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高,并且是中青年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也是临床脑血管病防治的热点问题之一。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以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内科药物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严格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颅内狭窄动脉供血区的年脑卒中率仍有8%~20%;  相似文献   

2.
经DSA分析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最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vs 41.2%,31.7%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国内外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我国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51%以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比率约为1.4:1,而欧美仅为9%。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甚至更高。现有治疗(药物和血管内介入)不能完全控制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发生和复发,使脑卒中死亡和重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社会造成重负。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比药物治疗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5.
经DSA分析100O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 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6.
背景:华法令-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比较研究(WASID)最近评价了颅内动脉狭窄溶栓治疗的疗效。WASID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颅内动脉狭窄区域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为随后开展的颅内动脉支架植入及内科治疗比较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及结果:WASID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共入选569例TIA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的主要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在50%-99%。发生事件到入选研究的平均时间为17天,平均随访时间为1.8 年。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动脉狭窄区域脑卒中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19.0%;其中77例发生在狭窄动脉供应区域,占7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动脉狭窄超过≥70%,(风险比率:2.03,95% CI:1.29-3.22,P=0.0025),发生事件至入选时间在17天以内,(风险比率:1.69,95% CI:1.06-2.72,P=0.028)。尽管统计学差异处于临界值,(风险比率: 1.59.95% CI:1.00-2.55,P=0.051),但女性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动脉狭窄的部位、事件的类型及是否预先服用抗栓药物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均无相关性。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狭窄超过70%、近期发生过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及女性。  相似文献   

7.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比率较高。国内研究显示,MCA狭窄占颅内动脉狭窄的39.2%。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已被成功地应用于MCA狭窄的治疗,并且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但存在发生夹层动脉瘤、血管破裂以及弹性回缩等危险。近年来,颅内支架技术已逐渐  相似文献   

