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选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为诱导分化剂。观察其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及其效应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10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以无血清培养法从孕14~17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分离接养获得神经干细胞后,分别加入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诱导其定向分化。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来鉴定所获得的神经元,流式细胞仪检测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结果:①原代培养获得了Nestin染色阳性的神经干细胞。②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各组均获得了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阳性神经元。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及对照组(体积分数为0.01的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流式细胞仪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为47.8%,57.78%,61.94%和32.69%,三个实验姐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绪论: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均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但两者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对老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基底前脑小白蛋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10在广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①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获得新生SD鼠的海马神经干细胞。②除正常组外,其他3组切断SD大鼠左侧穹隆海马伞建立老年痴呆大鼠模型;移植组和联合组,基底前脑注射神经干细胞;联合组同时侧脑室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4周后行Y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学习次数分值高表示差,记忆能力分值低表示差),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象分析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前脑小白蛋白阳性神经元数目受影响的情况。结果:①损伤组大鼠比正常对照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98.2&;#177;5.6比59.8&;#177;4.1,3.5&;#177;0.5比8.4&;#177;0.4,P〈0.01)。②移植组学习、记忆能力均有改善(74.1&;#177;5.4,6.7&;#177;0.5,P〈0.05),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伊〈0.05)。③联合组学习记忆能力(56.7&;#177;0.9,8.3&;#177;0.3)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基底前脑小白蛋白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神经干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用较单独使用神经干细胞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更好地改善老年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受移植部位微环境、各种生长及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实验拟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列老年性痴呆鼠行为学恢复及海马线粒体膜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实验室完成。材料:神经干细胞来源于新生1d龄SD大鼠。Y迷宫筛选对电击敏感并逃避迅速的三四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移植,每组10只。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参照包新民等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制备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造模后,神经干细胞组双侧海马区注射神经千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双侧海马区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组注射神经干细胞同时持续恻脑室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主要观察指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行Y迷宫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中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联合移植组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并高于神经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干细胞组学习记忆能力虽有明显恢复,但与联合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还有定的距离(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能能稳定海马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能改善老年性痴呆箭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猪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完成。①33只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心肌梗死模型组(梗死组,n=10)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n=13)。②梗死组和干细胞组应用整体交换型球囊导管封堵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经导管分别注入3mL生理盐水和3mL 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③4周后各组行心率变异性、心脏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33只苏中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参与了心肌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的重建,部分胞浆中还出现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②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发现,梗死组同对照组相比规一化高频成分显著降低[(17.12&;#177;5.17),(28,53&;#177;7.11)nU,P〈0.051;规一化低频成分和低高频成分比值显著增高[(67.82&;#177;12.68)比(44.10&;#177;12.20)nU,P〈0.05:4.10&;#177;0.65比1.61&;#177;0.13,P〈0.01];干细胞组规一化低频成分与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规一化高频成分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低高频成分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③干细胞组左室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却显著高于梗死组(P均〈0.05),干细胞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明显低于梗死组(P〈0.05)。④干细胞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梗死组(P〈0.01);梗死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干细胞组除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较梗死组进一步升高(P均〈0.05)外,其他与后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显著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其机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少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激活.不增加心脏神经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模型大鼠针刺穴位后其血清对脑源性神经干细胞膜相关蛋白Num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型针刺血清组,制备针刺血清培养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干细胞膜相关蛋白Numb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模型针刺血清组神经干细胞都可见到Numb蛋白的表达.模型对照组Numb蛋白表达明显下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模型针刺血清组Numb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血清能上调脑源性神经干细胞膜相关蛋白Numb的表达,加速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脑损伤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近年来一种新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其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处于初步阶段。目的:拟建立重症肌无力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大鼠模型,观察其临床症状、重复神经电刺激动作电位衰减率及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b滴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12在郑州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Wistar雌性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10只,佐剂对照组10只,干细胞移植组15只,模型对照组15只。方法: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佐剂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和环磷酰胺;干细胞移植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的方法制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环磷酰胺预处理大鼠后经尾静脉回输;模型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外周血,其余处理同干细胞移植组。