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中最大倒置T波(maximalnegativeTwave;NTmax)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初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10h以内来院就诊的80例患者作为对象。根据NTmax深度分为三组(1)深倒置T波(DNT)组NTmax≥10mm;(2)中度倒置T波(INT)组4mm≥NTmax<10mm;(3)浅倒置T波(SNT)组NTmax<4mm。根据铊201心肌同位素显像和锝99心室腔同位素造影分别求出心肌灌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肌酸激酶最高值(CKmax)、心肌灌注指数和LVEF作为判断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分析了NTmax与心肌梗死面积、左室功能状况的关系。结果 NTmax出现在发病后4~102(47.2±21.4)h,NTmax与CKmax呈逆相关(r=0.416,P<0.005),与左室射血分数(r=0.564,P<0.003)呈正相关。DNT组与其他二组比较,V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早期出现T波倒置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灌注情况,探讨不同心电图T波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PCI的价值.方法 选择初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9例,均未行直接PCI治疗.根据病发后48 h内心电图有无T波出现倒置分为倒置组和未倒置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反映心功能的几项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壁运动积分(WMI)等指标.于病发后的10~14 d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灌注情况,并酌情进行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时再次进行超声检查,观测以上心功能指标,进行术前术后的纵向比较以及配对组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延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 T波倒置组的IRA血流达TIMI2~3级者明显高于未倒置组;12个月时,T波倒置组的LVEF高于未倒置组,LVEDD、WMI低于未倒置组.结论 心肌梗死后早期出现T波倒置是血管再通的间接指标.对于未行直接PCI治疗的早期T波倒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延迟PCI实现血管重建的治疗意义大于完全闭塞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静息心率对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首次A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86例。根据术后即刻的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分为三组:低RHR组(RHR<70bpm)87例、中RHR组(RHR70~90bpm)153例、高RHR组(RHR>90bpm)46例。所有患者监测急诊PCI术后RHR;术前、术后24h NT-proBNP水平;术后24h及12个月时的超声心动图;院内及随访期死亡及复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结果:与低RHR和中RHR组相比,高RHR组平均年龄更高、Killip分级水平、术后24h NTpro BNP水平、术后12个月LVEDD、LVEF均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院内和随访期死亡及复合MACE的发生率更高(P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相关导联倒置T波正常化的意义。方法  74例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 (Ⅰ组 )、T波直立组 (Ⅱ组 )。Ⅱ组又分为 6个月内T波直立组 (Ⅱa组 )和 12个月内T波直立组 (Ⅱb组 )。测定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超声心动图检测梗死后 1个月、12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射血分数、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二尖瓣舒张早期及晚期血流速度峰值 (E峰、A峰 )、E A比值。结果 Ⅱ组各项左室功能指标梗死后 12个月明显改善 (P <0 .0 1) ;梗死后 12个月Ⅰ、Ⅱ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Ⅱa、Ⅱb亚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倒置T波正常化出现标志左室功能改善 ,且出现时间越早 ,慢性期左室功能指标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9岁,主因发作性胸痛8h入院。患者于7d前在他院因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前壁、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于术后第5天出院回家。回家后第2天夜间2:00睡眠时出现胸痛,呈胸骨后闷痛,伴气短、大汗,不向肩背部放射,不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含服“硝酸甘油”后4h不缓解,遂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急查心电图与原图比较Ⅲ、aVF导联ST段抬高0·05~0·1mV,V1~4ST也较前抬高0·2~0·3mV,T波直立形成单向曲线,V3R~5RST段抬高0·1~0·2mV,考虑为急性前壁、下壁心肌再梗死,给予硝酸甘油、哌替啶、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11例ACS拟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随机分为观察组104例(替格瑞洛片负荷剂量180mg,维持剂量每次90mg,每12h1次)和对照组107例(氯吡格雷片负荷剂量600mg,维持剂量75mg/d),分别在服药后第7、30、90天时进行随访,对比两组的临床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肌缺血、卒中),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发生率。结果:服药后第7、30、90天时观察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资料分析,经log rank检验,观察组生存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服药后第7、30、90天时两组所有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格瑞洛对ACS急诊介入术后患者安全有效,较氯吡格雷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罪犯血管不同分为左前降支组51例、左回旋支组27例、右冠状动脉组3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TIMI血流分级、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比较,左前降支组术后ST段完全回落的梗死相关导联数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心源性死亡率及总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左前降支病变者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更缓慢、左心功能不全更严重、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与非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后临床远期预后。方法 连续行直接PCI的287例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的不同部位分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AW-AMI组,142例)和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组(NAW-AMI组,145例),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病死率与随访期(平均17.3±9.8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非致命心肌梗死,非致命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及总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与NAW-AMI组比较,AW-AMI组的CK与CK-MB峰值显著升高[(3 533±2 888)U/L比(2322±1638)U/L,(158±197)U/L比(95±64)U/L,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0.55±0.13比0.61±0.12,P<0.05)以及住院期病死率增高(4.1%比0,P<0.05)。平均随访17.3±9.8)个月,AW-AMI组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总心脏死亡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NAW-AMI组(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和前降支近段病变与AMI患者直接PCI治疗后心脏性死亡发生相关(P均<0.05)。结论 前壁心肌梗死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有关,AW-AMI行直接PCI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较NAW-AMI行直接PCI者差。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溶栓治疗后心电图ST段变化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已被证实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很少注意到T波的变化。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8例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外发达国家对心肌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数据库管理.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有110万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其中65万例为首次出现AMI,45万例为再发性心肌梗死,每年有83万例因AMI而住院治疗.