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二尖瓣峡部心房扑动(房扑)患者不同消融策略,探讨复发二尖瓣峡部相关房扑的优化消融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术中电生理检查明确为二尖瓣峡部相关房扑的患者74例。根据再次消融时不同消融策略分为两组:心动过速下消融组(A组,43例)和复律后窦性心律下消融组(B组,31例)。消融终点均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以及左心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的双向传导阻滞。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窦性心律的维持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断、肺静脉、左心房顶部线及三尖瓣峡部消融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132.5±29.6)min比(150.2±41.1)min,P=0.044]、透视时间[(23.1±8.6)min比(27.9±7.2)min,P=0.011]和消融时间[(14.0±4.1)min比(16.3±4.7)min,P=0.027]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16.9±6.3)个月,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1)。结论持续性房颤初次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二尖瓣峡部相关房扑的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下消融与心动过速下消融相比更为简化,长期随访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心房附加消融线主要包括:左心房顶线、二尖瓣峡部线和下腔三尖瓣峡部线等.在慢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消融中,完全阻滞的心房附加线对减少消融后的房性心动过速以及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充分消融后未转为窦性心律者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依据消融结果分为A组(转为窦性心律组,n=25)和B组(未转为窦性心律组。n=54),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经过平均(121±4.9)个月的随访。A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0%)低于B组(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维持转为窦性心律上A组高于B组(P〈0.05)。在预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因素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史长和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转为窦性心律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成功率。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及心房颤动史长是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结果。方法对80例房颤消融中出现规律的房性心律失常进行非接触激动顺序标测,判断电生理机制并指导消融。结果共146阵心动过速,4阵为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周长为(225±49)ms,其余142阵为左心房扑动,左心房激动时间占心动过速周长的100%,周长为(205±37)ms,均与房颤“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根据缝隙的位置将心房扑动的折返环分为3类:Ⅰ类(n=68),缝隙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Ⅱ类(n=50),缝隙位于左心房顶部,Ⅲ类(n=24),缝隙位于二尖瓣环峡部。其中130阵消融成功,其余16阵因消融反应欠佳后经药物或体外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6.2±6.7)个月,82.5%(66/80)的患者可维持窦性心律。结论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多为大折返机制,且与“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这些缝隙主要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非接触标测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这些缝隙并指导消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是否消融终止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持续心房颤动行分步法消融术中转为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86例,43例继续消融终止房性心动过速(消融终止组),43例消融不能终止房性心动过速而行电复律(未终止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55例(63.95%),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31例(36.05%).复发率消融终止组(27.91%)与消融未终止组(44.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心房前后径窦性心律组[(41.78±7.95)mm]小于复发组[(45.85±8.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能否消融终止不影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I)联合连续心房碎裂电位(CFAE)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64例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CPVI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A 组)及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 组),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左心房连续CFAE(CFE-mean≤70ms)标测与消融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组(B1 组)与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2 组).两者终点分别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与连续CFAE 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 A 组年龄、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周长(AFCL)明显高于B 组(P<0.05).B1 组术前LAD、LVEDD 及手术前后AFCL 明显高于B2 组(P<0.05).A 组15 例(23%)与B1组21 例(45%)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B1组患者中3 例(6%)二尖瓣峡部依赖与2 例(4%)三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经线性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1 例(2%)二尖瓣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28 例(57%)维持心房颤动患者行体外直流电复律成功.随访(5.8±2.3)个月,36 例(56%)维持窦性心律,A 组发生3 例(20%)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明显低于B 组25例患者(51%,P<0.01).B1组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低于B2组患者(33%、64%,P<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PVI 联合连续CFAE 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有效安全,CPVI及CFAE消融对于心房电解剖重构程度较低患者的消融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最佳手术方式及复发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方法2005年3月~2007年8月共4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同侧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2005年的12例患者部分附加左心房峡部、右心房峡部、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2006年的12例患者常规进行左心房峡部、右心房峡部射频消融,部分患者附加碎裂电位、左心耳或根据术中的房性心律失常附加其他部位射频消融;2007年的16例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冠状窦左心房心内膜面射频消融。结果2005年复发8例(66.7%),2006年复发3例(25.0%),2007年复发4例(25.0%)。复发的患者中8例接受第二次导管射频消融术,其中5例维持窦性心律。平均随访(17.6±10.4)个月,总治疗成功率82.5%。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在以肺静脉口为核心的导管射频消融前提下,适当改进导管射频消融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外科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特征和疗效。