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裸支架与覆膜支架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瘘(AVG)静脉端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肢AVG患者因静脉端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而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40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所有患者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6、9、12个月的动静脉瘘初级通畅率、累积次级通畅率。结果 32例患者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裸支架植入术(裸支架组),8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植入术(覆膜支架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术期死亡率为0。裸支架植入后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为与覆膜支架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8.8%、59.4%、56.3%与75.0%、75.0%、62.3%,P=0.209);而裸支架植入后6、9、12个月的的累积次级通畅率为87.5%、84.3%、78.1%,覆膜支架为87.5%、87.5%、87.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42)。结论对于AVG术后血栓性静脉端吻合口狭窄患者,裸支架和覆膜支架植入后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及累积次级通畅率无明显差异。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以及新的治疗手段提高移植物内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5例AVF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覆膜支架组(17例)和球囊扩张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覆膜支架组的6个月及12个月初级通畅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组(100.00% vs 78.57%, P=0.040; 100.00% vs 64.29%, 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6个月及12个月次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覆膜支架治疗AVF狭窄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可以明显提高6个月及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对于反复狭窄的AVF,植入覆膜支架后可明显延长患者的再次干预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透析通路(AVG)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本中心应用置管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治疗AVG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共16例患者行置管溶栓及PTA治疗,15例手术成功(93.8%)。15例患者中,7例患者(A组)行覆膜支架植入术,8例患者(B组)未行覆膜支架植入术。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5±3.4)个月。随访期内,A组患者中5例保持通畅,通畅率为71.4%。2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均予PTA治疗后血流通畅;B组患者均再闭塞,平均通畅时间为5.1个月。两组一期通畅率比较,A组优于B组(P=0.001)。结论腔内治疗AVG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手段,覆膜支架植入可以提高一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和球囊扩张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8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球囊扩张组44例和支架植入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狭窄内径、透析血流量和术后6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成功率100%。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1.0%。2组患者术后狭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9.1%和45.5%,支架植入组6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30.2%和9.1%,支架植入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与球囊扩张术相比,可以提高术后初级通畅率,为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2月91例(96条肢体)腘动脉硬化病变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P1段44条,P2段7条,P1~P2段35条,P1~P3段10条。狭窄性病变(狭窄率50%)42条,闭塞性病变54条。单纯球囊扩张成形35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1条。闭塞性病变均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结果介入治疗腘动脉成功率100%,出院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0.45±0.15升高至0.89±0.17(t=-8.522,P=0.001)。84例(87条肢体)随访12~74个月,(39.0±10.3)月,随访率92.3%(84/91)。术后12个月腘动脉一期通畅率70.1%(61/87),二期通畅率89.7%(78/87)。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中,单纯球囊扩张成形32条肢体的12个月一期通畅率90.6%(29/32),二期通畅率96.9%(31/32);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条肢体的12个月一期通畅率50.0%(3/6),二期通畅率83.3%(5/6);球囊扩张成形术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Fisher精确检验,P=0.039)。结论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效果良好,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球囊扩张成形术近期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纳入39例接受腔内治疗的TRA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组(球囊组,n=21)及植入肾动脉支架组(支架组,n=18);比较组间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移植肾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V)及段间动脉阻力指数(RI)变化,以及并发症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结果 2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6个月,2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6个月,2组血肌酐、PSV均较术前降低,RI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治疗后6个月2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降低(P均<0.05)。治疗后6个月支架组一期通畅率高于球囊组(94.44%vs. 66.67%,P<0.05)。