另外,死于AMI的患者每年有20万.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外发达国家对心肌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数据库管理。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有110万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其中65万例为首次出现AMI,45万例为再发性心肌梗死,每年有83万例因AMI而住院治疗。另外,死于AMI的患者每年有20万。25%的男性和38%的女性AMI患者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18%的男性和35%的女性AMI患者在发病后6年内还会发生再梗死,22%的男性和46%的女性AMI患者在发病后6年内进展为慢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T波倒置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T波倒置的时间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监测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倒置的时间,并于发病后3~4周行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左心室功能。结果:24小时内出现T波倒置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射血率、高峰充盈率均明显高于72小时以上及24~72小时者。相关分析提示LVEF、高峰射血率、高峰充盈率均与T波倒置出现的时间呈负相关(r分别=-0.825,-0.793,-0.738;P均<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与T波倒置时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并发症及气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84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美国M78162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量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3天心输出量(CO)显著高于对照组同一时间段(P<0.05),平均脉压(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胀、穿刺点出血、排尿困难、腰酸背痛、烦躁失眠、坠积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而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不适感及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的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症状发作在24h内(大多数为12h内),并行急诊PCI,共计668例。将其分为房颤/房扑组(入院时或住院期间心电图检查存在房颤/房扑者)和无房颤/房扑组,除心电图外同时收集患者住院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肌梗死史、脑血管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killip分级等。结果入选的668例患者中,有房颤/房扑心电图记录者67例(约占10%),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分析发现,存在房颤/房扑的患者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高龄;多数有既往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病史及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为多支血管病变;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低。年龄、心功能Killip分级为Ⅳ级、多支血管病变等是房颤/房扑发生的独立预示因子。房颤/房扑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房颤/房扑组(9.0%vs3.1%,P<0.05),房颤/房扑组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房颤/房扑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房颤/房扑是住院死亡率的独立预示因子(RR值1.36,95%CI1.01~2.08)。结论房颤/房扑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群中常见的合并症与并发症,房颤/房扑的存在与住院死亡率密切相关,并受到包括年龄、性别、心功能状态(Killip分级)、血管病变支数、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许这些因素与房颤/房扑的发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将直接影响房颤/房扑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8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0余年,于1998年8月10日入院。于1991年1月23日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伴大汗,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就诊。心电图示急性前间壁、下壁心肌梗死。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发育为左优势,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中段广泛性狭窄,几乎闭塞程度约98%±,管壁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指征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以溶栓后ST段的改变为主,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h内)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1998年9月-2003年4月溶栓治疗AMI资料齐全的76例进行分析,以探讨AMI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溶栓再灌注治疗24h内早期T波倒置的意义及其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24h内据T波是否倒置分组,根据ST段、血清CK峰值及其时间变化等血管再通间接指征判断血管是否再通及其与T波倒置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27例(64.3%);早期T波倒置组28例(66.7%),其中溶栓再通24例(85.7%),未通4例(14.3%);T波未倒置组14例(33.3%),其中再通3例(21.4%),未通11例(78.6%)。两组相比T波倒置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T波未倒置组(P<0.01)。结论早期T波倒置对预测冠脉再灌注与ST段具有近似的敏感度(66.7%)、特异度(85.7%)及诊断价值,它与ST段一样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再灌注的间接指征,且较ST段更易识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直接PCI的7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比较2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随访1年,比较2组间的心绞痛复发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术前梗死相关动脉(IRA)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多(73.7%比48.6%,P<0.05),但术后2组TIMI3级血流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比89.1%,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1年心绞痛复发率(5.3%比24.3%,P<0.05)、MACE发生率(7.9%比27.0%,P<0.05)显著降低,LVEF明显升高(58.1±6.2比50.4±9.6,P<0.05)。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1年内心绞痛的复发,明显降低主要MACE的发生,并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注意溶栓后S-T段的改变,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 h内)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1993年10月至1997年6月期间住院行溶栓治疗的AMI 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溶栓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护理程序对急诊介入术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经急诊介入治疗的年龄≥65岁AMI患者57例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实施了早期运动护理程序的干预及心肺运动负荷试验(CPET)和3个月的心脏康复观察,其中康复组患者根据无氧代谢阈值(anerobic threshold,AT)运动处方,进行有氧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不给予运动处方,按白行需要活动.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变化.结果 康复组安全地完成早期运动护理程序.3个月后康复组无氧阈氧耗量从(8.1±3.4)mL·min-1·kg1到(10.1±4.2)mL·min-1·kg-1(P=0.041),有氧运动负荷能力从(23.3±8.3)J/S到(31.7±4.5)J/S(P=0.027),峰值氧耗量从(11.6±4.2)mL·min-1·kg-1到(15.2±4.9)mL·min-1·kg-1(P=0.003)及峰值运动负荷能力(53.7±14.9)J/S到(65.8±10.3)J/(P=0.039),均增加;对照组的无氧阈氧耗量从(7.8±4.1)mL·min-1·kg-1到(7.9±6.7)mL·min-1·kg-1和有氧运动负荷能力从(16.8±6.6)J/S到18.5±7.9)J/S,峰值氧耗量从(11.3±3.9)mL·min-1·kg-1到(12.7±3.1)mL·min-1·kg-1和峰值运动负倚能力从(45.6±14.5)J/S到(50.4±13.1)J/S.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运动护理程序干预老年AMI患者可安全有效保障老年运动康复实施,并改善老年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