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年龄≥75岁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12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33例,<75岁组7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置入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和临床终点事件。结果≥75组和<75岁组支架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7.1%和97.5%,2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2%和11.4%。术后随访期间,2组支架置入后动脉再狭窄率分别为12.1%和11.4%,≥75岁组生存率明显低于<75岁组(χ2=2.013,P=0.029)。结论年龄≥75岁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生存率低于<75岁患者,但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动脉再狭窄率及mRS评分无差异,支架置入治疗≥75岁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股腘动脉(FPA)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针对FPA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液供应,缓解患者因下肢缺血引发的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等症状。然而在支架置入术后可导致FPA支架内再狭窄(FPA-ISR)。有文献报道,支架后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达20%~50%[1-2]。而一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就会再现下肢缺血,因此对于FPA-ISR的治疗方法相继出现,现将就目前SFA腔内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动脉狭窄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发病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狭窄切实有效的方法。文章中就脑动脉狭窄的发病情况、支架置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和预防保护措施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狭窄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发病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狭窄切实有效的方法。文章中就脑动脉狭窄的发病情况、支架置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和预防保护措施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狭窄率、症状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0.6±12.1)%,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0.4±10.2)%,手术成功率100%。30天和6个月内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3%和12.5%。68.8%患者症状改善明显。5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复查,1例伴有80%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多使用裸金属支架,但再狭窄发生率较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研究表明,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虽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药物洗脱支架支架置入术也是安全的,但是还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在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后依然存在很高的卒中风险。近年来。随着柔顺支架的出现,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已成为现实。2002年2月-2005年12月我科共完成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2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评估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相关影像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136支狭窄血管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70处血管狭窄恢复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20%,7处残余狭窄为50%~80%。5例因支架不能输送到位而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1例。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36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脑血管造影结果并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是保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支架类型、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中,不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现再狭窄分别为16和6例,χ^2=17.887,P=0.000;吸烟为9和5例,χ^2=5.129,P=0.024。置入裸支架为19和19例,χ^2=6.620,P=0.010;性别、支架位置、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长度、血脂、血糖、血压水平、狭窄段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支架类型(95%CI:1.936~35.997,OR=8.426,P=0.0045)和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95%CI:1.341~18.304,OR=1.6883,P=0.0233)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置入支架的类型关系密切,其他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管良性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LC后出现胆管良性狭窄患者,经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结果。[结果]22例中2例因狭窄情况严重支架置入术未能成功,转开腹治疗;其余20例在内镜下行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中共治疗25例次,其中3例更换2次支架,1例更换3次支架。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16%,其中胰淀粉酶一过性增高3例次,轻症胰腺炎1例次,经对症保守治疗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6个月症状完全缓解。[结论]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是治疗LC后胆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鼻咽癌放疗后症状性主动脉弓上动脉中重度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脑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经全脑DSA证实,主动脉弓上颅外段共有中重度狭窄动脉24处,其中包括颈内动脉11处,颈总动脉2处,椎动脉10处,锁骨下动脉1处。(1)经血管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后,血管腔残余狭窄率平均20%。术后复查头部CT未见出血。术后定期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无过度灌注等不良事件发生。(2)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发脑缺血症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发现明显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是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新疆地区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CAS)和椎动脉起始端支架置入术(VAO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23例,回顾性分析其CAS和VAOS术前和术后随访记录,分析支架置入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和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CAS和VAOS组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4%和1.2%,随访期间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8%,再狭窄的发生率为8.8%和13.4%,Cox回归分析发现在CAS组中,男性和多支血管病变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19.249,P=0.02;HR=0.069,P=0.034);VAOS组中,对侧椎动脉狭窄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0.075,P=0.001)。结论 CAS和VAOS治疗颅外段动脉狭窄相对安全,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合理的术后随访辅助检查手段。方法收集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7例经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数据。结果球囊扩张式支架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51%(66/67)。症状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8%(3/67)。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评价支架内情况的辅助检查方式为经颅多普勒(TCD)或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8.96%(6/67),TCD对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的检查结果同DSA的符合率为75.00%,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2.99%(2/67),另外发现2例虽有支架置入脑血管相关区域再发卒中但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随访1年内支架相关区域症状性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0.44%(7/67)。结论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临床效果较好,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支架相关区域脑卒中发生率低。TCD是进行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随访的有效方式,可以对支架内再狭窄起到早期发现的作用,并且同DSA的一致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颅脑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择本院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对相应颅脑动脉狭窄进行治疗,观察术后血管狭窄改善程度,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积极治疗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51例患者共放置支架62枚,其中一侧颈内动脉支架35枚,基底动脉14枚,一侧椎动脉13枚。51例患者狭窄完全解除,成功率为100%。术后1周复查DSA,患者官腔狭窄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为20%以下。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术后NIHSS评分为(0.88±0.64)分,与术前(2.23±1.08)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高,可明显改善颅脑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满意度高,但术者需熟知其并发症原因,做到术前早期预防,术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年龄≥70岁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323例,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117例,<70岁组206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置入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和临床终点事件。结果≥70组与<70岁组支架治疗成功率均为100.0%,≥70岁组与<70岁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和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3,P=0.501)。术后随访期间,≥70岁组与<70岁组支架置入后动脉再狭窄率分别为12.0%和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5,P=0.445),≥70岁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8%vs 11.2%,χ~2=4.000,P=0.045),但生存率明显低于<70岁组(χ~2=7.581,P=0.006)。结论年龄≥70岁的老年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内科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应用他汀类药物等,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表明支架成形术可改善脑血流灌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1]。本研究将通过颅内支架置入术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干预,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认知电位P300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支架置入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在10 %~5 0 %[1] 。支架内再狭窄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主要由于内膜增生,少数与支架弹性回缩或扩张不充分有关[2 ] 。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临床易患因素、操作相关因素、病变本身特征等许多方面[3] 。我们定量评估了病变血管直径与再狭窄及临床结局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研究,入选病例:2 0 0 1年6月至2 0 0 2年6月成功进行支架置入术患者172例。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有明确的冠心病史需行支架置入术者;(2 )征得同意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者;(3)没有其他导致患者的…  相似文献   

18.
<正>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并被推荐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我国近5年来,脑动脉狭窄后的支架成形术患者日益增多。据初步统计,2009年我国脑动脉支架成形术超过30 000例。目前,在研究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红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老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并行支架置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1年随访是否再次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4例)和非再狭窄组(38例)。对比2组胆红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再狭窄组总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结合胆红素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1.15±2.16)μmol/L、(9.18±1.55)μmol/L、(2.08±0.43)μmol/L、(8.33±0.43)%,而非再狭窄组分别为(13.34±2.18)μmol/L、(10.38±1.71)μmol/L、(3.08±0.38)μmol/L、(6.88±0.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血压及糖尿病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相关。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偏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过高、高血压及糖尿病均是导致老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神经介入医学科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年龄≥60岁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0~81(66.4±8.0)岁。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调脂治疗,采取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血管供血区脑卒中复发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术前及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86.6±10.0)%、(29.9±13.2)%。围术期发生1例(1.8%)穿支脑梗死事件,术后随访期有1例脑出血,2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6%。有36例(65.5%)患者接受了DSA复查,血管狭窄率为(34.3±22.8)%,8例(22.2%)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是安全的,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