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及再发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既往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房颤)病史、脑卒中病史、以及抗栓治疗情况,以及患者身高、体重、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等指标。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暴露和控制情况以及对再发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326例患者中男性199例(61.0%),女性127例(39.0%)。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患病率分别为79.8%、20.6%、17.8%。吸烟率、饮酒率、总胆固醇异常率分别为30.2%、22.4%和21.5%。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15.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为40.2%,阿司匹林服用率为74.2%。再发脑卒中,再发率为15.6%。在调整性别、年龄、超重肥胖、吸烟、抗栓治疗等因素后,血压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OR=3.867,95%CI:1.288~11.60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OR=3.288,95%CI:1.458~7.415)、总胆固醇异常者(OR=2.659,95%CI:1.341~5.273)及心房颤动患者(OR=2.181,95%CI:1.063~4.477)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率较低,吸烟、饮酒和总胆固醇异常发生率较高,血压、血糖控制不达标以及总胆固醇异常和房颤病史与再发脑卒中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和血压达标率。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市5个区各选一家二级医院,对在上述医院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一次横断面调查,登记高血压患病及治疗情况。结果:共调查1 08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者874例,接受降压治疗者736例,其中357例(48.5%)患者使用常用五类降压药,215例(29.2%)患者使用其他降压药,164例(22.3%)患者同时使用常用和其他类药物。接受降压治疗患者的血压达标率为30.8%。无合并症患者、合并不同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选择不同常用降压药时的血压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常用药物单药降压或联合降压时,以及选择常用药物或其他药物时的血压达标率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达标率有待提高,伴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控制更不理想。对于合并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遵循指南优化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老年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入选干休所老年冠心病患者249例。采集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降压、调脂、抗血小板用药情况。采用电子血压计检测患者血压水平,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析患者血压、血脂达标及用药情况。结果 24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84.4±3.33)岁。89.2%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7.7%的患者血压达标,其中94.6%的患者服用了降压药物。93.4%的患者TC达标,边缘升高5.6%;94.0%的患者LDL-C达标,边缘升高4.8%,高LDL-C血症患者1.2%;76.7%的患者TG达标,边缘升高13.7%,高TG血症患者9.6%;38.5%的患者HDL-C正常,低HDL-C血症患者23.7%,高HDL-C血症患者37.8%。4.0%的患者表现为单项血脂指标异常;24.3%的患者表现为两项血脂指标异常;89.6%的患者服用了调脂药物。85.5%的患者服用了抗血小板药物,其中73.2%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9.2%的患者服用波利维。结论部队干休所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患者药物依从性好,血压达标率高;血脂指标控制较好,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组间各个临床资料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规范治疗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83.2%;未规范治疗组为16.8%。吸烟(OR=2.23;95%CI:1.75~2.83;P=0.001)、冠心病(OR=2.03;95%CI:1.60~2.58;P=0.000)、糖尿病(OR=1.74;95%CI:1.38~2.20;P=0.000)的患者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较好,年龄≥75岁(OR=0.39;95%CI:0.32~0.49;P=0.001)、PCI术后(OR=0.73;95%CI:0.58~0.92;P=0.00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OR=0.66;95%CI:0.50~0.87;P=0.000)、贫血(OR=0.45;95%CI:0.32~0.64;P=0.004)的患者往往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较差。结论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3.2%患者能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16.8%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存在不规范现象。年龄≥75岁、并存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介入治疗、出血顾虑等是影响我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行非心脏和非血管外科手术,经MRI确诊为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病例组),同期随机选择围术期未发生脑卒中患者162例(对照组),采用13配对病例研究设计,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术中血压下降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3.3%vs 19.8%,P=0.038),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肾脏病、脑血管病、心房颤动、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2.2%vs37.0%,P=0.047;14.8%vs 29.6%,P=0.032;18.5%vs 32.1%,P=0.025;11.1%vs 33.3%,P=0.001;20.4%vs 32.7%,P=0.000;22.2%vs 37.7%,P=0.046;(10.67±4.92)×109/L vs(14.39±6.18)×109/L,P=0.042;(78.92±2.87)μmol/L vs(108.00±3.21)μmol/L,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中血压下降(OR=9.594,95%CI:3.338~27.575,P=0.000)、高血压(OR=9.219,95%CI:2.945~28.856,P=0.000)、慢性肾脏病(OR=6.096,95%CI:1.782~20.858,P=0.004)、脑血管病(OR=3.870,95%CI:1.008~14.860,P=0.049)、心房颤动(OR=3.225,95%CI:1.128~9.219,P=0.029)为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血压下降、高血压、慢性肾脏病、脑血管病、心房颤动可能为非心脏和非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食和慢性疾病对住院老年人餐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餐前15min测1次血压,进第1口饭开始计时,20、40、60、90和120min各测血压1次,以餐后血压变化最大值作为餐后血压,将15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7例)和无高血压组(25例),餐前高血压与餐前血压正常者,服用降压药与未服用降压药者。观察年龄、降压药物及主要慢性疾病对餐后低血压(PPH)的影响。