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纳米晶技术将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制备成方便给药的口服纳米晶固体制剂,以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晶混悬液,得到两种稳定的姜黄素纳米晶混悬液处方,稳定剂分别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1∶1),以及吐温80;通过流化床底喷包衣工艺将姜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度。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分布、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了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并比较姜黄素纳米混悬剂溶液、固化纳米混悬剂和原料药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6.4±67.2)nm,Pd I为(0.369±0.061),Zeta电位为(-16.7±3.5)m V;扫描电镜显示纳米混悬剂粒径均一。姜黄素纳米混悬剂溶液和固化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体外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姜黄素原料药。结论: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简单易行,姜黄素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葛根素纳米晶的制剂处方、制备工艺及其对粒径的影响,并对葛根素纳米晶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葛根素纳米晶,以粒径为指标,考察稳定剂、药辅比、投料量、制备温度等参数对纳米晶制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干燥工艺对葛根素纳米晶固化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进行葛根素及纳米结晶形态学的观察.结果 采用聚维酮K30作为稳定剂、药辅比为1:2、制备温度43℃以上时,可制得粒径为20~50 nm的葛根素纳米晶.投药量对纳米晶粒径没有显著性影响,投药量为10%(w/v)时,采用700 bar 5次的高压均质条件即可制得所需的纳米晶.冷冻干燥可以用于纳米晶的干燥.将葛根素制成纳米结晶之后,其外观由不规则状态变为圆整的球形.结论 所确定的葛根素纳米晶制剂处方与制备工艺条件可行,可有效地制备100 nm以下的葛根素纳米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姜黄素纳米乳的制备,建立姜黄素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包封率。方法:采用水滴定法制备姜黄素纳米乳,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最佳制备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纳米乳中姜黄素的含量,并计算其包封率。结果:按照最佳工艺制备的姜黄素纳米乳颜色为淡黄色,圆整度良好,平均粒径为36.08nm,分布均匀,纳米乳的平均包封率为97.54%,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的要求。实验测得姜黄素纳米乳中姜黄素的含量为姜黄素含量为6.11mg/g。结论:水滴法可以简单快速的制备姜黄素纳米乳,操作流程掌握容易,最佳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脂质体形态较好、包封率较高;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以准确、可靠的用于姜黄素纳米乳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HCPT-PBCA-NPs),研究制备工艺并优化处方。方法采用微乳化聚合法制备HCPT-PBCA-NPs,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处方和工艺参数,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HCPT-PBCA-NPs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结果按照优化处方和工艺条件,制得纳米囊平均粒径为(92.7±0.6)nm,多分散系数为0.118±0.014,包封率为(94.24±1.05)%,形态圆整,具有缓释作用。结论经过优化筛选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备的纳米囊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缓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明胶-姜黄素纳米复合物,考察复合物对姜黄素水溶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碱溶酸中和的方法,以明胶为载体,制备姜黄素-明胶纳米复合物,对复合物的粒径、溶解度、物理稳定性等进行测定;以姜黄素水溶液作为对照,考察复合物中姜黄素在模拟胃肠道p H环境、光照、紫外线、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姜黄素-明胶纳米复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17.2 nm,PDI为0.112;具有较好的物理稳定性;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载药量升高;复合物中姜黄素的水中溶解度相比原药增加1 500倍;光谱学研究表明姜黄素与明胶疏水区域通过相互作用结合;在模拟胃肠道p H、光照、紫外线、高温条件下,姜黄素-明胶纳米复合物中姜黄素的降解远低于姜黄素原药,明胶与姜黄素的复合可提高姜黄素化学稳定性。[结论]采用碱溶酸中和法制备的姜黄素-明胶纳米复合物可显著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制备黄芩素-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磷脂纳米胶束,以改善其溶解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黄芩素-solutol HS15-磷脂复合纳米胶束(BA-Sol-Pls),分别以乙醇用量(X1)、solutol质量浓度(X2)、磷脂质量(X3)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B试验进行设计,粒度测定仪考察纳米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考察胶束的包封率及载药量;效应面法筛选载药纳米胶束的最佳处方。结果?优化处方制备的载药纳米胶束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10±5.98)nm,Zeta电位为-(21±0.92) mV,包封率为90.38%,载药量为5.35%。