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脑卒中是我国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年龄是与脑卒中相关的最重要因素~([1])。脑卒中可能部分是由易损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2])。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态势,今后10年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脑卒中患者至少达700万~([3])。1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高达2%的老年男性和1.6%的老年女性颅外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50%,  相似文献   

2.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颈动脉和颈动脉分支的起始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发部位,年龄>65岁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多数患者系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的血运重建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但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尚存在争议。由于CEA和CAS都具有围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如围术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AS)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一直存有争议.早年的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重度ACAS患者有效;近年来,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疗效与CEA相当,有替代CEA的趋势.近10余年来,药物规范化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新近的研究表明,与CEA和CAS相比,采用最佳药物治疗(best medical treatment,BMT)的ACAS患者卒中风险更低.ACAS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关键是识别卒中高危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4.
<正>颈动脉是向大脑提供富氧血液的主要血管,承担脑组织85%的血液,是脑供血的要塞。同时,颈动脉是全身大动脉中最表浅的一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形成和演变的反映窗口。更重要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脑栓塞的栓子大部分来自颈动脉。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领域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多个包括颈动脉疾病在内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然而,即便如此,医患对颈动脉疾病的认知水平仍普遍较低,极有必要对颈动脉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本研究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对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外科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或复发,业已取得较为肯定的结论。但这些结论作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防策略是否适当,以及这些干预治疗如何在风险一效益和成本一效益上进行平衡,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论。  相似文献   

6.
究竟应采用何种方法 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在最佳药物治疗已能使这些患者的卒中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其效果等于甚至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的今天.但是,血管重建技术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并未完全消失,而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和随访时间的延长,其在降低卒中风险方面的作用或许会更为明显.最佳的药物治疗的确能显著降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但未必能够解决全部问题.文章根据现有资料阐述了不同作者对血管重建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影响术后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02例(对其中6例分期行双侧手术,每例按2例单独病例进行统计,共计308例)。分析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术后30 d内卒中和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308例中,255例单纯狭窄的病例手术获得全部成功,53例完全闭塞或近全闭塞的患者中,5例血管再通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8.4%。②术后30 d内,卒中和死亡的患者有14例(4.5%),其中,死亡4例(1.3%),脑梗死7例(2.3%),脑出血3例(1.0%);脑神经损伤的有10例(3.3%),心肌梗死2例(0.6%),心绞痛2例(0.6%),心力衰竭2例(0.6%),心律失常8例(2.6%),术后出现暂时性的精神症状的有20例(6.5%)。③299例获≥1个月的随访,平均25.7个月。11例(3.7%)发生再狭窄,其中10例(3.3%)发生时间为1年左右。有2例(0.7%)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TIA)症状,均为再狭窄的患者。④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者术后30d内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0.198,95%CI:1.237~14.676)及mRS评分≥3分者(OR=11.707,95%CI:3.101~44.193)是导致术后30 d内卒中和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EA能有效地防治颈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发作风险。吸烟和术前mRS评分≥3可以增加CEA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开展CAS(CAS组),15例开展CEA(CEA组),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S组住院天数明显比CEA组少(P<0.05);CAS组的住院费用却比CEA组高(P<0.05)。两组术后1 w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1 w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狭窄患成功率相当,病人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和颈动脉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死状况、缺血性卒中、轻微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相当,均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影响术后≤30d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于2001—2011年连续采用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94例(其中15例分期行双侧手术,每例按2例单独病例进行计算,共计509例)。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术后≤30d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i驺09例中,43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血管全部通畅;70例颈动脉完全闭塞或狭窄率为95%~99%的患者中,7例未能再通。手术成功率为98.6%。②术后≤30d,发生主要不良终点事件有20例(3.9%),其中死亡6例(1.2%),卒中14例(2.8%);次要不良事件120例(23.6%)。⑧503例生存患者术后3个月全部获随访,对其中494例(98.2%)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在随访期间,5例发生新发卒中,其中1例为致死性卒中;28例(5.6%)发生再狭窄,闭塞6例(1.2%)。④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者,术后≤30d卒中和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3分者(17.4%比2.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667,95%CI:1.048~6.791,P=0.040)和mRS评分≥3分(OR=8.690,95%C1:3.279~23.031.P=0.000)是术后≤30d主要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者学习曲线对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有影响。结论CEA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于吸烟和术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手术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强化药物治疗(OMT)是当前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相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S)治疗存在争议~([1])。2019年Reiff等研究表明,OMT使ACS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CEA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低于CAS。因此,质疑CAS治疗ACS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些国家的CAS数量也成逐年下降趋势。CAS在ACS治疗中的地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 ACS的定义目前对ACS定义尚不统一,"无症状"的时间定  相似文献   

11.
<正>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CAD)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重要原因,占到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是老年全身CAD的重要组成部分[1]。研究表明,CAD患者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以及死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许多研究显示,颈动脉狭窄可能会导致认知损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能解除颈动脉狭窄,提高脑灌注量,进而可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但干预后的并发症和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DFI规律复查的患者279例。记录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根据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进展为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分为进展组(40例)及非进展组[239例,进一步分为稳定组(210例)和改善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服用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 mg/d)等对狭窄进展的影响。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颈动脉狭窄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展组24、36个月时狭窄病变的残余管径较稳定组和改善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狭窄处及其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改善组(均P0.05)。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OR=2.686,95%CI:1.120~6.442,P=0.027)和吸烟(OR=2.265,95%CI:1.081~4.746,P=0.030)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83,95%CI:0.178~0.827,P=0.01)。结论 CDFI可以客观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进展。吸烟和高血压是加速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动脉炎、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等,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颈动脉狭窄后引起的脑灌注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产生的栓子栓塞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机制。治疗颈动脉狭窄,预  相似文献   

15.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所致的脑血流低灌注或不稳定斑块脱落所致的栓塞,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如何提高患者经血管内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挑战。1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调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由于动脉管壁长期受到血流冲击,导致内膜机械性损伤,继而脂质沉积、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同期行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经验,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外科与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均同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狭窄率≥50%的有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23例,采用eCEA术式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4例颈内动脉合并颈总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内膜切除器,行eCEA+逆行性颈总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临床及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23例患者斑块均被成功切除,术中无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明显气管移位,7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均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4例患者术后72h内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头部CT检查无梗死灶出现,经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恢复正常。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3例因TIA发作入院的患者未再出现症状,其他原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复查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显示无一例患者出现颈动脉再次狭窄。结论e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12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其中有症状者78例,无症状者49例.术后随访5~16个月,回顾性分析其疗效,评价此术式的优点.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患者均复查颈部和脑实质DSA,显示患侧颈动脉形态正常,颈内动脉血管迂曲消失,无1例狭窄.126例患者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其患侧颈内动脉、皮质下血管显影时间较术前提前0.40~0.90 s,颅内血管血流经过时间缩短0.50~0.80 s;出现脑梗死1例,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为99.2%,并发症发生率为2.4%.结论 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有效、安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多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重要方法,但对其疗效、并发症及术中相关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文章就其发展历史和最新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CVD)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确诊CAS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在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随访中已被广泛应用。鉴于超声检查简单易行、可实时成像、重复性好,已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在美国约80%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前诊断仅采用超声检测。超声检查通常主要通过二维灰阶显像、彩色血流成像和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分析等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变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