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患者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们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分为椎动脉病变组(17例)和基底动脉病变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布情况。结果①17例椎动脉病变患者均存在双侧椎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狭窄率为70%~99%),其中8例为双侧椎动脉闭塞,9例为一侧椎动脉闭塞合并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病变部位多位于颅内;基底动脉病变组8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闭塞3例,狭窄5例,其中3例为重度狭窄,2例狭窄率为50%~69%。②椎动脉病变组和基底动脉病变组双侧脑干多发性小梗死灶(〈1cm)分别为15例(15/17)和3例(3/8),P〈0.05;单个大梗死灶(≥1cm)累及双侧脑十分别为3例(3/17)和6例(6/8),P〈0.05;合并小脑梗死分别为13例(13/17)和2例(2/8),P〈0.05。,结论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布有所不同,前者双侧脑干多发小梗死灶较多见,后者累及双侧脑干的大梗死灶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小脑急性梗死模式和可能的病因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140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单侧小脑梗死(UCI)组98例和双侧小脑梗死(BCI)组42例,对比2组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2组视物旋转、耳聋耳鸣、头痛、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性梗死、PICA小梗死、小脑下前动脉(AICA)区域性梗死、AICA小梗死、分水岭梗死、伴延髓梗死及伴右椎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I组脑卒中史、SCA区域性梗死、SCA小梗死(54.76%vs 23.47%)、伴脑桥梗死、伴中脑梗死、伴其他后循环梗死、伴前循环梗死、伴左椎动脉狭窄、伴基底动脉狭窄比率明显高于UCI组,单纯头晕(23.81%vs 59.18%)、走路不稳症状(28.57%vs 48.98%)明显低于U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A区域性梗死(95%CI:0.550~0.685,P=0.011)和SCA小梗死(95%CI:0.098~0.891,P=0.030)与BCI独立相关。结论 BCI患者临床症状较UCI复杂、S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和小梗死较多见,多伴有小脑以外的后循环梗死及基底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头颅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8例,根据诊断分为BAH组27例和无BAH组301例。其中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79例,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评估基底动脉直径(BAH定义为直径<2 mm)、椎动脉V4段发育不全(V4AH)及胚胎大脑后动脉(FTP)情况。结果 BAH组后循环梗死、动脉发育不全(单侧V4AH、双侧V4AH、单侧FTP、双侧FTP、双侧V4AH和FTP)比例明显高于无BAH组(P<0.01)。79例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BAH 24例(30.4%),其中脑桥穿支动脉梗死15例(62.5%),后循环其他部位穿支动脉梗死9例(37.5%)。在脑桥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合并BAH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BAH的比例(62.5%vs 12.7%,P<0.01)。结论 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些患者多合并V4AH和FTP。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老年及中青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03例,中青年组128例。对2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老年组多发部位梗死病灶和弥散加权成像阴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基底节区梗死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TOAST病因分型中,老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中青年组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老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5.8%vs 16.4%,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3.7%vs 21.9%,P0.01)。老年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32.0%vs 20.3%,28.2%vs 16.4%,P0.05)。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大,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首先分为脑干梗死组和非脑干梗死组,然后根据是否伴有糖尿病分为脑干梗死伴糖尿病组、脑干梗死不伴糖尿病组、非脑干梗死伴糖尿病组和非脑干梗死不伴糖尿病组。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弥散加权成像确定脑干梗死及其部位;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phy,MRA)检测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脑干梗死的不同危险因素。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结果 共纳入2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干梗死63例,其中34例伴有糖尿病;非脑干梗死223例,其中77例伴有糖尿病。脑干梗死组糖尿病(54.0%对34.5%,x2=7.816,P=0.005)、既往脑梗死(38.1%对24.2%,x2=4.771,P=0.029)、基底动脉粥样硬化(73.0%对57.4%,x2=5.028,P=0.025)比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IC,HbA1c)[(7.30 ±2.42)%对(6.46±1.82)%,t=-2.531,P=0.011]和载脂蛋白B(apoproteinB,ApoB)[(0.97±0.33) mmol/L对(0.90±0.34) mmol/L,t=-2.180,P=0.029]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脑干梗死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优势比2.150,95%可信区间1.214~3.808;P =0.009)和既往脑梗死(优势比1.835,95%可信区间1.004~3.352,P=0.048)是脑干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伴糖尿病的脑干梗死组、不伴糖尿病的脑干梗死组、伴糖尿病的非脑干梗死组和不伴糖尿病的非脑干梗死组之间,HbA1c( P<0.001)、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P<0.001)、ApoB(P =0.007)和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P=0.018)水平以及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比例(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脑干梗死伴糖尿病组HbA1c[ (8.81±2.36)%]、FBG[ (8.23 ±3.12) mmol/L]和ApoB[(1.04±0.41) mmol/L]水平以及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比例(85.3%)最高。