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卫宁  高勇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2,35(4):247-250,253,I000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基因组发生耐药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查明艾滋病患者体内耐药准种的变化并及时发现新的耐药突变位点,对于指导有效临床用药和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都有重要意义.HIV耐药检测主要分为基因型检测和表型检测.对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山西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抗病毒治疗失败者HIV-1耐药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2020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满1年的治疗失败者血浆样品,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及基因亚型判定,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扩增成功率84.18...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市HIV耐药毒株在HIV/AIDS患者中的情况。方法采集2011年河南省某市150份HIV/AIDS患者血清,提取RNA,逆转录及巢式PCR扩增HIV-1pol基因区。所得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亚型;并利用StanfordHIVDrugResistanceDatabase分析HIV基因耐药相关突变和耐药情况。结果150份样本中34份测序阳性,其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样本9份,接受抗病毒治疗样本25份;B+亚型占94.1%。测序阳性样本的基因突变率为58.8%,其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突变率为5.9%,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突变率为52.9%。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样本中出现了对反转录酶抑制剂不同程度的耐药及多药耐药,说明仍需加强耐药监测及管理,尽量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并根据耐药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HIV耐药株的出现导致了HIV治疗的失败,其传播流行使艾滋病进一步蔓延。本文对HIV耐药株的发生机制以及其传播流行方式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HIV耐药株的出现导致了HIV治疗的失败,其传播流行使艾滋病进一步蔓延。本文对HIV耐药株的发生机制以及其传播流行方式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取得成效的同时,耐药株的产生和广泛流行给今后治疗提出了挑战,治疗对HIV生物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与HIV辅助受体利用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河南省长期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耐药情况,为这类患者继续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河南省两个艾滋病重点县中2004年左右开始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两个县共抽取164例艾滋病患者,这些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98.00(242.00 ~489.50)个/μl,有32.32%的患者体内检测不到病毒.有95例患者的病毒载量大于1000拷贝/ml,其中的77例患者完成了耐药检测.在这77例患者中,有耐药突变(任意一种)发生的患者占到68.83%,其中NNRTIs类突变较高为64.94%,NRTIs类突变为55.84%,无PIs类突变发生.NNRTIs类耐药突变中发生最多的是K103N/S(44.16%),其次为G190A/S(19.48%)和Y181C/V(14.29%).NRTIs类耐药突变中发生最多的是胸苷类似物突变(thymidine analogue mutations,TAMs),≥1TAM占46.75%,TAM-1/TAM-2占24.68%,M184V/I为24.68%.77例患者中,对NRTIs类药物ddI、3TC、AZT、D4T和TDF产生耐药的患者分别占50.65%、33.77%、48.05%、50.65%和46.75%.对NNRTIs类药物EFV、NVP和DLV产生耐药的患者分别占64.94%、64.94%和62.34%.结论 河南省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耐药情况严峻,需要对这部分患者重点关注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HAART中影响CD4+T淋巴细胞增长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提高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6月1日至2020年05月31日我院316例HIV感染者和242例艾滋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0.5 y随访的资料,根据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是否增长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CD4+T淋巴细胞增长因素.结果:无症状HIV感染者不同的漏服情况和艾滋病患者不同的BMI指数,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增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漏服药物(P=0.017,OR=0.438)、年龄(P=0.036,OR=0.69)和BMI指数(P=0.002,OR=0.309)为影响CD4+T淋巴细胞增长因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增加患者的自身健康管理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利于提高HAART中CD4+T淋巴细胞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该人群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湖南老年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54例老年艾滋病患者抑郁阳性检出率为5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年收入小于6000元者的抑郁检出率高于6000元及以上者(OR=2.936, 95%CI:1.527~5.646);青壮年期感染存活至老年者抑郁检出率高于老年期新发感染者(OR=2.195,95%CI:1.139~4.230);抗病毒治疗毒副作用(OR=1.933, 95%CI:1.094~3.413)、屈服应对方式(OR=1.201, 95%CI:1.113~1.297)会增加罹患抑郁的风险。结论:湖南地区老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状况较为严重,构建年龄适宜的心理疏导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发生情况,分析劣势耐药毒株在该人群本底存在情况.方法 以河南某农村149名初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埘象,采用自建(In-house)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分析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HIV-1耐药发生情况,对抗病毒治疗后产生耐药的病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实时定量PCR(allele-specific real-time PCR,ASPCR)方法检测其抗病毒治疗前样本劣势耐药毒株存在情况.