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患关系是指患者与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各种联系的总和,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其对医患关系也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很多原则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量效关系是目前国内外针灸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未来针灸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巨著,对针刺之过与不及进行了极尽详细之论述,溯源经典可使针刺有法可依,有则可循.该文从针刺深浅、得气与气至、针刺时间、针数次数、针具选择5个方面对针刺获效的影响进行论述,以期从文献学角度为临床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内经》未病思想的深入探讨,认为《内经》未病内涵包含甚广,即可将凡是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之前,归为未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首载于《素问·气厥论》的“食亦”病之命名进行考释。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有关“食亦”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认为“食易”、“食夜”、…亦’为衍声”、“虽食亦病”等四种代表性观点均有不足之处,不能圆满解释其病症、病机。结论:应从“食”、“亦”之本义并结合其引申义综合理解,方可洞悉其命名之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5.
高廷国  韩倩倩  周凌 《河南中医》2009,29(4):329-330
“神不使”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系指由于人体神气的衰微,致使针、药等正常治疗手段不能发挥基本的治疗作用,从而导致了人体疾病的迁延不愈甚或无法救治。《内经》“神不使”观点的提出,是以人体气、血、营、卫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基础而建立的,而人体营卫功能的恢复是人体疾病向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内经》作者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想象并勾勒出数个藏府关系理论的图景,如金字塔、双鱼图、五角星等,从而建构了中医藏象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藏府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病为本,工为标"、标本相得的医患关系模式,强调以病人为本的医学宗旨,旨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黄帝内经》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分别从医生和患者的视角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医生要从医技和医德两方面完善自我,在医疗活动中,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充分信任医生,医患之间需要建立互信,这种医患关系模式可以指导当代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医诸多诊法可从两个层面剖析庞繁的诊法体系,一为"诊之法"层面,即诊察技术的方法;二则为"诊之道"层面,即诊察规律的法则,为"诊"的本源。在《内经》中明确提出的"诊有十度"可以重新构建中医诊法理论框架。在"十度"中,前五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主要论述"诊之法",对脉、藏、肉、筋、俞5种知识结构采用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诊察,并提出其方法和注意事项。后五度(度阴阳、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主要论述"诊之道"。中医"诊"的目的在于"断","诊"的过程融于"断",两者相辅相成,"诊"中涵"断","断"中寓"诊",在诊的过程中,需要以阴阳、上下协调平衡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诊-断-诊"的过程,中医的"诊的过程"与"断的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协调、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景浩 《中医药学刊》2006,24(3):481-482
《黄帝内经》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是一部涵概文、史、哲和多门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巨著,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儒家是春秋时期孔子所创学派,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庸》是儒家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蕴含了极其深刻的哲学原理,其核心命题是“致中和”思想,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宇宙万物便达到了一种最佳动态平衡。《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具有突出的民族人文特色,根植于丰厚儒家文化土壤之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诸方面的论述中均体现出儒家的“致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刘锋  刘浩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70-2371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正邪"理论的挖掘整理,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正邪"概念,指出"正邪"伤人非常隐蔽,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以及"正邪"发梦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彰显东方文化色彩的学术理念,它是现代养生的宝典、治病的法书,也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在现代科学飞跃发展的今天仍然魅力不减。  相似文献   

12.
人具备自然属性.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必然产生相关影响,所以,以人类的自身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医学,与物候学有着内在关联,即称为医学物候学.其实质就是〈黄帝内经〉中阐述的天人相应理论.《黄帝内经》是医学物候学的圭臬.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只有充分认识到其理论意义时,把握医学物候学的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是当代发展中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温疫的发生有内在的自然科学背景,五运六气理论以《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认为君火、相火的变化与温疫发生有密切关系,即客气中的君相二火影响疫病的发生,主气中的君相二火影响疫病发生的程度。君相二火司天、在泉,与岁火之岁相合,或不能正常迁正、退位,易引发温疫。  相似文献   

14.
辛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78-47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背景下,通过整理研究《内经》疾病传变思想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通过探析《内经》疾病传变思想,整理总结疾病传变规律,进而为治未病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甚深。本文从自然无为与恬儋虚无、人法自然与应于天地、冲气以为和与以平为期、治未乱与治未病四个方面阐述一下传统道家经典《道德经》的哲理与传统医家经典《黄帝内经》防病治病观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略论《内经》中的言语和语言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中言语和语言异常归属于闻诊范畴,至今尚未被系统整理。《内经》阐明了语言产生的生理机制,为闻诊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其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记载散见于各篇,《素问》和《灵枢》中相关条文各57条和43条。其描述重点各有不同,描述方式多种多样。《内经》中言语和语言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反映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从《内经》中寻找中医理论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认识,充分发扬其优势而为临床服务,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帝内经》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论述进行探析,认为《内经》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对现今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秀华  刘锋  张新渝 《河南中医》2009,29(3):232-233
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内经》在阴阳学说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创立了卫气循行经络脏腑昼夜各二十五度以主持寤寐生理活动的理论。本文从卫气运行失常、胃气不和、水气上逆、火热扰心、邪气内扰、气血虚衰等方面探讨失眠病机。  相似文献   

19.
《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中渗透了很多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之一,尤其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并与之有机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祖国的传统医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57-1159
补泻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分散在各篇章之中,理清并汇总各篇章之中有关补泻的内容,分析《内经》中补泻的内涵十分重要。文章从文字学和医理的角度对《内经》中"补"和"泻"进行研究,来探求《内经》中补泻理论的原始内涵和核心思想。《内经》中补泻有两种内涵,而以"调均有无"为多见。在此内涵中,补的含义是"移气于不足",泻的含义是"去此注彼"。补泻即"调均有无"。"调均有无"的含义大多被后世医家所忽略了。针刺和药物只是治疗手段的区别,其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是补虚泻实,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或选择药物治疗,或选择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