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仲瑛教授临证用药属类丰富,并擅长运用全草类中药,此类药物多质地轻脆,气味甘香淡雅。收集整理周老常用全草类中药22味,以功效为经,分为清热药、活血药、止血药、祛风湿药、化痰止咳药及补益药;以临证应用为纬,汇总归纳周老对全草类中药的使用特色及配伍经验,彰显周老临证用药“药随法取、法应病机、机中症情”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敏锐地分析病证和准确地把握病机是临证治疗的关键。所谓"守方"在中医理论中是指当方药对证、切中病机时,虽然短期内未见明显疗效,仍要坚持应用原方,直至达到治疗目的。所谓"易方"则是指虽然应用原方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疾病的病机发生了改变,因此要相应地对原方进行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守方须在未效之际持续应用原方,易方要于既效之时改投他药,临证之中实难把握,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敏锐地分析病证和准确地把握病  相似文献   

3.
通过临证总结、研究相关本草医籍,将何复东老中医师常用对药加以总结整理。总结了何老应用桑叶、菊花,黄连、龙胆草等9组对药的临证经验。何老临证常用对药既有传统方剂中对药的传承发挥,也有自己经验总结的对药。运用这些对药时,既可以针对患者病机以对药为主干随证组方,也可以在主方基础上随证选用,做到依法选药、法随证立,方可收到确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以证为主、证病结合"是以辨证论治为主,适当结合患者所患疾病立法选方、择药论治的证病结合方式,是古今中医临床最常用、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方式。"以证为主、证病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科研设计,应立足于证、病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临证知常达变,既强调治病求本,又能灵活运用标本治则。临床科研设计和总结分析必须以目标主治证候为核心,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设计、观测、总结分析纳入疾病与证候有效性、安全性及其相关性。掌握运用这种证病结合模式,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医临证特色,保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对于完善中医临床科研设计和证候实质研究思路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总结姜良铎教授应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喘证的临证经验。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明确喘证的主导病机、初始病机及潜在病机,整体把握患者当前状态,从状态论治喘证。临证运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以祛邪通补平喘,同时强调外感以内伤为基础,擅用角药或对药平补通补,兼以调平脏腑功能关系,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病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以狭义痰饮病证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和"字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痰饮病的治疗思路,痰饮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根据其邪正关系,临证时对温阳、利水等治法运用各有侧重,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总结姜良铎教授应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喘证的临证经验。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明确喘证的主导病机、初始病机及潜在病机,整体把握患者当前状态,从状态论治喘证。临证运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以祛邪通补平喘,同时强调外感以内伤为基础,擅用角药或对药平补通补,兼以调平脏腑功能关系,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8.
川芎药对配伍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正平 《陕西中医》2007,28(10):1399-1399
药对具有配伍固定、紧扣病机、药精效捷、疗效确切的特点,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本文以川芎为主药,配伍另一味药而发挥的功效逐一分析,以期对川芎临证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动-定序贯"学术思想是一套简便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新的中医临证思想。深入分析其思想精髓,把握"证候-核心症状-核心病机-药串"诊疗链,提高临证疗效。从"动-定序贯"学术思想角度探讨中风病病机证候及组方现状,剖析当下研究成果,认为中风病各阶段的核心病机以及针对各核心病机选择合适的中药,是当下需要深入研究的命题,亦为以核心病机为治疗导向的新思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东  魏佳平  姜宁  袁晓 《新中医》2014,46(10):37-38
介绍葛琳仪教授的临证经验,葛教授临证立治疗大法可概以扶正、祛邪、调理三方面;并强调应辨证地看待和运用攻补二法;治病提出标本缓急应用原则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主病为本,并发症为标;遣方选药,灵心巧思,衷中参西。  相似文献   

11.
正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独特的诊疗手段,是理、法、方、药的完美结合,是中医临证实践的不懈追求。先议病后用药本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惯性思维,《黄帝内经》以议病为主,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1]),至清代喻昌,提出"先议病后用药"观点。但先议药后议病的临证思维,亦是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手段之一,"先议病后用药"与"先  相似文献   

12.
高燕翔  张琪 《中医杂志》2014,(18):1544-1546
总结张琪教授对疑难病的认识及临证思路。认为疑难病的病机在于虚、痰、瘀、毒,临证需病证结合,厘清病位病性,明辨气血及正虚、邪实。治疗主张药少力专者难起沉疴,临证以复法大方常有出奇制胜之效。  相似文献   

13.
喉源性咳嗽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以阵发性喉痒干咳、不痒不咳为主要特点。吴拥军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风邪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这与风邪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易袭阳位等性质密不可分,提出"风邪犯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施治以"疏风宣肺"为基本治则,治疗上运用风药,自拟"疏风散邪止咳方",临证灵活加减虫类药、活血药、滋阴药、收敛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角药是3味中药的恰当组合,是对药的拓展,中医方剂基础,使各具性能的药味组成一个效增毒减之有机整体,增强疗效。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多重功效,为妇科最常用中药,有"妇科圣药"之称。临证中当归与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及除湿化痰等诸药共成角药,用于妇科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病、不孕等疾病,临床疗效卓著。本文通过对当归角药临证应用的整理总结及探讨,以期有助于妇科诸病之治疗。  相似文献   

15.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倡导"独重脾胃"的辨证体系,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李东垣在临证组方中尤重视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文章旨在探析"脾胃"之特性与风药的功效特点,对李东垣的"风药健脾"之理论机理及其临证运用经验予以分析、总结,体悟其中方药运用之理,以期为后世临床运用"风药健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何泽 《光明中医》2016,(3):331-334
南征教授,学验俱丰,在学术上坚持读经典,做临床,以继承为特色,为创新而继承。坚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中西医综合治疗。在消渴病(糖尿病)临证中突出气血津液辨证,重视经络辨证,综合辨证。提出消渴病病位散膏新说;糖尿病肾病中医"消渴肾病"新病名;对糖尿病肾病提出了"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新理论。临证强调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固护散膏;重视解毒通络,调散膏、达膜原;擅用对药、虫类药。  相似文献   

17.
辨证治疗急慢性胃炎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胃炎。[方法]回顾性总结临证经验,探究急慢性胃炎的病机、治疗大法及临证用药之纲纪。[结果]"胃不降"乃诸多胃为病之基本病机,法当补泻相兼、标本同治,辨明寒热、恰当选药系临证用药之关键。[结论]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疾病辨治模式。该模式以经验为基础,以经典为依据。临证经验是形成其雏形的基础,《伤寒论》等经典中的方证对应是对临证经验的升华,临证实践又对其进行不断重复、验证、发展与完善。证据是方证对应中"证"的原始内涵,证据包括症状、体征,疾病和体质3个方面内容以及方证、药证2种形式,其中疾病和体质是对症状、体征的进一步延伸。临证时主张以症状、体征为治疗靶向,以方证、药证为诊断单元,进而表现为一种以直觉判断和跳跃性思维为特征的疾病辨治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脾胃湿热证为主线,简单介绍劳绍贤教授学术成就,围绕劳师研究岭南脾胃病湿热证的思想源流,以及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确立劳师"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现代中医学临证思维;认真总结其临证治疗脾胃湿热证过程中"强调湿热分解,重在治湿,并以调理脾胃为主,通达气机为要"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或然证药物加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或然证与主证在病机上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或然证的出现决定着方后药物的加减应用。对《伤寒论》或然证药物加减进行辨析,归纳出或然证用药具有病有主证、治有主方,方有主药、加减得当,症同药异、由药识证的特点,认真体悟,以期进一步指导临证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