结果 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HIV-1病毒载量显著下降(t=275,P=0.0001),但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无明显变化(t=1.765 168,P=0.0852).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耐药的发生率为4.88%,ASPCR检测发现,在调查基线时,7例耐药患者伞部存在劣势M184V突变,5例存在劣势K103N突变.结论 河南省部分未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存在HIV-1原发性耐药毒株,劣势耐药突变可能发展为优势耐药毒株并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resistance in rural areas,Henan,and explore the presence of minor resistant variants in pre-ART.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nine AIDS patients initiating ART were recruited and investigated at intervals of 6 months. Method of In-house developed by our laboratory for genotypjc resistance test was to analyze the occurrence of resistance among the failure of ART,and the allele-specific real.time PCR(ASPCR)was used to detect the minor resistant variants at the baseline samples once the resistance occurred.Results Vimllo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mong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ART(t=275,P=0.0001),but the absolute counts of CD4+T lymphocytes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t=1.765 168,P=0.0852).Rate of resistance among the patients of treatment failure was 4.88%.The result of ASPCR in the survey of baseline showed that the minor resistant variants of M184V were detected in 7 patients and mutation K103N presented in 5 patients.Conclusion The primary drug-resistant straias in the untreated patients were found in Henan,and they might develop the dominant resistance strains and bring about the failure of ART.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龙岗区60例艾滋病(AIDS)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龙岗区各级医院产检330 757例和分娩的孕产妇206 69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孕产妇HIV抗体阳性检出率、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此外,分析HIV阳性孕产妇和所生婴幼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对母婴传播的影响,HIV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幼儿12月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龙岗区2014年~2018年行HIV抗体检测孕产妇共537 456例,检出HIV抗体阳性77例,HIV检出率为0.11‰,其中HIV检出率最高年份为2016年的0.13‰,最低年份为2015年的0.10‰。60例HIV阳性产妇中抗病毒药物治疗100%,其中孕前已服用抗病毒治疗32例,占53.33%,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22例,占36.67%,产时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6例,占10%。60例HIV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幼儿HIV阳性检出率为1.67%(1/60)。龙岗区60例HIV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幼儿12月龄时的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身长别体重评价为上级人数占比分别为5.00%、3.33%、5.00%,中级人数占比分别为91.67%、93.33%、88.33%,下级人数占比分别为3.33%、3.33%、6.67%。结论龙岗区HIV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生长发育尚可,并且最大程度的减低了HIV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dficiencyvirus,HIV)能够直接感染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主要调节细胞CD4^+T细胞),从而导致CD4^+T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导致感染者因免疫系统崩溃而死亡。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效抗病毒治疗法(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鸡尾酒疗法)尚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且存在明显的耐药性,由于抗病毒药物存在副作用等原因,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较差[1],而免疫治疗如抗体治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等,是通过增强或恢复HIV感染者/AIDS患者免疫功能来抑制病毒复制或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它们能够克服现有治疗方法耐药性问题,且不需要经常服药从而解决了依从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艾滋病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找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进行干预.方法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前后,对门诊治疗的389例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高效治疗的服药的依从行为和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89例患者中108例出现非依从性行为,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对抗病毒治疗丧失信心或出现忧郁状态、医学知识缺乏或对药物的认知不清、药物的副作用、社会歧视、自我管理能力差等原因.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6个月后,与针对性护理干预前比较,患者的非依从性行为发生率(27.8%对5.6%,P<0.001)和抗病毒治疗疗效即病毒载量达到检测不到水平的比例(24.4%对74.0%,P<0.001)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48例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本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对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有48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治疗前所有患者出现艾滋病临床Ⅲ期或Ⅳ期表现,CD4细胞最小值为4个/μl,最大值为263个/μl,平均为36.4个/μl。