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综述黄芪多糖干预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保护胰岛β细胞等多种药理作用,可有效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氧化、降血糖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阅读近几年国内外黄芪多糖抗肿瘤相关文献,主要从调节肿瘤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以及联合化疗药物的增效减毒作用几方面展开综述,深入了解黄芪多糖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新进展,为黄芪多糖今后的研究开发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家林  张勇 《中医药研究》2013,(11):1374-1376
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与抗炎活性.黄芪多糖对许多炎症性疾病具有干预作用,可对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多种炎症介质产生影响.本文综述黄芪多糖在细胞、分子水平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中医药对其治疗有独特的优势。黄芪多糖是黄芪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免疫等作用。黄芪多糖通过发挥自身的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反应性、改善气道重塑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来实现对哮喘的控制及治疗,并且无药物依赖性及其他不良反应。但目前有关黄芪多糖对哮喘发病的通路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可将黄芪多糖与哮喘发病的相关通路结合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阐述黄芪多糖治疗哮喘的机制,同时为黄芪多糖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常见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有癌变的风险,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黄芪多糖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修复损伤、保护血管等功能.黄芪多糖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反应、调控信号通路、调节肠道菌群等方式治疗UC,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查阅整理近年来黄芪多糖对UC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为黄芪多糖治疗UC的药物开发和实验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sepsis)是一种具有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综合征,常并发于严重创伤、烧伤、感染及大手术等多种应激情况,易诱发脓毒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脓毒症的重要病理改变。另一方面,维生素D不仅与脓毒症密切相关,还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存在一定调控作用。此外,黄芪多糖可改善脓毒症。基于文献及前期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调节维生素D轴的作用,黄芪多糖具有调节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据此提出黄芪多糖可能通过作用于维生素D轴,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从而改善脓毒症。  相似文献   

7.
黄芪多糖作为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关于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多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对近年来黄芪多糖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视网膜,改善记忆力、认知功能、抗衰老、抗骨质疏松及防治帕金森病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归纳,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合并症之一,运用黄芪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黄芪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调节血糖、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抗炎以及保护肾脏。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黄芪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对其作用作一概述,以期为日后研究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曾凤  尹震花  申丽  黄午阳 《中草药》2023,54(3):1010-1016
糖脂代谢紊乱与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尤其是在抗氧化、抗炎、抗癌、调脂等方面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牛蒡多糖是药食同源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被发现具有调节机体脂质代谢、抗氧化、抗炎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功能,能预防和改善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是牛蒡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物质基础。综述了牛蒡多糖在调控糖脂代谢的有益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牛蒡多糖防治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提供依据,并为牛蒡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药及其活性成分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黄芪Astragali Radix作为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具有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黄芪及其提取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在改善学习记忆和防治AD方面报道最多的主要是其活性成分(如黄芪皂苷、黄芪多糖等)。黄芪不仅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还可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产生或聚集、抑制神经细胞损伤或凋亡、抑制神经炎症等,在AD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在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在AD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概述,为黄芪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