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后复发患者,平均年龄(49.1±4.5)岁(男性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后3例。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时间距外科手术(1.2±0.9)个月。根据复发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类型,消融方法主要包括消融线径补点消融、肺静脉补点隔离、消融局部折返和碎裂电位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中5例复发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尖瓣峡部依赖2例,二尖瓣峡部依赖1例,左肺静脉缝隙依赖1例,左心房前壁局部折返1例,导管消融均终止,并实现消融线阻滞(必要时)。3例复发房颤(2例阵发性,1例持续性)均存在至少1根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关闭缝隙达到肺静脉隔离,持续性房颤加碎裂电位消融,同时关闭原消融线缝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7±2.9)个月,共6例(75%)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5例房扑/房速中4例无复发,1例复发阵发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1例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阵发性房颤。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术后主要复发房扑/房速,后者主要与原消融线或肺静脉消融环的缝隙有关,或为与初次消融无关的局部折返。少数复发为房颤,可能与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线缝隙有关。导管消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融术中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与持续性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出现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81例分为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和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率。结果 49例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15例(30.61%)心房颤动复发,32例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组12例(38.40%)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与失败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出现的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可降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心房颤动(房颤)冷冻消融术后复发患者的二次手术特点。方法 :连续入选自2013年9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二病房行冷冻消融术的房颤患者119例,其中复发并再次消融的患者11例,分析各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恢复特点及术中心动过速特点。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临床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的11例患者于(6.0±1.3)个月后接受再次消融,44支肺静脉中总计33支(75.0%)恢复了左心房肺静脉传导,其中左上肺静脉7支(21.3%),左下肺静脉9支(27.3%),右上肺静脉6支(18.3%),右下肺静脉11支(33.3%)。肺静脉传导恢复的部位不明确,需重新行线性消融。3例患者需隔离上腔静脉,9例隔离肺静脉后房颤不终止,需另行三尖瓣峡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和左心房顶部线消融。结论:房颤冷冻消融术后复发患者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恢复部位集中于双侧下肺静脉,传导部位难以标测,需再行肺静脉线性消融;部分患者存在肺静脉外驱动灶导致的心动过速,需标测明确机制后消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递进式消融终止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预后以及左心房线性消融的重要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共21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19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取递进式消融术式,按以下顺序进行消融:环肺静脉前庭消融,心房碎裂电位消融,左心房线性消融(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或左心房前部线消融)。手术终点为通过单纯消融终止房颤。结果124例患者在首次消融术中采取递进式消融术转复窦性心律。按转复窦性心律前行左心房线性消融的情况分为3组:A组37例,未行左心房线性消融即转为窦性心律;B组48例,转复前行左心房线性消融,但至少有1条消融线未达双向阻滞;C组39例,行左心房线性消融,且所有消融线均达双向阻滞。 A组患者房颤持续时间明显短于B、C组,3组在其余各项临床基线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36.4±8.7)个月,C组单次消融术成功率(82.1%)显著高于A组(51.4%)和B组(52.1%,P=0.012)。经随访结果证实,消融终止房颤的患者最终行左心房线性消融的比例占84.7%(105/124)。结论在递进式消融终止房颤的患者中,为了长期保持窦性心律,大部分需要行左心房线性消融,且消融线需要达双向阻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解剖系统指导在房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中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对25例心房颤动(阵发性15例、持续性10例)在电解剖系统指导下进行重建左心房后行线性消融,7例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右心房性4例、左心房性3例)在电解剖系统指导下重建左/右心房标测激动顺序后行消融。结果25例心房颤动均完成预定的线性消融,其中14例阵发性者在窦性心律下电学隔离成功,10例持续性和1例阵发性者在心房颤动时电学隔离成功。7例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均在消融过程中转为窦性心律。电解剖系统指导下平均手术时间心房颤动为220min,房性心动过速为86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心房颤动为48min,房性心动过速为20min。所有患者手术过程中均无并发症。结论在电解剖系统指引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有助于设计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径线,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28例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18例。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导管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心房-肺静脉双向阻滞。复发患者再次消融术采用双Lasso导管指导在原环形消融线上标测“漏点”并消融封闭之,对不能终止心动过速者再行拖带标测、激动标测或结合Carto系统标测;对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18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外1例持续性房颤,另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证实所有复发患者均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初次手术附加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可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存在二尖瓣峡部房速,在三维导航下于左下肺静脉口部下缘至二尖瓣环之间行线性消融,对不能成功阻断二尖瓣峡部传导者予以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术中同时探查双侧肺静脉电位,如传导恢复予以再次隔离。结果8例中2例呈无休止性发作,6例为阵发性,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房速的周长217.5±20.6ms,其中顺钟向折返5例,逆钟向折返3例。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至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5例,3例心内膜途径失败者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其中1例获得成功。术后随访5.5±4.3个月,6例无房颤及房速发作,1例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另1例术后房速呈无休止发作,予以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发生的二尖瓣峡部房速与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其主要的机制是消融线相关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峡部传导可以治疗此类房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1例首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早期电复律69例,早期二次消融52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组二次手术电生理特点。