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2)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的方法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自愿完成TEG测定的年龄≥60岁军队老年男性955例,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4组,阿司匹林组368例,氯吡格雷组115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43例,无抗血小板药物组429例。用TEG指标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并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阿司匹林组花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为(48.0±19.3)%,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为(63.0±18.2)%,双抗组AA抑制率为(51.0±16.5)%,ADP抑制率为(46.0±15.3)%,均在起效范围内。AA途径中,阿司匹林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45.80%vs 51.16%,P0.05),ADP途径中,氯吡格雷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76.52%vs67.44%,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示,白细胞计数(OR=0.891,P=0.001),肾小球滤过率(OR=1.016,P=0.013)是增加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OR=1.026,P=0.000),糖化血红蛋白(OR=1.358,P=0.011)是血栓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质量控制的TEG测定可以作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评估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3.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0)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受哪些临床因素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4月~2010年7月驻京部队干休所,连续≥1个月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的老年患者424例,采用AA诱导的TEG法检测AA%,按四分位法将患者分为Q1组(AA%=0.15%),Q2组[AA%=(8.82±4.73)%],Q3组[AA%=(31.38±10.05)%]和Q4组[AA%=(77.91±15.91)%],每组106例。分析AA%的影响因素。结果 Q4组TC和LDL水平明显高于Q1组、Q2组和Q3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C(95%CI:0.20~0.69,P=0.000)和服用他汀药物(95%CI:0.10~1.38,P=0.023)与AA%呈正相关;而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与AA%呈负相关(95%CI:-1.75~-0.38,P=0.003)。结论 TEG法AA诱导AA%受体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他汀类药物减弱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而硝酸酯类则增强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心血管病患者454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11例,阿司匹林敏感组343例。口服阿司匹林(≥75 mg)>1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女性患者较多,P选择素、空腹血糖、TG、LDL-C明显增高,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211.95%CI:1.047~1.402,P=0.010)、P选择素(OR=1.010,95%CI:1.002~1.01 9,P=0.019),服用硝酸酯类药物(OR=0.524,95%CI:0.309~0.890,P=0.017)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较高,空腹血糖、P选择素为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硝酸酯药物为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空军总医院心脏中心成功完成PCI手术并返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86例患者,按其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和非ISR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可能引起ISR的危险因素。结果 入选的86例患者共植入药物支架118枚,其中有20人发生ISR,我们发现ISR组和非ISR组在病变长度[(27.20±3.19) vs (22.94±4.67)mm]、C反应蛋白浓度[CRP,(6.36±2.69) vs (3.14±3.23)mg/L]、腺苷二磷酸(ADP)受体抑制率[(35.80±15.58) vs (60.31±20.91)]、 尿酸和花生四烯酸(AA)途径抑制率[(68.54±17.63) vs (78.59±20.39)]、糖尿病患者比例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现ADP低抑制率(P=0.011)是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论 ADP受体的低抑制率与ISR的发生呈负相关,即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在IS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改良的血栓弹力图技术(TEG)评估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凝血功能变化,探讨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TEG各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TEG、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87例,根据eGFR分为eGFR正常组(eGFR≥90ml· min 1·1.73m-2)52例,以及eGFR低下组(eGFR< 90ml·min-1·1,73m-2) 35例,比较两组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治疗后常规凝血功能和TEG指标的差异,分析eGFR与TEG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抗血小板治疗后,与eGFR正常组比较,eGFR低下组TEG; K时间[K值,(1.59±0.53) min比(1.35±0.48) min]显著减少(P=0.037),α角度[Angle值,(66.05±7,63)&#176;比(69.49±7.58)°、MA30min血块减少速度(Ly30):(0.99±1.88)%比(2.80±4.60)%]显著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2.96±0.65) mg/L比(3.60±1.08) mg/L]显著升高(P<0.05~<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ngle值(r=-0.308,P=0.008)、Ly30值(r=-0.258,P=0.03)均与eGFR呈负相关.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血凝度仍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这些患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和血栓弹力图,以评估抗血小板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经血栓弹力图检测的氯吡格雷药物抵抗患者,不同药物剂量治疗下血小板反应性。方法筛选120例阿司匹林抑制良好而氯吡格雷抑制不敏感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75 mg氯吡格雷,试验组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150 mg氯吡格雷,检测6个月后氯吡格雷的作用效果,观察2组间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心血管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8.3%,21.7%,8.3%;对照组分别为3.3%,18.3%,35.0%,15.0%,试验组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5.6±5.1)% vs (40.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高反应性老年患者,每天75 mg氯吡格雷不能满足血小板抑制效果,长期加倍剂量服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低药物抵抗发生率,改善血小板抑制效果,从而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方法:60例老年ACS未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被随机分为:甲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75mg/d维持),乙组(30例,冠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50mg/d维持),两组冠脉造影术前均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冠脉造影术前24h内及造影术后一周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以血栓弹力图法测定血小板抑制率。并观察3个月内两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25.8±11.4)%比(75.2±12.3)%,乙组:(24.2±13.3)%比(64.8±17.5)%]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16.7±21.6)%比(82.7±25.4)%,乙组:(23.8±22.2)%比(80.2±22.7)%,P〈0.053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个月内两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非血运重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低剂量氯吡格雷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9.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1)
