘤最大径、大小比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更大的动脉瘤直径(OR=1.052)和不规则颈部动脉瘤(OR=3.413)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不规则颈动脉瘤和动脉瘤直径大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对该类患者予以重视,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 5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1 4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对照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17.
18.
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栓塞、梗死累及皮层、高血糖、年龄 5 0~ 6 0岁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 ,高血糖、抗血栓治疗及低龄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在不形成血肿的情况下 ,出血不会导致预后恶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