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9岁,因腹痛1d、加重1h入我院消化科,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在消化科诊断为腹痛原因待查,给予抑酸补液治疗,患者症状不明显,行上腹部CT检查,提示左侧胸腔积液,再行胸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A~C)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纵隔血肿,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可见真假腔,并可见一根血管发自于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之后主动脉弓后壁,向右上后方走行于食管前方,考虑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右迷走锁骨下动脉,转  相似文献   

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1个月于2016年9月26日入住苏北人民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开始有反复劳力性胸闷伴心悸,休息可缓解,无气喘。既往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病史,服用缬沙坦80 mg、每日1次控制血压,二甲双胍0.5 mg、每日2次及瑞格列奈1 mg、每日2次控制血糖,有颈椎病和肝硬化病史。入院查体: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我中心共收治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17例,其中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7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0例。结果:术中支架组和腔内修复组均无患者围术期死亡。术中支架组有1例患者术后7d发生胸骨哆开行清创术。腔内修复组无围术期并发症。术中支架组随访13~85个月,平均(54.86±27.01)个月,腔内修复组随访(12~89)个月,平均(51.10±24.71)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应根据不同的解剖特点和合并病变,选择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4.
<正>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存在或不存在自身病变的基础上,并在一系列可能外因(如高血压、外伤等)的作用下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由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造成主动脉中层沿长轴分离,从而使主动脉管腔呈现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大动脉疾病,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发病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病急症,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  相似文献   

5.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的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一般无临床症状,所以临床诊断率极低,现就我们内镜检查中发现的1例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又称异位锁骨下动脉,正常的右锁骨下动脉是头臂干的重要分支,而异常的右锁骨下动脉称为迷走,是因为它异常地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后方的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上:是较常见的主动脉弓变异[1];发病率约在1/200[2]。多数患者无临床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一期覆膜支架置入合并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因降主动脉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我院行一期杂交手术(右腋动脉-左腋动脉转流+降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封堵术)共有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10月,随访时间26~87个月,平均(51.0±18.1)个月。评估30d内病死率,内漏发生率,转流血管远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在杂交手术室完成,围手术期无死亡,2例因近端内漏行开胸手术,1例因远端新发破口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论: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近期效果良好,但不适合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大弯侧紧邻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这类患者容易发生近端内漏,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塞子的置入有效构成了转流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转流血管的通畅。远期效果还需要大样本量的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63岁,患高血压5年,腰背部疼痛4h入院。5年前发现血压高,但未正规治疗。4h前突感腰背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行走时出现跌倒伴短暂意识丧失,疼痛部位无转移。在院外头部CT、腰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遂到我院门诊以高血压收入院。入院体验:T:36.9℃,P:66次/min;上肢血压:左169/92mmHg(1mmHg=0.133kPa),右188/109mmHg;下肢血压:左225/119mmHg,右230/120mmHg。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锁骨下动脉为十分罕见的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更为罕见,临床上极易出现漏诊,导致外科术后残留大量左向右分流,使患者恢复困难。术前积极明确诊断,对于外科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术后恢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的患儿。该患儿在术前、术中出现漏诊,术后通过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进行介入治疗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4岁。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导丝走形异常,通过影像学判断食管后右锁骨下动脉可能性大。提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送入造影导管时,可能有血管走形异常,影响手术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基础上加用升主动脉-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31例复杂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49±15)岁,体质量(73±15)kg,均行孙氏手术,术前监测患者肾功能,应用320排容积CT进行胸腹主动脉CTA扫描,计算降主动脉真腔最小面积和同一平面降主动脉面积,复温阶段监测患者上、下肢血压及1 h内尿量。对于真腔最小面积小、降主动脉远端无破口、术中尿量少、上下肢压差大于>60 mm Hg的12例患者进一步进行升-股旁路移植术。结果影响选择升-股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手术时机因素有:(1)肾动脉平面及以上降主动脉真腔最小面积占同一平面降主动脉面积的百分比<1.5%;(2)上肢收缩压与下肢收缩压压差>20 mm Hg;(3)手术复温阶段尿量偏少,或者利尿效果不佳;(4)降主动脉远端无破口。结论对复杂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真腔最小面积、上下肢收缩压压差、复温阶段尿量及降主动脉远端破口进行监测,可决定是否加做升-股旁路移植术,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在国外已经成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我们报告过去54个月期间采用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4.