结果餐后20、40、60、90和120min发生PPH分别为60、81、93、81和83例,5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餐前血压正常者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比较,餐前高血压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大(P=0.000);早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与脑卒中、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相关(P=0.017,P=0.050,P=0.019);晚餐后收缩压变化最大值与冠心病相关(P=0.037);早餐后舒张压变化最大值与脑卒中、下肢静脉曲张及服用降压药物相关(P=0.009,P=0.033,P=0.047)。结论餐后60min易发生PPH,餐前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大,餐后血压变化与脑卒中、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在有效降压治疗的同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对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太原市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高血压患者1 08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是否合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分为两组:单纯降压药治疗组662例,并用活血化瘀药物组426例。采用上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患者近3年降压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并测定患者的坐位血压。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实测血压水平、血压达标率以及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满意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可能并无实际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控制不达标类型以及血压分级等血压特点及其与脑卒中患病情况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筛查血压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共收集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3909人。结果:研究对象男性占49.4%,女性占50.6%。62.2%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37.8%联合用药。144例患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3.6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和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未控制的患者相比,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者脑卒中的患病危险低,OR=0.339(95%CI:0.124-0.923)。和收缩压<140 mmHg者相比,收缩压高于150mm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收缩压150~159mmHg以及≥160mmHg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532 (95%CI:1.266-5.067),和2.004(95%CI:1.010-3.979)。而脉压差、平均动脉压、舒张压以及血压分级在多因素分析中均为显示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结论: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类型以及收缩压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相关。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以及收缩压高于150 mm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治疗现状登记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22个城市中,选择92家三甲医院,于2009年4月20日至5月31日,对就诊于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门诊的18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史、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降压药物应用情况和患者关于高血压治疗的认知状况等信息.该项目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每个中心连续入组至50个及以上的病例.结果 本次共调查5086例患者,其中心内科2032例,内分泌1510例,肾内科1544例.研究对象在各不同科室间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均数及性别、学历构成等均衡;全体研究对象中2和3级高血压分别占27.1%(1380/5086)和25.3%(1285/5086);伴发冠心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分别占22.4%(1139/5086)、37.2%(1891/5086)和18.4%(936/5086),且伴发疾病的百分比在各科室间不完全相同(P均<0.01).调查人群血压达标率为30.6%(1554/5086)[血压达标标准: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其他患者<140/90 mm Hg],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率为45.9%,伴发冠心病、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时达标率降低,达标率分别为31.3%、14.9%和13.2%.钙通道阻滞剂(CCB)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为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分别占调查人群所用降压药物的56.6%和32.0%.全体研究对象中,平均服用1.73种降压药物,其中54.1%的患者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起始降压治疗中,采用联合治疗或服用复方制剂的比例较低,分别为8.3%和12.7%.对血压达标产生影响的因素中:不饮酒、公费医疗、无糖尿病史、无肾功能不全史、合用降脂药物、平均就诊时间间隔短、从不漏服降压药物、具有适当体力活动的患者血压达标率高;而BMI增加、有糖尿病史、有肾功能不全史、不合用降脂药物、经常漏服降压药、第1次服用降压药物用药不详等的患者血压达标率降低.结论 China STATUS是中国第一个在三甲医院中进行的大规模、跨科室的多中心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达标率较过去的调查结果有所上升,但仍然较低.BMI增加、伴随疾病、联合治疗比率低、患者依从性差为达标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联合治疗及复方制剂的应用比率,可有助于改善我国高血压控制现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9-12月上海市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710例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压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患者710例服药依从性佳的比例为71.1%,血压控制率为6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后,与服药≥2次/d的患者相比,服药1次/d的患者服药依从性更佳(OR=5.99,95%CI 2.46~4.59);自报药物价格越贵、自报服药越不方便,患者服药依从性越差;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相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OR=0.36,95%CI0.13~0.97)。患病年限≥20年(OR=0.48,95%CI 0.30~0.77)、自报服药不方便(OR=0.34,95%CI0.16~0.71)是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服药依从性佳(OR=1.33,95%CI 1.03~1.72)是血压控制的保护因素(均P0.01)。结论患者对药物本身特征的认知可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服药依从性是影响血压控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