接受治疗时间最短1d,最长2年半,其中39例的治疗时间小于3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性疾病42例,其中9例系统治疗无效死亡,1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机会性感染,放弃治疗在家中死亡;22例在停药后0.5~8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自杀4例,死亡原因不明2例。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依从性困难是患者死亡的另一个原因,经济困难、歧视和药物副作用与病人死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深圳市HI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与不同性伴性行为情况,为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知情同意下,随机对首次服药前体检的HIV感染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结果 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1.0%,同性恋和异性知晓率分别为94.46%和80.9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1.254,P<0.001);不同学历、收入、感染途径、婚姻状况、居住地等相关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性患者中,有58.3%初次男男性行为发生在大学或更早阶段,初次对象为在校同学占44.9%,初次年龄在30岁或以下占96.8%;曾经用过Rush的男同性恋者占42.7%.同性恋和异性恋在临时性伴数和安全套使用频率方面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途径感染HIV的人群对艾滋病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医护人员在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性安全的健康教育,不仅提高患者对艾滋病的知晓率,也可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内检测发现的60~70名小于25岁的感染者血浆样本,检测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并计算耐药株检出率、评价传播水平.结果 61份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50个有效pol区序列.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亚型分布以B(42%)、CRF01_AE(28%)、CRF07_BC(26%)3种为主.出现1例针对P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出现1例针对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未出现针对N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0.蛋白酶(PR)区和逆转录酶(RT)区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均为2%,均属于低度传播范围(<5%).结论 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出现PR和RT区的耐药突变株,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VL)抑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HIV/AIDS接受治疗后VL抑制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L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病例的死亡原因.方法 对345例HIV/AIDS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3406例,死亡345例,病死率10.13%.自2005年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病死率较前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个/μl者病死率为14.61%(299/2046),与≥200个/μl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D4+下降,病死率上升.(2)机会性感染累及99.42%(343/345)死亡病例,共出现机会性感染924例次,与死亡直接相关的占84.64%.机会性感染以真菌和细菌感染最常见,感染部位以肺部、口腔、全身播散性、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其中重症肺炎、播散性青霉菌病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艾滋病指征性机会性感染占29.65%.引起HIV/AIDS死亡的因素还有机会性肿瘤、HIV相关性疾病及艾滋病非相关性疾病等,占15.36%.无接受有效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亦构成死亡的因素,其中接受HARRT者疗程超过3个月只占6.96%.结论 终末期艾滋病患者病死率极高,机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HIV/AIDS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控制机会性感染,及时有效HAART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一方面,虽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能够显著地改善艾滋病(AIDS)患者的症状,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重要的问题和缺陷.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个体差异会带来药物相关毒性,药物治疗只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杀灭病毒,一旦药物治疗失败就会产生耐药性病毒株.另一方面,现今还未找到一个完全有效的疫苗,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HIV疫苗不能产生广谱有效的中和抗体. 随着对HIV感染机制的了解,很多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基因治疗,将它作为单独的或者是辅助的治疗方式.Hutter等[1]将携带一种能够抵抗依赖于CCR5为辅助受体的HIV毒株入侵的CCR5-△32天然突变基因的骨髓干细胞输入一位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患者体内,不仅治愈该患者的白血病,而且彻底地治愈了艾滋病,为基因治疗治愈艾滋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一些已经和即将应用于临床的基因治疗的方法,讨论了应用CD4+T淋巴细胞和造血于细胞(HSC)治疗HIV感染的优点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内检测发现的60~70名小于25岁的感染者血浆样本,检测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并计算耐药株检出率、评价传播水平.结果 61份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50个有效pol区序列.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亚型分布以B(42%)、CRF01_AE(28%)、CRF07_BC(26%)3种为主.出现1例针对P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出现1例针对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未出现针对N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0.蛋白酶(PR)区和逆转录酶(RT)区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均为2%,均属于低度传播范围(<5%).结论 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出现PR和RT区的耐药突变株,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