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干细胞移植后各组大鼠的游泳时间及成活率;检测干细胞移植后第4,9周的重复神经电刺激动作电位衰减率及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b滴度。结果:①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存活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②模型对照组大鼠游泳时间明显短于正常组和佐剂对照组(P〈0.05),干细胞移植后第9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游泳时间明显比第4周延长(P〈0.05)。③干细胞移植后第4周,干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肌电波幅递减幅度高于正常组和佐剂对照组(P〈0.05)。④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b滴度高于正常组(P〈0.05),干细胞移植后第9周干细胞移植组的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b滴度低于第4周(P〈0.05)。结论:实验成功制备出了重症肌无力干细胞移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是神经干细胞研究的热点。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可否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目的:观察在表皮生长因子培养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设计:对比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7-08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提取成年SD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无血清技术培养。清洁级成年SD大鼠3只,体质量200-250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表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均由R&D公司提供。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海马组织,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B27的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②取第4代神经干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将单细胞克隆传代后的克隆球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克隆球细胞行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诱导分化1周后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③单细胞克隆的神经干细胞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实验,根据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质量浓度不同分成0μg/L浓度的对照组和50、100、150、200μg/L浓度的4个实验组,各组的培养液中均加入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分化1周后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②50,100μg/L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0,2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组(t=2.502-5.025,P〈0.05);50,1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之间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150,200μg/L组3组间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培养条件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较佳质量浓度为50μg/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法)检测37例再障患者血清sFas,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素法对30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进行粒一单系祖细胞(CFU—GM)的培养.对再障发病机制进行体外分型。以20例健康献血员静脉血清为正常对照。结果:重型再障(SAA)和慢性再障(CAA)患者血清sFa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且SAA组较CAA组显著降低(P〈0.05);骨髓增生Ⅱ~Ⅲ级、Ⅳ~V级AA患者血清sF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骨髓增生Ⅳ~V级AAsFas显著低于Ⅱ~Ⅲ级AA患者(P〈0.01);AA患者骨髓非造血细胞所占比例≥60%组和〈60%组sFa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P〈0.01),≥60%组sFas显著低于〈60%组sFas(P〈0.05)。干细胞缺陷型AA、免疫介导组AAsFa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微环境缺陷组sFa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免疫介导型、微环境缺陷型与干细胞缺陷型相比P〉0.05、P〈0.05;免疫介导型与微环境缺陷型相比P〉0.05。结论:血清sFas水平降低可能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凋亡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培养基中表皮生长因子与血清两者浓度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7—08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①材料: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1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表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均由R&D公司提供:(多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剪碎后胰蛋白酶消化,过滤、离心、弃上清,加入含2%B27、20μg/L表皮生长因子、2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DMEM/F12无血清条件培养基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时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培养,100倍镜下克隆球直径约为200μm时制备单细胞悬液,稀释后滴加于96孔板内,设立两组,全量新鲜培养基组加入刚配置未使用过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100μL,半量条件培养基组加入上述曾用于神经干细胞培养且含有其代谢产物的1/2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100斗L。(劲实验评估: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单克隆培养增殖情况。对克隆球行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按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终浓度的不同将所培养细胞设立0,50,100,150,200μg/L组,各组均加入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和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1周后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情况。 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单克隆培养结果:单克隆培养开始时神经干细胞增殖缓慢,半量条件培养基组细胞增殖速度快于全量新鲜培养基组,随着细胞数的增多,两组细胞增殖速度也相应加快,分别在培养后第12天、第15天形成直径为200μm的克隆球。②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单克隆培养后克隆球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③各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与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50,1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均明显增高(t=2.502~5.025,P〈0.05);而浓度为150,200μg/L时均无明显变化(t=0.420~1.857,P〉0.05)。 结论:向含有B27、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DMEM/F12条件培养基中加入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和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情况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较佳浓度为50μg/L。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脑益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组织脑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4—10/2005—03在南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完成。②采用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腹腔注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ICR小鼠12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脑复康对照组[0.4g/(kg&;#183;d)],脑益康小、中、大剂量组[(2.4,7.2,24g/(kg&;#183;d)]。脑益康由制首乌、巴戟天等组成(南通市中医院制剂室制成颗粒剂,每克颗粒剂含生药1.98g)。模型对照组、各给药组腹腔注射10g/L D-半乳糖120mg/(kg&;#183;d)和10g几亚硝酸钠90mg/(kg&;#183;d),连续60d,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脑益康和脑复康均以5g/L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制灌胃,连续60d。③每组随机取6只小鼠,取脑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脑组织中脑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①脑益康小、中、大剂量组脑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05&;#177;0.25,0.83&;#177;0.46,0.99&;#177;0.46,1.12&;#177;0.22.P〉0.05);脑益康小、中、大剂量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73&;#177;0.20,0.49&;#177;0.12,0.63&;#177;0.15,0.32&;#177;0.22,P〉0.05)。