女性,54岁,主诉右侧胸痛、气短2月余入院。既往无外伤史。查体:右胸表面未见隆起,右侧呼吸音弱,胸骨右缘第2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率8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右上臂肿胀,右挠动脉搏动好。X线显示:右侧胸腔内占位性病变;彩超显示:右锁骨下动脉瘤;MRI显示:右锁骨下巨大动脉瘤。于2006年7月20日在气管插管麻醉下正中切开胸骨,游离出无名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例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型)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经胸部右后外切口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结果: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天数7~10 d,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术中判断后行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可简化手术方式,但应避免术后左上肢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加改良支架象鼻技术(孙氏手术),治疗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42.1±10.4)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8例,Bentall手术1例,Mini-root手术2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166.0±44.8)min,主动脉阻断(103.7±17.5)min,深低温停循环(55.1±11.3)min,肾衰竭需要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1例,术后院内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5.6±2.0)个月,随访中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支架血管段假腔闭合效果好的占81.8%。结论:应用孙氏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总结先天性主动脉弓中断(IAA)合并主动脉肺动脉窗(APW)一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09-01至2016-08,选取我院手术治疗IAA合并APW患者8例,男性4例,手术年龄3个月~4.5岁。其中1岁者6例,平均年龄(5.2±2.7)个月,平均体重(5.7±1.6)kg;1岁者2例,平均年龄(4.1±0.6)岁,平均体重(14.6±0.9)kg。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IAA分型:A型6例,B型2例;APW分型Ⅱ型6例,Ⅲ型2例。8例均采用胸正中切口,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一期同时纠治IAA和APW及合并畸形。结果:8例患者术前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值(83.1±8.3)mmHg(1mmHg=0.133 kPa);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7.0±18.5)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78.0±14.1)min;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值(43.6±8.5)mmHg;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平均(19.8±13.9)个月,主动脉弓部压力阶差平均(11.2±4.7)mmHg,均恢复良好。结论:IAA合并APW采用一期手术可以彻底矫治,采用胸正中切口方法,操作简便,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22日,第二届孙氏手术及主动脉疾病介入治疗国际交流学习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大血管病诊疗研究中心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妊娠和产褥期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及经验。方法:2010年6月至2016年2月间,共12例妊娠和产褥期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孙氏手术治疗,年龄(30.5±3.9)岁。其中,Stanford A型夹层10例(83.3%);Stanford B型夹层2例(16.7%),均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结果:1例早期妊娠发病后继续妊娠至孕7周行引产术,术后患者存活;4例中期妊娠患者中3例存活,1例因术后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胎儿存活;3例晚期妊娠患者母体、新生儿均存活,其中1例新生儿剖宫产术后3个月院外死亡;4例产褥期患者中3例存活,1例术前合并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因术后肾衰竭死亡。患者术后二次开胸探查1例,肾衰竭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低氧血症1例。结论:提高护士对该疾病的认识,加强围术期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预防和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可改善孙氏手术治疗妊娠和产褥期合并主动脉夹层孕产妇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报告患者,女性,39岁,因反复头昏、头痛5年,加重伴乏力、恶心3天于2005年1月12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痛。在外院就诊,多次测血压高于正常,最高达200/120mm Hg(1mm Hg=0.133kPa),拟“高血压病”予降压药物治疗,症状一直反复。入院前3天头昏、头痛症状加重,伴乏力、恶心。入院时查体:左上肢血压140/100mm Hg,右上肢血压160/80mm Hg,双侧桡动脉搏动清晰,双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弱。心脏听诊主动脉听诊区及左锁骨下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并向左腋下传导。超声检查提示:左侧椎动脉形态异常,血流阻力明显增高。升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