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新近研究表明,在门诊病人中药物引起严重肝毒性的发生率大约为每10万人年中有1例。而在住院病人中,药物性肝损害占黄疸住院病人的2%[1]。国内有关报道较少。本文报道自1978年以来186例药物性肝...  相似文献   

2.
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应用是短程化疗方案中的基本药物,但三药联合治疗肺结核常引起一定的肝损害。化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后,如何继续化疗及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值得探讨。本文对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415例初治肺结核病人做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15例系近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慢性肝病之一,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本文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来诊的3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应用是短程化疗方案中的基本药物,但三药联合治疗肺结核常引起一定的肝损害。化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后,如何继续化疗及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值得探讨。本文对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415例初治肺结核病人做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在用药(治疗剂量)一段时间后患者出现肝脏损害的症状,是一组医源性疾病。为此,本文总结3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应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及预后,以提高对结核化疗致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短程间歇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与短程每日化疗方案(2HRES/7HRE)之间抗结核治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1144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57例,其中间歇化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18例,占75.2%,每日化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害39例,占24.8%。同时还发现体质状况差、病情重、老年人及有慢性酗酒者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结论药物性肝炎是影响结核病化疗的重要因素。短程间歇化疗方案治疗应因人而异,不宜广泛用于老年人、体质状况差、病情重、有慢性酗酒者的结核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3月-2006年3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43例肺结核病人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平均天数为57d,大多数为轻度肝细胞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有乙型肝炎病史的肺结核病人,并短期密切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的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住院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致肝损害,西药较中药多,居前几位的是抗结核药、中药(包括中成药)、抗菌药、抗肿瘤药等,女性多于男性。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诱发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药47例(54.6%);临床表现以黄疸、纳差、恶心多见;胆汁淤积型49例,混合型18例,中、西药与临床分型相关(P〈0.05);治愈及好转85例。结论中药引起肝损害比例较大,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中、西药与临床分型有关,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征及对结核病治疗的疗程和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50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60%)为轻度肝损害,18例(36%)为中度肝损害,2例(4%)为重度肝损害。42例(84%)未影响抗结核治疗疗程及效果,6例(12%)使得抗结核治疗疗程延长,2例(4%)使得抗结核药无法规律应用,病情迁延不愈。结论: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后经调整方案大部分患者不影响结核病的治疗,但有少数受到影响,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1.
抗结核药物可致肝损害,并因此而中止抗结核治疗,有时甚致导致死亡。我院1990~2003年诊治药物性肝炎40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0~2003年我院诊治肺结核病患者1708例次,给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E)等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共发生401例次肝脏功能损害,发生为23·5%,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药物性肝病标准[1]。2治疗方法根据肝脏功能损害状况,停用或更改抗结核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护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并配合积极的护理,其中有1例经人工肝治疗。3治疗结果401例次经治疗后,371例次肝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29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嗜酒、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有肝病史、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3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结论对抗结核药致DIL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以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13.
<正>在肝炎专科门诊,由于转氨酶升高而就诊的患者中,最终被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的并非少数。所谓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到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肝炎。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不仅会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还涉及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的种类日益增多,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也越来越多,几乎涉及临床各科的常  相似文献   

14.
刘中华 《职业与健康》2006,22(12):951-952
药物性肝损害是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当前有资料表明数千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其中既有处方药、非处方药,也有中药和减肥药。随着新药不断的问世,药物性肝损害有明显增多趋势。据资料显示药物性肝损害占黄疸住院者的1.8%-4.5%。它的临床表现可以从无症状的一过性单项转氨酶升高到急性肝炎、胆汁淤积、肝硬化及严重的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吴先见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70-2071,203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高危险因素人群肝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结核病防治科抗结核治疗128例存在高危因素人群患者,依据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护肝治疗措施分为未干预组63例,干预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差异,对比两组间肝损害发生率、肝损情况、引起肝损的原因。结果未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及肝功能受损害程度较干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高峰为服药4周以内、而引起肝损的三种药物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长期饮酒者、乙肝病毒感染者、营养不良等高危险因素人群抗结核治疗时给予干预方案,可以减少肝损发生。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炎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性肝损害是较常见且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药物副作用之一,不同的药物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肝损害,不仅西药、部分中药也会引起肝损害.现将我院1985~1995年确诊的48例药物性肝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楠 《工企医刊》2014,27(1):576-577
目的 探讨合理用药以预防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8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经停用损害肝脏药物,护肝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半月至两个月的治疗,其中77例治愈好转出院,治愈好转率达96.25%.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屡有所见,重在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为患者争取更有利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3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5%(65/563)。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Bs Ag阳性患者、复发患者、过量饮酒患者、治疗3个月内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吸烟、营养不良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与不吸烟、营养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与老年、HBs Ag阳性、复发、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密切关注具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的肝功情况,及早发现、预防和治疗,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2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情况与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患者年龄、结核病类型、用药时间及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中多种影响因素可诱发药物性肝损害,应引起重视,并定时检测肝功能,采用合理的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得到安全有效治疗并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呈多样性,涉及多类药物,几乎包括临床各科所用的药物: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激素类药、中草药及中枢神经系统药、抗寄生虫药、麻醉药等。抗结核药治疗结核病,因其疗程长(少则半年,多则几年),容易造成肝肾损害,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是肝细胞或特异体质反应。其中肝细胞中损害型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而特异体质反应型与用药剂量无关[1]。抗结核药物均采用间歇疗法,以便使其发挥应有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2]。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主要为中毒性肝损害及变态反应性肝损害两种,常规剂量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