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颅MRI确诊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14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情况分为进展组30例和非进展组116例,分析2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就诊时间、脑梗死灶大小、脑梗死灶累及层面≥2个比例(76.6%vs 37.9%)、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30.0%vs 7.7%)、基底动脉轻度狭窄(46.6%vs 6.0%)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比例(50.0%vs21.5%)、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比例(80.0%vs 1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进展与脑梗死灶较大、累及多个层面、合并基底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相关,早期评估脑血管对于判断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发孤立性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81例,其中脑桥旁正中梗死(PPI组)28例,脑桥腔隙性梗死(LPI组)5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组(n=27)和非进展组(n=54)。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PI发病及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PI组高脂血症、偏瘫、基底动脉狭窄比例、梗死直径及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LP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舒张压、PPI比例、梗死直径、基底动脉狭窄比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及入院及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脂血症和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梗死直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现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血脂症和基底动脉病变是孤立性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60例,均不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层面,分为近端梗死组98例和远端梗死组62例。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近端梗死组冠心病(21.4%vs 3.2%,P=0.001)、NIHSS评分[3(2,5)分vs2(1,4)分,P=0.030]、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19.4%vs 1.6%,P=0.002)和皮质小梗死(20.4%vs 6.5%,P=0.022)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增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10.2%vs 29.0%,P=0.002)、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16.3%vs 33.9%,P=0.010)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梗死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OR=0.270,95%CI:0.100~0.726,P=0.009)、对侧颅内动脉狭窄(OR=4.500,95%CI:1.541~15.012,P=0.018)以及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OR=0.325,95%CI:0.127~0.834,P=0.019)独立相关。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远端小梗死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而近端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孤立皮质下小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7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孤立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38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79例,中青年组(65岁)59例。记录2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及预后。结果老年组年龄、冠心病、TC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舒张压及舒张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40.5%vs 74.6%,30.4%vs 57.6%,5.1%vs 20.3%,(87.56±12.75)mm Hg vs(93.00±15.10)mm Hg,15.2%vs 32.2%,P0.05,P0.01]。老年组大脑中动脉狭窄、同侧颅内动脉狭窄、对侧颅内动脉狭窄、脑白质疏松、Fazekas评分、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脑梗死面积明显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是老年单发皮质下小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89,95%CI:3.675~118.722,P=0.001)。结论孤立皮质下小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发病机制各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梗死模式与病因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98例和中年组(年龄65岁)77例。观察脑梗死模式与病因分型情况,脑梗死模式分为穿支动脉梗死、皮质动脉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和分水岭梗死,病因分型参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病因分型及脑梗死模式差异。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高于中年组;男性、吸烟比例低于中年组(P0.05,P0.01)。病因分型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均以小动脉闭塞型多见(44.90%和55.84%);2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心源性栓塞型比例高于中年组(8.16%vs 0,P=0.010)。脑梗死模式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均以穿支动脉梗死多见(41.84%和49.35%);2组穿支动脉梗死、分水岭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皮质动脉梗死比例高于中年组(32.65%vs 18.18%,P=0.031)。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以小动脉闭塞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心源性栓塞型和皮质动脉供血区梗死模式较中年患者比例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脑桥梗死患者78例,其中观察组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7例,对照组为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1例。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梗死灶最大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颅内其他血管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史51.35%、脑桥前内侧梗死72.97%、基底动脉狭窄70.2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39%、46.34%、39.02%,P 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为脑桥前内侧梗死、基底动脉狭窄等,其中脑卒中史、基底动脉狭窄为危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IP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IPI患者108例,将其分为糖尿病组45例和非糖尿病组63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数据、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以发病3个月后结局不良为因变量,对相关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动脉狭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4.0(1.5,5.5)分vs 3.0(1.0,5.0)分,P=0.028;57.8%vs 34.9%,P=0.030;37.8%vs 11.1%,P=0.002];糖尿病组以脑桥下部梗死比例最高(48.9%),非糖尿病组以脑桥中部梗死多见(4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为基底动脉分支动脉疾病最多,非糖尿病组主要为小动脉疾病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6.685,95%CI:1.351~33.102,P=0.020)、入院NIHSS评分(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头颅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8例,根据诊断分为BAH组27例和无BAH组301例。其中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79例,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评估基底动脉直径(BAH定义为直径<2 mm)、椎动脉V4段发育不全(V4AH)及胚胎大脑后动脉(FTP)情况。结果 BAH组后循环梗死、动脉发育不全(单侧V4AH、双侧V4AH、单侧FTP、双侧FTP、双侧V4AH和FTP)比例明显高于无BAH组(P<0.01)。79例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BAH 24例(30.4%),其中脑桥穿支动脉梗死15例(62.5%),后循环其他部位穿支动脉梗死9例(37.5%)。在脑桥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合并BAH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BAH的比例(62.5%vs 12.7%,P<0.01)。结论 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些患者多合并V4AH和FT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小脑急性梗死模式和可能的病因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140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单侧小脑梗死(UCI)组98例和双侧小脑梗死(BCI)组42例,对比2组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2组视物旋转、耳聋耳鸣、头痛、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性梗死、PICA小梗死、小脑下前动脉(AICA)区域性梗死、AICA小梗死、分水岭梗死、伴延髓梗死及伴右椎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I组脑卒中史、SCA区域性梗死、SCA小梗死(54.76%vs 23.47%)、伴脑桥梗死、伴中脑梗死、伴其他后循环梗死、伴前循环梗死、伴左椎动脉狭窄、伴基底动脉狭窄比率明显高于UCI组,单纯头晕(23.81%vs 59.18%)、走路不稳症状(28.57%vs 48.98%)明显低于U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A区域性梗死(95%CI:0.550~0.685,P=0.011)和SCA小梗死(95%CI:0.098~0.891,P=0.030)与BCI独立相关。结论 BCI患者临床症状较UCI复杂、S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和小梗死较多见,多伴有小脑以外的后循环梗死及基底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