②模型对照组脑神经生长因子m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98&;#177;0.60比1.12&;#177;0.22,1.32&;#177;0.37比0.32&;#177;0.22,P〈0.05)。⑧与模型对照组脑神经生长因子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比较,阳性药脑复康对照组、脑益康小、中、大剂量组表达明显减少沪〈0.05)。结论:脑益康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作用的部分机制与其保护胆碱能神经元、改善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逆行运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应用解剖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猫30只,建立猫动眼神经切断后硅胶管再生室模型,将建模成功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术后再生室内分别给予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生理盐水各15μL(因子浓度为33mg/L),存活12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细胞灰度值的变化。 结果:猫30只,造模失败10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20只。①各组动物对照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生理盐水组手术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低于对照侧,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各营养因子组术侧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免疫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③在各营养因子组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明显高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P〈0.0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之间无明显差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与同组动物未手术侧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与同组动物未手术侧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可上调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表达,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主动回避反应和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为指标,观察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后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和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选取清洁级24月龄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脐血单个核细胞组,12只/组。选取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产科的健康足月妊娠产妇(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菌条件下穿刺脐静脉,收集胎盘脐血后体外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模型对照组、脐血单个核细胞组应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椎动脉烧灼和颈总动脉夹闭。造模后24h脐血单个核细胞组颈内动脉输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脐血单个核细胞6&;#215;10^9L^-1,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和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系统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电生理的改变。结果:实验选用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率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90.0&;#177;4.3)%,(42.5&;#177;5.0)%;(92.5&;#177;5.0)%,(45.8&;#177;3.6)%;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脐血单个核细胞组显著提高(P均〈0.01)。②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的变化:模型对照组诱导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91%,17%,X^2=13.59,P〈0.01;91%.25%,X^2=10.97,P〈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诱导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X^2=4.44,P〈0.05;X^2=4.20,P〈0.05)。③各组造模后不同时间给予高频刺激后群体电位振幅的变化:造模后4,8周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均〈0.01)。④各组高频刺激前后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潜伏期的变化:造模后4,8周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均〈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显著缩短(P均〈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可使大鼠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率、群体电位的振幅和潜伏期呈显著下降趋势,引起大鼠认知功能的损害。而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可显著易化脑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影响神经元的迁移,在体外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低血糖幼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方法:取新生1d低血糖模型大鼠脑海马组织进行原代、传代及单细胞克隆培养。培养的细胞一部分进行神经干细胞鉴定,另一部分依据培养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的不同将单克隆细胞分为0,100,200μg/L组,取第4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比例。结果与结论:单克隆培养后3组细胞均呈巢蛋白阳性,诱导分化后细胞呈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100,200μg/L组神经干细胞生长较快,且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比例较高(P〈0.05),但两组神经干细胞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低血糖幼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5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完成。①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3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糖尿病模型针刺组(针刺组):用电针刺激单侧脾俞、膈俞、足三里、内庭穴;糖尿病模型药物组(药物组):将盐酸二甲双胍片按100mg/(kg&;#183;d)灌胃;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②治疗40d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用ELA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结果:对照组大鼠死亡1只。进入结果分析39只。①各组大鼠糖代谢相关指标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则明显增高(P〈0.05);针刺组除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外,余指标与对照组、药物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糖尿大鼠的稳态模式β细胞功能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各组大鼠血脂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针刺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明显高于模型组、药物组(P〈0.01,P〈0.05),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各组大鼠前炎症介质和凝血因子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成正相关(P〈0.01,P〈0.05),且炎症因子之间也呈正相关(P〈0.01,P〈0.05)。 结论:①针刺可明显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与盐酸二甲双胍相近。②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有关。③针刺可明显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优于盐酸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5.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创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治疗脑创伤(TBI)的疗效、机制及治疗时机。方法SD大鼠参照Feeney方法制作TB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自体BMSCs动员TBI急性期治疗组(B组)和亚急性期治疗组(C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和电迷宫试验检测大鼠脑功能,脑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estin和Ⅷ因子抗原,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B、C两组大鼠NSS评分、电迷宫试验错误反应次数均较A组显著降低(P〈0.05)。B、C组创伤早期脑组织水肿和坏死面积及晚期神经瘢痕形成均少于A组;B、C组BrdU+GFAP荧光双标阳性、BDNF表达和微血管计数均较A组显著增多(P〈0.05),B组较C组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Nestin表达显著高于A、C组(P〈0.05),而细胞凋亡数较A、C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动员的自体BMSCs向脑创伤组织区聚集、增殖、分化,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与TBI修复,改善大鼠脑功能;自体BMSCs动员治疗急性期和亚急性期TBI均有效,急性期疗效优于亚急性期。  相似文献   

16.