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黄芩素纳米胶束制备工艺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多糖纳米颗粒及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 以反溶剂法和静电沉积法制备负载姜黄素的核/壳型复合纳米颗粒,以扫描电镜观察形貌,DPPH·法测定抗氧化活性,平板抑菌试验测定抗菌活性,模拟体外消化试验测定消化吸收率.结果 纳米颗粒为表面光滑的球形,平均粒径为133 nm;姜黄素纳米颗粒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明显高于姜黄素乙醇溶液,清除率分别为(13.89±0.69)、(16.73±0.097) μg/mL;纳米颗粒的抑菌效果较差;纳米颗粒包埋的姜黄素消化吸收率提高了4倍.结论 纳米颗粒包埋的姜黄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及消化吸收率,在功能性食品及药物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黄体酮亚微乳注射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黄体酮亚微乳,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了黄体酮亚微乳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通过粒径测定、Zeta电位测定、粘度测定考察了黄体酮亚微乳的性质.结果 在优化处方和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黄体酮亚微乳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为218nm,Zeta电位为-38.5mV,粘度为2.5mPa·s.结论 该处方及制备工艺可行,制得的黄体酮亚微乳可达到静脉注射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难溶弱碱性药物达比加群酯的生物利用度,制备达比加群酯水包油型纳米乳并对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通过测定达比加群酯在油性溶媒中的溶解度和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出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在此基础上以粒径和稳定性为评分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达比加群酯纳米乳的处方和工艺。对达比加群酯纳米乳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实验结果为:达比加群酯纳米乳系统为油酸/中链甘油三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乙二醇单乙基醚/水;该纳米乳的粒径为(57.5±0.2)nm、电位为-(20.9±1.4)mV、包封率为(85.2±1.0)%,且在室温下储存3个月后,其粒径、稳定常数和药物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处方和工艺的优化后,可制备得到澄清透明、粒径均一、稳定性良好的达比加群酯纳米乳,这为提高达比加群酯及其他难溶碱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姜黄色素进行微粉化处理,系统考察分析微粉化对姜黄色素粉体学性质及溶出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低温行星球磨机制备4种不同粒径的姜黄色素粉末,通过扫描电镜法(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方法分析比较姜黄色素普通粉和微粉的微观区别,测定其粉体学参数,考察其溶出度的区别,同时对其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姜黄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载药系统以提高水难溶性姜黄素的溶出度。 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形貌和粒径,采用X射线衍射检测姜黄素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载体的负载情况,体外溶出实验检测姜黄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药物溶出的效果。 结果 姜黄素以非晶体的形式负载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孔道内,姜黄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载药系统可显著提高姜黄素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 结论 姜黄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制备,在改善水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方面具有潜在价值,为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生姜细胞外囊泡样纳米粒(EVNs)来源脂质制备载吴茱萸碱(EVO)的脂质体, 以改善其成药性。  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生姜EVNs, 筛选EVNs脂质的提取溶剂。薄膜分散法制备载EVO脂质体(EVO@Lipo), 以包封率为指标, 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粒度电位分析、差示量热扫描(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EVO@Lipo进行表征, 并考察EVO@Lipo的体外释药行为。  结果  筛选出三氯甲烷、甲醇-三氯甲烷、乙醇-二氯甲烷作为脂质的提取溶剂, 正交试验优化确定载药脂质体的最优制备条件为采用甲醇-三氯甲烷(2∶1)提取脂质, 药脂比为1∶50, 超声条件60 W、15 min。制得的EVO@Lipo包封率为88.21%, 平均粒径194.9 nm, PDI为0.22, Zeta电位为-35.3 mV, 并证明EVO@Lipo并非药物和脂质的物理混合物。体外释放实验显示, EVO@Lipo能延缓药物的释放。  结论  EVNs来源脂质可装载疏水性药物EVO, 提高其溶解性, 并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一种有长循环效果的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对其进行理化表征和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通过超速离心法检测包封率;通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等对制剂进行表征。采用CCK-8法考察乳腺癌MCF-7细胞的活性,以香豆素-6和Hoechst 33342为荧光探针定量考察细胞摄取行为。[结果] PEG修饰的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粒径为(19.68±1.25)nm,多分散指数为(0.28±0.68),Zeta电位为[-(20.27±1.27)]mV。平均包封率为98%,制剂外观圆整,分布均匀。紫草素以无定型物包载于制剂中。紫草素的抗肿瘤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中、高剂量的PEG修饰制剂组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未修饰制剂组和溶液组。