结论 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TRAS均安全、有效;相比前者,采用后者治疗后肾动脉再狭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腔内治疗的73例(73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Viabahn支架组),41例行裸支架治疗(裸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与裸支架组比较,Viabahn支架组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vs.90.2%;87.5%vs.75.6%,均P0.05),但术后9、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明显升高(84.4%vs.63.4%;75.0%vs.51.2%,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Viabahn支架组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高于裸支架(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成形术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疗中短期效果显著,可为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跨膝关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与裸支架治疗静脉吻合口狭窄导致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失功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中日友好医院于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5例因静脉吻合口狭窄导致AVG失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覆膜支架植入组(n=31)和裸支架植入组(n=34),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联合覆膜支架植入治疗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AVG)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15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疗效欠佳的AVG狭窄患者,且具备以下特点:狭窄长度不超过7 cm,狭窄程度大于50%;PTA后3个月内狭窄复发2次或以上;扩张后残余狭窄>30%或狭窄部位立即弹性回缩.所有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球囊扩张后植入不同内径的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结果 男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12)岁.支架植入前内瘘平均使用时间为(19.5±15.0)个月.共植入支架16枚,技术成功率100%,植入部位为静脉吻合口9例(9/15);静脉流出道6例(6/15),其中头静脉3例,肱静脉2例,腋静脉1例.首次开通率3个月为40%,6个月为19%,12个月为13%.再次开通率3个月为93%,6个月为88%,12个月为87%.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9±5.3)个月,再窄狭率为87%(13/15).术后PTA 36例次,支架内狭窄36% (13/36);支架远端狭窄8% (3/36);支架近端狭窄22%(8/36);与支架无关的狭窄33% (12/36).AVG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结论 球囊扩张联合覆膜支架植入治疗AVG狭窄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首次开通率不高,但再次开通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20年11月,我科对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经球囊或减容技术行充分管腔准备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重建原病变血管。结果16例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31±0.12,显著低于术后0.89±0.12(t=-48.257,P=0.000);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6例随访12个月,3例再发支架内再狭窄,6个月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100.0%(16/16),12个月二期通畅率为81.2%(13/16),12个月内未发生支架断裂和截肢的病例。结论股腘动脉ISR的处理,尤其是残余狭窄严重或合并支架断裂,使用Viabahn覆膜支架能有效扩张管腔,提高通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切割球囊(PCB)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管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48例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AVF狭窄(17例)或AVG狭窄(31例)患者的疗效,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率。结果 AVF组技术成功率94.1%,临床成功率100%;AVG组技术成功率96.78%,临床成功率93.55%,4例AVG组患者出现术后30天内再狭窄或闭塞。两组均没有血肿、血管破裂等并发症。AVF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8.24±2.36)atm,AVG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7.03±2.63)atm。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4.70%、23.53%、5.88%和40.74%、7.40%、0%;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76.47%、58.82%、5.88%和66.67%、29.63%、3.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2.92±10.95)个月,AVF组再狭窄率为52.9%,AVG组再狭窄率为96.8%。结论 PCB治疗AVF及AVG狭窄安全、有效,两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VG术后再狭窄率高于AVF。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病变(AIOD)患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近肾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Rutherford分级:4级5例,5级9例,6级3例。患者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保护伞保护内脏动脉,开通病变血管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23%。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后出现狭窄或夹层,其中5例患者植入覆膜支架、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及1例行主髂动脉开窗技术后显影通畅。15例(88.23%)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92±0.22,明显高于术前(0.35±0.0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12.4)个月,术后1年、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2%及82.4%,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及82.4%,二期通畅率为100%。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肾动脉再狭窄,经肾动脉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结论对于开放手术高危的近肾AIOD病变患者,腔内治疗不失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早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胸壁人工血管透析通路(arteriovenous axillary loop graft,AVALG)的临床疗效,比较与上肢(前臂、上臂)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在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5年9月我科实施人工血管动静脉瘘术(arteriovenous graft,AVG)69例(98例次)终末期肾病资料。前臂AVG 44例(64次),上臂AVG 11例(20次),AVALG 14例(14次)。应用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比较通畅率及并发症的差异,探讨通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前臂AVG、上臂AVG、AVALG的6个月和1年初级通畅率分别为59.5%、56.3%、92.8%和43.7%、49.1%、92.8%,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2.3%、78.9%、92.8%和72.5%、68.8%、92.8%,AVALG的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均显著高于前臂、上臂AVG(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多次通路失功史(P=0.016)、人造血管通路位置(P=0.005)和术后抗栓治疗(P=0.005)为独立预测因素。AVALG组并发症发生率50%(7/14),上臂和前臂AVG并发症发生率67.9%(57/84),差异无显著性(χ~2=1.689,P=0.194)。结论 AVALG在双上肢动静脉瘘多次失功、双上肢血管资源耗竭的透析患者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式旋转血栓系统Rotarex治疗髂动脉和股腘动脉处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们对20例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进行机械旋切处理,经造影明确髂动脉或股腘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选择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抽吸血栓。