消痞方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c—kit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ajal间质细胞(ICC)在糖尿病大鼠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中药消痞方的防治疗效。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及消痞方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用中药消痞方5、10和20g·kg^-1·d^-1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用营养性半固体米糊法测定胃排空率;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分别对c—kit阳性的ICC及c—kit mRNA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胃排空率: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消痞方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较模型组及消痞方低剂量组均明显增高(P均〈0.05);消痞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kit免疫组化:c—kit阳性细胞呈棕黄色,膜着色,主要分布于环形肌与纵行肌间的肌间神经丛周围,并围绕神经节细胞形成类似“鞘样”结构。各组c—kit阳性细胞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是: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消痞方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消痞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消痞方中、高剂量组(P均〈0.05);③c—kit mRNA表达量:c—kit mRNA阳性物质呈棕黄色,胞质着色,主要分布于环形肌与纵行肌间的肌间神经丛周围,并围绕神经节细胞形成类似“鞘样”结构。c—kit mRNA的表达量为: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消痞方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消痞方中、高剂量组(P均〈0.05)。结论 ①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ICC的c—kit mRNA表达量减少,导致c—kit含量减少,从而影响ICC正常生物学功能,结构破坏、数量减少;进一步引起胃节律性电活动异常,从而导致胃动力下降,胃排空率降低,出现一系列胃轻瘫的临床表现;②消痞方通过调节c—kit mRNA表达,发挥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ICC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短波早期治疗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理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造模组、超短波组,采用马血清与激素联合造模制造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光镜观测12周末骨组织病理变化(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计数、关节软骨厚度、软骨细胞空骨细胞陷窝率、软骨下血管计数、骨小梁宽度、脂肪细胞直径和脂肪细胞面积百分比的改变)。结果:造模组成骨细胞计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超短波组成骨细胞则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造模组和超短波组破骨细胞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超短波组破骨细胞计数比造模组显著降低(P〈0.05);造模组和超短波组软骨厚度均比对照组减少,超短波组较造模组显著增加(P〈0.05);造模组和超短波组软骨细胞空骨陷窝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造模组较超短波组增加显著(P〈0.05);造模组软骨下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超短波组则比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造模组和超短波组骨小梁宽度比对照组均减小,超短波组骨小梁宽度比造模组显著增加(P〈0.01);造模组和超短波组脂肪细胞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1),超短波组脂肪细胞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造模组和超短波组脂肪细胞面积百分比(%)分别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超短波组较造模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超短波早期治疗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一些研究已显示,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潜能,且能提高脑缺血模型鼠的神经缺失功能。目的:拟进一步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6-01/2007-06在中山大学一附院神经病学实验摩完成。材料:清洁级8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模型组、基因修饰细胞组、未修饰细胞组,12只/组。另取出生3d的清沽级SD大鼠10只,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取传至第6代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双酶切后亚克隆至pcDNA3质粒,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采用电穿孔法得到重组腺病毒Ad—BDNF,转染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造模后12d,基因修饰细胞组取重组腺病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不含血清骨髓间质干细胞悬液,于伤侧侧脑室坐标前囟后1.6mm、外侧1.5mm、腹侧4.0mm注入8μL;未修饰细胞组移植等量的单纯骨髓间质干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重组病毒在骨髓间质干细胞中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感染效率。细胞移植后2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Ad—BDNF感染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存在M14000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条带,2d后约34%骨髓间质干细胞被感染。基因修饰细胞组、未修饰细胞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均明显低于损伤模型组(P〈0.01),且前者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与损伤模型组寻找平台的运动策略比较,基因修饰细胞组与未修饰细胞组趋向式、直线式显著增多(P〈0.01),边缘式、随机式明显减少(P〈0.01),且前者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结论: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后,可明显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龄小鼠寰枢椎肌肉、韧带、筋膜损伤对其脑衰老进程的影响。方法利用手术损伤小鼠寰枢椎周围软组织。利用跳台试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脑海马神经元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β-淀粉样多肽(Aβ)、caspase-3的表达;试剂盒检测血清NO及脑组织SOD、MDA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跳台试验:模型组小鼠反应期明显延长,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01);HE染色可见模型组脑海马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大脑皮层嗜神经现象明显;免疫组化:模型组脑海马区Aβ、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模型组小鼠脑组织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SOD活性明显下降(P〈0.01);其血清NO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结论寰枢椎软组织损伤促进老龄小鼠脑细胞凋亡,导致其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减退,加速了脑衰老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Cs组)和HBO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组(HBO+NSCs组)各10只。2组均采用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术后均给予NSCs移植治疗,HBO+NSCs组在移植后辅以HBO治疗。治疗后检测移植在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及分化的情况。结果:术后第28d,HBO+NSCs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数量显著多于NSCs组(P〈0.05)。2组大鼠的脊髓损伤处及其相邻的组织均可观察到较多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染色细胞。HBO+NSCs组中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染色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NSCs组(P〈0.05)。结论:HBO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并能促进这些细胞能分化为NSE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