细胞摄取实验结果与细胞毒性实验结果一致。[结论] 实验制备的PEG修饰的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体系稳定,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和细胞摄取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3-溴丙酮酸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3-BP-LCNP)处方并优化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注入法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3-BP-LCNP,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分析进行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优化;使用马尔文粒度仪进行粒径和电位测定,采用透析法对包封率及载药量进行考察。结果3-BP-LCNP最优处方及制备工艺为甘油单油酸酯:泊洛沙姆407为8:1(总质量保持在1g),分散相用量为25 mL,3-BP投入量为26.67 mg,14900 psi下循环9次,测得平均粒径为192.7 nm,平均包封率为72.53%,载药量为2.71%。结论采用注入法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的3-BP-LCNP,制备方法简单及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纳米晶体是以少量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聚合物为稳定剂,将难溶性药物粒子分散于水或油中形成的纳米级(1~ 1 000 nm)分散体系。纳米晶体含药量高,制备工艺简单成熟。目前,已上市的24个纳米晶体制剂主要集中在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性以及提高生物利用度上。近几年来,关于纳米晶体通过控制粒径或表面修饰实现靶向给药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于延长纳米晶体体内循环时间、增加对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实现对内外刺激的响应的3种靶向策略,并探讨了纳米晶体技术应用于靶向抗肿瘤药物存在的瓶颈,为纳米晶体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黄体酮为模型药物,泊洛沙姆407为温敏凝胶材料,制备温敏型黄体酮原位凝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保湿材料和生物黏附材料,考察处方因素对温敏凝胶胶凝温度的影响。采用自制体外释放装置,研究甘油、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液体石蜡、泊洛沙姆407用量和药物粒径等处方因素对温敏原位凝胶体外释药的影响,分别以零级、一级和Higuchi方程对药物的体外释放数据进行了模型拟合。实验表明,甘油的保湿效果最佳,聚卡波非的生物黏附能力最强。确定最优处方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黄体酮4.0%,泊洛沙姆407 20%,甘油5.0%,液体石蜡5.0%,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2.0%,聚卡波非0.2%,山梨酸0.08%,分散介质为0.1 mol/L枸橼酸磷酸盐缓冲液(pH 4.0),其胶凝温度为33.8 ℃。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药物粒径对药物释放影响较大,而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液体石蜡、甘油和泊洛沙姆407用量对药物释放无明显影响。与普通黄体酮凝胶相比,温敏凝胶中药物释放更快,且黄体酮在温敏原位凝胶中的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粒径黄体酮注射液的释放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制备黄体酮纳米级、微米级注射液,通过X线粉末衍射分析(P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对两者进行表征,经透析法比较两制剂和黄体酮原料药的溶出速度.HPLC-MS法测定肌注不同药物后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XRD和FTIR分析中,两制剂晶型结构基本无变化,晶型稳定.黄体酮纳米级、微米级注射液在PBS溶液中释放达到90%时分别需要2和4 h,而原料药释放完全需要近40 h.药代动力学实验中,相比市售黄体酮注射液,黄体酮纳米级、微米级注射液的Cmax分别提高了1.8和1.7倍,AUC0-t分别提高了2.95和1.63倍.两者生物利用度均高于黄体酮注射液.结论 黄体酮纳米级、微米级注射液的释放速率显著高于原料药,生物利用度均高于市售注射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处方。方法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 Behnken实验设计,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利用效应曲面法对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响应值,建立相应的二项式数学模型优化处方。结果 最优处方为固体脂质纳米粒中脂质单硬脂酸甘油酯量为5.05%,7.25% Poloxmer 188作为乳化剂,药物的量为15%。结论 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可用于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优化筛选。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不同类型脂质体作为姜黄素经皮给药载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脂质体作为姜黄素经皮给药载体药物透皮吸收及皮肤沉积效果,优化得到姜黄素经皮给药最佳脂质体载体。方法:注入法制备了3种类型脂质体——一般脂质体、乙醇脂质体(醇质体)和丙二醇脂质体,并对其粒径、包封率、体外释放率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采用大鼠腹部皮肤及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法测定10 h内皮肤姜黄素透皮量及在皮肤的积蓄量,并加以比较。结果:各种不同脂质体的粒径大小次序为:一般脂质体(1 345.7±1 257.8)nm〉乙醇脂质体(963.5±702.4)nm〉醇水相体积比为1:2的丙二醇脂质体(506.6±326.7)nm。各种脂质体的姜黄素包封率大小为:丙二醇脂质体〉醇质体〉一般脂质体,其中醇水相体积比为1:2时制备的丙二醇脂质体粒径最小,包封率最高(92.74%±3.44%),且体外稳定性好,10 h内姜黄素透皮量和在皮肤的积蓄量与姜黄素乙醇溶液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醇相和水相体积比为1:2制备的丙二醇脂质体粒径小,包封率高,是姜黄素经皮给药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