<正>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栓粘弹力的变化并以图形的方式动态反映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功能的方法。与传统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聚集率等方法相比,TEG可对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功能及纤溶过程等进行全面评估,并对临床用药进行个体化指导[1]。2004年,作为TEG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小板图(Platelet Mapping)获得专利并正式上市,为临床带来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PTAS)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情况,以指导PTAS术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调整。方法回顾性分析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纳入的65例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TAS治疗术后第3天抽取静脉血,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结果①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为(80±28)%,显著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5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5例患者中,对阿司匹林组治疗效果良好、有效、反应低、无效者分别为45(69.2%)、8(12.3%)、7(10.8%)、5例(7.7%),氯吡格雷分别为19(29.2%)、14(21.5%)、23(35.4%)、9例(13.8%)。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3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4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均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4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5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4例效果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χ2=33.311,P〈0.01)。③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者为53例,反应低+无效者为12例;而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为33例;反应低+无效者为32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m=15.042,P〈0.01)。结论采用TEG仪检测PTAS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PTAS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对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153例,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n=577)和氯吡格雷组(n=576),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差异,以及比较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剂量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①西洛他唑组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为(19±17)%,氯吡格雷组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为(21±14)%,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疗效相同。②三酰甘油、胰岛素使用剂量均为西洛他唑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使用剂量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可能要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2.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1)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服药信念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服药信念量表对212例CI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先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职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有无偏瘫、失语、药物副作用和抑郁等临床特征的CIS患者服药信念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IS患者服药信念的影响因素。结果 212例CIS患者服药信念得分为(6.06±1.86)分,其中必要性信念得分(16.19±2.05)分,顾虑信念得分(10.13±1.7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药信念得分男性低于女性、农民低于非农民[(5.83±1.69)分vs(6.48±2.17)分,P=0.018,(5.84±1.69)分vs(6.98±2.57)分,P=0.001],且不同家庭年收入、NIHSS及有无偏瘫、失语、服药时间、药物副作用和抑郁的CIS患者服药信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药物副作用、抑郁、NIHSS、偏瘫、失语、职业、性别为CIS患者服药信念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CIS患者服药信念处于较低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CIS患者的服药信念。 相似文献
13.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8)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组间各个临床资料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规范治疗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83.2%;未规范治疗组为16.8%。吸烟(OR=2.23;95%CI:1.75~2.83;P=0.001)、冠心病(OR=2.03;95%CI:1.60~2.58;P=0.000)、糖尿病(OR=1.74;95%CI:1.38~2.20;P=0.000)的患者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较好,年龄≥75岁(OR=0.39;95%CI:0.32~0.49;P=0.001)、PCI术后(OR=0.73;95%CI:0.58~0.92;P=0.00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OR=0.66;95%CI:0.50~0.87;P=0.000)、贫血(OR=0.45;95%CI:0.32~0.64;P=0.004)的患者往往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较差。结论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3.2%患者能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16.8%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存在不规范现象。年龄≥75岁、并存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介入治疗、出血顾虑等是影响我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1)
目的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基本情况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结果,并研究患者HRQOL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健康管理科住院的236例老年TI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记录相关资料。共发放问卷236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TIA患者抑郁状况,使用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测量TIA患者的HRQOL分数,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方法对HRQOL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SDS评分为(57.45±11.33)分,其中无抑郁27.0%,轻度抑郁37.0%,中度抑郁24.6%,重度抑郁11.4%。HRQOL评分与二级预防、锻炼、男性呈显著正相关。影响HRQOL评分的5个最主要因素为二级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结论老年TIA患者大部分患有抑郁,教育患者戒烟、戒酒、积极接受二级预防,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加强锻炼。 相似文献
15.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脑内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24h的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部MRI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分为脑微出血组(30例)和非微出血组(1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人151统计学资料、常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部位、脑梗死的分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计数。于入院后第2天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测定。结果①微出血组患者年龄较非微出血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对(66±6)岁,P=0.000];脑白质改变的评分较高(6.7±2.4对3.5±1.8,P:0.003);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较多[(5.0±2。3)对(2.1±1.3)个,P=0.000)]。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的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0,95%CI:0.086~0.994;OR=11.735,95%CI:1.340~2.930;OR=10.160,95%CI:1.241~2.475);③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执行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①微出血与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②伴有微出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明显的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18.
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泰山疗养院长期住院的年龄≥80岁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235例,根据治疗分为阿司匹林组135例,非抗血小板组100例,比较2组心脑血管血栓性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29例,主要终点事件14例,血栓死亡7例,非抗血小板组分别39例、18例和1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抗血小板组比较,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危险率降低81.4%,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73.1%,血栓事件死亡的危险下降111.5%(P<0.01)。阿司匹林组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2.2%,非抗血小板组无出血事件发生,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密切监测情况下,年龄≥80岁的长期住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疗效好,风险低,收益大于风险。 相似文献
19.
正Objective To detect the changes in mental arithmetic competence an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early Parkinson’s disease (PD) by using mental arithmetic task behavioral experiment.Methods Thirty-one patients with early PD and 40 healthy control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 cognitive functions were tested by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n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