与非糖尿病脑干梗死相比,糖尿病脑干梗死患者脑桥梗死更为多见(79.4%,P =0.039)。结论 糖尿病与脑干梗死关系密切,糖尿病更容易导致脑桥梗死。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形态与发生脑干梗死的关系: 623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弯曲与双侧椎动脉粗细差异的关系,基底动脉弯曲及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与发生脑干梗死的关系。方法按时间顺序提取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脑动脉造影(MRA)检查的623人的影像资料,观察基底动脉弯曲4个等级中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发生率、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细侧侧别一致率、基底动脉弯曲4个等级中脑干梗死发生情况及双侧椎动脉精细不等本中梗死发生情况。结果在基底动脉0至3度弯曲样本中,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的发生率分别为54%,85%,83%和80%,基底动脉0度组与1,2度组有显著差异。在基底动脉1至3度弯曲且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的样本中,椎动脉细侧所在侧别与基底动脉弯曲方向的一致率为83%。基底动脉无弯曲(0度弯曲)和基底动脉1至3度弯曲组间脑干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双侧椎动脉粗细相等与不等组脑干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组资料中,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可能是基底动脉弯曲的原因之一,基底动脉的弯曲程度及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对脑干梗死的发生未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I)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WS)的发病机制及脑梗死发生风险。方法符合CWS诊断标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根据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HRMRI血管成像表现,分析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管壁特点、斑块负荷、斑块分布特点及强化程度。结果共收集15例CWS患者,其中12例在HR-MRI可见到明确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位置分布及强化程度不一,9例患者在1 w内进展为永久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梗死组大于非梗死组(100%vs 50%,P=0.044),斑块负荷梗死组大于非梗死组[(32.1±2.9)%vs(20.9±0.4)%;t=3.536.P=0.021)],斑块强化率梗死组明显高于非梗死组(P0.001),血管狭窄程度梗死组大于非梗死组[(78.5±8.7)%vs(63.4±5.2)%;t=2.970.P=0.035)],斑块分布于前下壁者梗死组多于非梗死组(P0.05)。结论 CWS可能由于大动脉硬化斑块所致,且脑卒中进展风险与斑块分布位置及强化程度有关。HR-MRI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管壁动脉硬化观察手段探讨CWS的发病机制,且对于相关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颅MRI确诊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14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情况分为进展组30例和非进展组116例,分析2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就诊时间、脑梗死灶大小、脑梗死灶累及层面≥2个比例(76.6%vs 37.9%)、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30.0%vs 7.7%)、基底动脉轻度狭窄(46.6%vs 6.0%)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比例(50.0%vs21.5%)、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比例(80.0%vs 1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进展与脑梗死灶较大、累及多个层面、合并基底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相关,早期评估脑血管对于判断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病因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分为单发梗死组130例和多发梗死组76例。行头颅DWI检查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行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表现与TOAST分型存在相关性(P=0.000),其中皮质-皮质下梗死(60.9%)、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54.3%)和后循环多发梗死(75.0%)主要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21,P=0.034,P=0.011);小的穿通支梗死(94.0%)主要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0)。此外,还有部分皮质-皮质下梗死(26.1%)、前循环双侧多发梗死(26.7%)和前后循环多发梗死(28.6%)与心源性栓塞型有关(P=0.008,P=0.030,P=0.024),部分小的穿通支梗死(6.0%)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00),部分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17.1%)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7)。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行DWI检查可以预测病因,为制订相关的诊治策略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选择首发脑干梗死患者52例,将28例典型脑干梗死作为典型脑干梗死组,24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不典型脑干梗死组,对2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头颅影像学表现相对照。结果 52例患者中,脑桥梗死36例,占69.23%;高血压40例,占76.92%。不典型脑干梗死组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典型脑干梗死组患者(62.50%vs 28.57%,P<0.05),病灶位于脑桥比例明显高于典型脑干梗死组(95.83%vs 46.43%,P<0.01)。结论脑干梗死部位多见于脑桥;对于表现为大脑半球病变临床症状,特别是伴有糖尿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应考虑到脑桥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