8.
<正>颅内动脉狭窄是高风险、高发病率的疾病,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基础,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提高10%,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26%。在我国,约30%~70%的缺血性卒中与颅内血管狭窄有关。因此,应重视颅内血管狭窄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1〕。颅内大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因素〔2〕。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改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颅内血管较颅外血管路径迂曲、复杂,支架不易通过,且存在支架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表明,20%~48%的缺血性脑卒中可归因于脑血管病变而不是由于颈动脉狭窄或心房颤动所致~([1~4])。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领域内约20%的脑卒中由心源性栓塞或小血管病变引起~([1])。研究提示,52%的脑卒中可能是心源性栓塞,24%为非心源性栓塞,24%原因不明~([2~4])。不同的脑卒中亚类与不同的复发风险相关[5,6],对于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颅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以减少复发风险,亦可针对疾病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方法收集16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1例、中年组67例和老年组88例,记录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166例患者中,30.1%有颅内病变,39.8%有颅外病变,30.1%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以颈内动脉居多,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明显;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老年组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降低(P<0.01),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比例明显升高(P<0.05)。61例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初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67.7%,大脑中动脉以次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72.2%。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病变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存在3级侧支循环的开放。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8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进行ABI测量和常规生化检查.按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比较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脑卒中与ABI的关系.运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内动脉狭窄组的ABI值(1.00±0.23)较无狭窄组(1.07±0.33)显著降低(t=1.990,P〈0.05).3支及以1:病变组与无狭窄组、1支病变组和2支病变组ABI值有显著差异(t=1.684,t=2.441,P〈0.05),但无狭窄组(ABI为1.07±0.33)、1支病变组(ABI为1.04±0.11)、2支病变组(ABI为1.02±0.35)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t=1.684,t=1.688,t=1.711,P〉0.05).(2)前后循环均狭窄组(0.89±0.08)的患者与无狭窄组(1.07±0.33)、颈内动脉狭窄组(1.02±0.17)、椎基底动脉狭窄组(1.04±0.15)比较ABI水平有显著性降低(t=1.725,t=2.0,t=2.12,P〈0.05).(3)AB1≤0.9时预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4%、92.5%和69.7%.(4)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组ABI异常率显著高于穿支动脉疾病(PAD)组(P〈0.01),LAA组ABI值(0.89±0.17)显著降低(t=2.639,P〈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与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病变支数、病变部位相关,重度颅内动脉狭窄、3支以上病变以及前后循环系统均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值明显降低.ABI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BI与LAA有关,与PAD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中发现78例存在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多发病变分别为28.2%(22/78)、34.6%(27/78)和37.1%(29/78),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7.5%、42.4%)。颅外动脉狭窄22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5.2%(38/84),颅内动脉狭窄27例,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占41.2%(47/114)。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1),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7例盗血现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1,2].在北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的发生率为8% ~ 10%;而在亚洲,这一数据为30% ~ 50%[3].颅内动脉狭窄所致脑卒中不仅发生率高,且复发率亦高[4,5],重度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的患者尤其如此,其脑卒中1年复发率高达23%[5,6].目前,对该人群的二级预防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架治疗[7,8],近年来,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在国内外临床上应用越来越普及[9-12].指南指出,对由主要颅内动脉狭窄50% ~99%所致脑卒中或TIA患者,血管成形术和(或)放置支架值得研究[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无症状人群中评估9p21位点多态性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联。方法 :纳入889例无卒中史高血压患者,收集一般资料,检测血、尿样本并提取全血DNA。采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选取位于9p21的位点rs1333049和rs2383207进行分型。结果:纳入人群中46.2%颅内、外动脉无狭窄,21.4%仅颅内狭窄,15.4%仅颅外狭窄,17.0%颅内、外共存狭窄。所选位点在校正多重危险因素后与颅内、外共存狭窄显著相关(P=0.011和0.017);rs2383207-A等位基因携带显著与降低的狭窄程度相关(P=0.009),与较少的病变数目无关(P=0.063)。结论:9p21位点rs1333049和rs2383207与无症状颅内、外共存动脉狭窄显著相关,可用于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482例行脑血管造影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ESRS评分,并记录脑动脉狭窄的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及颅内动脉、颅外动脉)。按ESRS评分将患者分为卒中复发低危组(0~2分)及高危组(≥3分)。分析ESRS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482例中,低危组198例,高危组284例。(1)高危组的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其他心脑疾病史、外周动脉疾病的比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性别、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管轻度狭窄64例,中度狭窄111例,重度狭窄或闭塞307例。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SRS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095,P=0.037)。(3)482例中,前、后循环均有狭窄者占52.1%(251例),前循环狭窄者占29.0%(140例),后循环狭窄者占18.9%(91例)。高危组前、后循环均有狭窄者占61.6%(175/284),高于低危组的38.4%(76/198);而低危组的前循环狭窄患者较多,占40.4%(80/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82例中,颅外动脉狭窄者占45.9%(91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者占39.4%(190例),颅内动脉狭窄者占14.7%(71例)。高危组颅外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者共占90.5%(257/284),高于低危组的77.8%(15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程度与ESRS评分相关,ESRS不同时脑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9%)。入院后24h内进行DW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缺血灶,MRA进行颅内外血管病变评估。结果 305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7例,发生率8.9%,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0例、10例、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WI阳性89例(29.2%),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4例(27.0%),DWI阴性216例(70.8%),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RA示颅内动脉狭窄108例(35.4%),颅外动脉狭窄77例(25.2%),正常血管120例(39.3%),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8例、7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颅内动脉病变、DWI、反复TIA、ABCD2评分是TIA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患者DWI阳性、颅内动脉狭窄与7d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MRA及DWI对TIA后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变血管分布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住院的TIA患者102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53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59.7±6.3)岁。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26例)和中年组(46~60岁,25例)、老年组(60岁,5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及分布特征。结果本研究102例TIA患者中,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阳性90例,占总人数的88.2%(90/102)。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146处,其中颅内动脉血管狭窄82处,占56.2%(82/146),包括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22处,重度狭窄29处,闭塞17处;颅外动脉血管狭窄64处,占43.8%(64/146),包括轻度狭窄18处,中度狭窄11处,重度狭窄25处,闭塞10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颅外动脉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动脉血管狭窄患者90例,其中颅内动脉血管狭窄41例,占总人数的40.2%;颅外动脉血管狭窄9例,占8.8%;颅内外均有狭窄40例,占39.2%。青年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老年组(65.4%vs.25.5%),颅外动脉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老年组(3.8%vs.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颅内外动脉均狭窄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TIA患者年龄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12,P0.05),与颅外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47,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数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颅外高,且狭窄程度与年龄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