结果 69例早期复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14例维持窦性心律。52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24例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手术组成功率较早期复律组高(46.2%比20.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大小及治疗手段是房颤二次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电生理检查发现,52例早期手术患者中,33例(63%)有肺静脉电位恢复。左上肺静脉电位恢复最多,为16支。其余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分别为:左下肺静脉14支;右上肺静脉12支;右下肺静脉10支。结论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进行早期二次消融成功率较早期电复律高。肺静脉电位恢复是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的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3岁,因持续性心房颤动在Rhythmia系统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术中行双侧环肺静脉消融达到电隔离,继续行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内膜面+冠状窦内消融)、后壁线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患者转为规则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激动标测下行房速射频消融,房速射频消融后出现频发房性早搏,再次激动标测下行房性早搏射频消融,终止心律失常。结论:Rhythmia系统可实现连续自动快速、超高密度的接触式电解剖激动标测,为明确心动过速机制及靶点提供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持续性心房颤动2C3L消融策略联合Marshall静脉(VOM)无水乙醇化学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对连续1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按以下策略进行消融:①VOM无水乙醇化学消融;②"2C3L"消融,即双侧环肺静脉消融、二尖瓣峡部线消融及冠状静脉内消融、左心房顶部线消融、三尖瓣峡部线消融;③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验证肺静脉隔离及消融径线传导阻滞。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05±65.2)min,透视时间(17.8±9.1)min,放电时间(52.1±10.7)min;心房颤动术中消融终止率31.3%,术毕即刻诱发率6.3%。16例患者中,15例完成VOM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所有患者均实现肺静脉隔离、消融线完全传导阻滞。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个月,1例复发心房扑动,其余15例均维持稳定窦性心律。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2C3L联合VOM无水乙醇化学消融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 QRS)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是否有关。方法:纳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91例(阵发/持续性心房颤动:60/31)。消融策略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双侧肺静脉隔离(PVI);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行PVI加左心房顶、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前评估基线心电图,fQRS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至少2个连续导联的QRS波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术后定期随访,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术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任何类型的30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 68.1%(62/91)患者fQRS阳性。fQRS最常见于下壁导联(75.8%)。平均随访18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4.2%(59/91),74.6%(44/59)复发发生在1年以内。fQRS阳性组复发率高于fQRS阴性组(79.0%vs.34.5%,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QRS是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危险因素(HR=3.243,95%CI:1.147~9.167,P=0.026)。结论:fQRS是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预测因子,可用于预测该类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一种递进式消融法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3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年龄(54.8±11.4)岁,病程(36.5±9.8)个月。按以下顺序进行递进式消融:环肺静脉前庭消融达肺静脉电学隔离,左心房顶部和二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心房碎裂电位消融,针对房颤转变的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行Carto激动标测结合拖带技术以明确其机制,并力求通过消融终止。结果递进式消融法使88.2%患者房颤节律发生变化(直接终止或转变为房扑/房速),61.8%直接通过消融恢复窦性心律。随访(12.6±6.2)个月,82.4%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42.9%服用胺碘酮)。结论递进式消融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一种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入选800例房颤患者,男性482例,女性318例,平均年龄62.1±15.6(18~82)岁。其中阵发性房颤611例,持续性房颤189例,平均左心房内径38.4±9.2(30~60)mm。采用EnSite-NavX系统260例,CARTO系统540例。对于阵发性房颤采取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于持续性房颤采取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 心房碎裂电位消融 二尖瓣峡部消融。术后口服华法林及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3个月,每月随访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次。对于术后1个月的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复发进行再次标测和消融。结果795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1±33(140~245)min,X线透视时间17±13(12~45)min。左肺静脉电隔离率为96.5%,右肺静脉电隔离率为98.6%。阵发性房颤术中发作98例,消融终止房颤90例。阵发性房颤术后2周内早期复发137例(22.5%),103例2周后不再发作,共57例接受再次消融(6例接受三次消融)。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恢复窦性心律30例(16.1%),转变为房速/心房扑动(房扑)15例(8.1%)。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恢复窦性心律20例(10.8%),转变为房速/房扑23例(12.4%)。持续性房颤术后早期复发78例(41.9%),14例随访中不再发作。65例再次消融(10例接受三次消融)。所有病例房颤消融术后房扑/房速104例(13.1%),68例随访中自愈,30例再次消融,23例消融成功。并发症:心脏压塞5例(0.6%,3例内科保守治疗成功,2例外科修补),肺静脉狭窄6例(0.7%),一过性脑缺血(TIA)1例,脑栓塞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血胸1例,气胸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股动静脉瘘1例。术后平均随访16.2±5.7(3~27)个月,阵发性房颤550例(90.3%)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9.4%再次消融,11.5%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性房颤159例(85.5%)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34.9%再次消融,28.5%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疗效较高,安全性好。对于阵发房颤采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式即有良好效果;对于持续性房颤结合碎裂电位消融、二尖瓣峡部消融等方法,而且40%患者需要多次消融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