结果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4例存在残余狭窄病变,均行球囊扩张成形,其中2例植入覆膜支架。术前和术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分别为0.38±0.24、0.91±0.31,差异有显著性(t=6.297,P=0.000)。并发症包括远端栓塞2例,穿刺点血肿2例,无肾功能不全、支架移位及断裂等并发症。20例平均随访13.1月(6~18个月),1例因足趾坏疽合并感染行截趾术。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0%(16/20),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为85%(17/20);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5%(15/20),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为85%(17/20)。结论 Rotarex系统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短期通畅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8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静脉造影检查,18例血液透析患者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弹性回缩或残余狭窄30%,或伴有PTA术后短期出现再狭窄,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一期植入18枚Viabahn血管内覆膜支架,二期再狭窄植入2枚。随访2~21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支架通畅率为85.2%和75.8%,一期辅助通畅率为100%。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治疗首选PTA,但PTA和金属裸支架(BMS)通畅率较低,对于中心静脉再狭窄的患者使用新型Viabahn血管内覆膜支架近期通畅率令人满意,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PTA)治疗前臂Brescia-Cimino内瘘(B-C AVF)狭窄的技术成功(TS)率与一期通畅率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影响T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3月本中心经PTA治疗的B-C AVF狭窄病例,对比分析技术不成功(TF)组和TS组的一期通畅率,探讨影响TS的相关因素。结果共74例患者纳入研究,整体一期通畅时间为(7.79±0.48)个月,TS组(41例)一期通畅时间为(9.77±0.61)个月,优于TF组(33例)的一期通畅时间(5.42±0.53)月(P0.01)。TF组使用普通球囊比例更高(54.5%),而TS组使用高压球囊比例更高(68.3%)(P=0.048),TF组比TS组需要多次扩张(2次)的比例更高(90.9%VS 24.4%)(P=0.001)。结论 PTA治疗B-C AVF狭窄中,TS可以延长一期通畅时间,提高通畅率,使用高压球囊可以增加TS率,从而减少球囊的多次扩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严重下肢缺血(CLI)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CLI患者,其中50例接受DCB治疗(DCB组)、46例接受普通球囊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预后。结果 96例球囊均到达病变部位并成功完成扩张,未植入补救性支架。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及Wagner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个月DCB组ABI高于、Rutherford分级及Wagner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12个月,DCB组一期通畅率均高于、管腔丢失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截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DCB组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CD-TLR)为89.81%,高于对照组的67.39%(P=0.008 8)。结论 DCB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CLI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下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患者因动静脉通路并发症应用覆膜支架的临床结局。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使用覆膜支架治疗动静脉通路并发症的HD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总体及各亚组覆膜支架术后靶病变的一期通畅(target lesion primary patency, TLPP)、靶病变一期辅助通畅(target lesion primary assisted patency, TLPAP)及通路的一期通畅(access circuit primary patency, ACPP)情况, 并比较覆膜支架置入前后TLPP及年平均干预次数。结果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71例患者77枚覆膜支架, 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46例次(59.7%),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 AVG)31例次(40.3%), 中位随访时间22.4个月。覆膜支架置入后6个月、12个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44例腔内治疗的IVC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左髂静脉完全闭塞,放弃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9.6%(243/244)。243例患者中94例行单纯球囊扩张,149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175例合并下肢静脉曲张者行二期手术治疗。224例随访3~27个月,期间患者静脉曲张无复发,左下肢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总有效率达100%;63例皮肤色素沉着得到不同程度减退,30例静脉性溃疡患者得到愈合或缓解。单纯球囊扩张患者与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患者的左下肢肿胀完全缓解率、溃疡完全愈合率、髂静脉再狭窄或血栓形成率在术后6个月时均无统计学差异(96.0%vs.99.0%、84.6%vs.100.0%、5.3%vs.2.0%,均P0.05),但术后12、24个月时,后者均明显优于前者(70.0%vs.96.0%、61.5%vs.94.1%、12.8%vs.2.0%;60.9%vs.94.8%、53.8%vs.94.1%、23.5%vs.2.1%,均P0.05)。结论:腔内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联合支架植入的中期疗效优于单纯球囊扩张。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精确合理地定位支架;规律足量的抗凝治疗,对于保证远期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5年6月,对112例Cockett综合征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狭窄性病变103例,髂静脉闭塞9例。CEAP分级C2级45例,C3级23例,C4级19例,C5级11例,C6级14例。经静脉造影诊断明确。经患肢股静脉入路,对髂静脉狭窄段进行球囊扩张,测量低压扩张下的球囊最小径评估狭窄程度及强度,狭窄程度50%行支架置入。闭塞病变先经8 mm球囊扩张,合并血栓形成者行髂静脉置管溶栓,溶栓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肢体症状改善情况,随访彩超及下肢静脉造影。结果 9例行单纯PTA,103例置入支架,术毕造影盆腔侧支血管显影消失22例,明显减少56例,轻度减少34例。术后1个月,43例下肢肿胀患者小腿周径差从(2.56±0.88)cm降至(0.93±0.71)cm(t=20.24,P=0.000);14例活动性溃疡面积从(6.34±3.78)cm~2降至(2.13±1.88)cm~2(t=7.19,P=0.000)。随访造影86例,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19.2月,术后12个月未置入支架组通畅率76.2%,置入支架组12、24、3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7%、88.6%、86.1%,有统计学差异(log rankχ~2=30.32,P=0.000)。支架≥16 mm组12、24个月通畅率均为95.2%,支架16 mm组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7.0%、93.3%,无统计学差异(log rankχ~2=0.39,P=0.532)。1例合并血栓者术后1个月支架再次血栓形成,1例术后8个月对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8例有术后12个月造影结果,6例未置入支架者发生再狭窄5例,置入支架患者通畅率为95.8%(69/72),未发现支架移位。结论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支架的应用可提高髂静脉的中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