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腰椎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的发生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Verbiest(1954年)首先提出“腰椎椎管狭窄症”这一疾病以来,迄今为止骨科界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腰椎椎管狭窄可分为骨性椎管狭窄和非骨性椎管狭窄两大类。骨性椎管狭窄又有发育性、退行性和外伤性之分。而非骨性椎狭窄的原...  相似文献   

2.
自本世纪初,腰椎小关节病变即被认为是引起腰痛及腿痛的重要原因。Goldthwait(1911)指出小关节病变可产生腰椎失稳及腰痛,16年后Putti认为坐骨神经痛与小关节病变有关,Ghormley(1933)将小关节退变伴腰痛及腿痛定名为小关节综合征,并认为这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他强调对小关节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椎间盘突出的发  相似文献   

3.
本病比以往70年更为常见,对其了解也更多,但在临床及实验方面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去进行。定义腰椎椎管狭窄即椎管的前后直径和侧方直径比正常者狭窄。椎管的横切面形状亦常异常,由于这种狭窄可严重造成侧隐窝或一个及数个椎孔部马尾部神经根的压迫。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的损害。【发育性狭窄】系早期发育上不正常的结果,其前后经及侧方径均比正常小,整个腰椎椎管形成均匀一致的狭窄,在髓腔造影中,其前后直径小于14毫米,在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发病机理与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建平  刘丽丽 《中国骨伤》2001,14(12):741-743
腰椎侧方椎管和神经根的解剖已有诸多描述 ,侧方神经根管是一管状形区域 ,在该区域内 ,神经根从硬膜囊分出后走向椎间孔 ,但椎间孔的边界尚未最终确定[1~ 4 ] 。Lee等[3 ] 将侧方椎管分成三个部分 :侧隐窝区 (入口区 )、中间区和出口区。出口区系一环绕椎间孔的区域 ,该区域本身无特定边界。可以把椎间孔看作是矢状面上的一个薄层或者是神经根管最狭窄处向外的一个“窗口”[4 ] 。作者认为腰椎间孔是相邻椎弓根之间的一个垂直区域 ,属于Lee描述的侧隐窝至出口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腰椎侧方椎管狭窄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常见原因。侧方神…  相似文献   

5.
狭窄的腰椎管或腰椎狭窄症是常见的问题,1963~1973年曾手术治疗过这种疾病32例,诊断措施是注意病史和x线检查,  相似文献   

6.
腰椎椎间关节综合症(Lumbar facet syn-drome)是指由腰椎椎间关节引起的局部腰痛。Danfo-rth和Wilson二氏于1925年曾做过描述。1933年Gho-rmley氏提出此概念后,相继报导增多。椎间关节属滑液性关节,由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其关节面均被透明软骨复盖,并由关节囊和  相似文献   

7.
1985年以来,3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通过随机选择,分为两个手术治疗组。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其中16例施行单纯椎板减压术,优良率仅43.7%;16例施行开窗减压+后外侧融合术,优良率达93.8%。我们认为,开窗减压+后外侧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腰椎稳定性好,硬膜及神经根不易发生疤痕粘连。因此,术后在稳定腰椎、缓解腰腿痛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的椎板减压术(P<0.001)。  相似文献   

8.
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9例腰椎椎管狭窄症病人使用METRxTMsystem行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次数、并发症及影像学术后的改变进行了探讨。疗效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疾病29分评分法(JOA评分)。[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7~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前JOA评分(14.5±3.7)分,随访时JOA评分(22.4±2.3)。改善率平均54.7%。本组手术时间平均94.2分,平均出血量56.4 m。l术后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次数平均0.37次。并发症包括定位错误1例次,硬脊膜撕裂2例次。术中镜下显示双侧神经根和硬膜得以充分减压;术后CT、3D-CT示进入侧、对侧的椎间关节得以保留。[结论]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使病理压迫组织切除减小到最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理想的减压方法。  相似文献   

9.
腰椎牵引的力学机理与生理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牵引的力学机理与生理效应。[方法]根据本院治疗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牵引重量为:40kg+体重15%~20%,治疗189例,优良率84.1%。按病程分析:3 a及其以下者优良率90.5%;3 a以上者优良率68.3%。[结论]在重力牵引下,腰骶神经根松弛、位移,偏离了突出髓核的高峰,建立了新的、和谐的“根-盘”关系,压迫或牵引减轻或消失,腰腿痛缓解或痊愈。适宜的牵引重量和正确地体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退行性腰椎失稳力学机理与临床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行性腰椎失稳是存在于许多腰椎疾患的病症。现就其腰椎失稳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43~71岁;病史5~18年不等;临床特点表现为下腰部的困、胀、酸、痛不适,并双下肢交替疼痛对例,表现为腰椎绞锁、反复发作性的腰腿痛24例,表现为腰痛、间歇性破行,以X光片显示腰椎体后滑脱者19例。2.临床诊断:临床表现除具有上述三项临床特点外,放射学诊断还应具有:(1)应力性摄片椎体有异常位移;(2)椎间隙狭窄;(3)CT片显示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小关节突肥厚、增生;(4)脊柱后滑脱;…  相似文献   

11.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椎管狭窄症 (vertebralcanalstenosis)指组成椎管的骨性或纤维性组织异常 ,引起椎管容量减少 ,导致其中的神经组织受压产生功能障碍的总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是在原有狭小椎管的基础上 ,退变增生导致椎管内的神经组织受压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 ,是中老年常见的病征 ,近年来对其病理生理、临床及处理有不少新的认识。本文根据近期文献综述了椎管狭窄的概念、退变性腰主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及椎间孔狭窄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的69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椎管内组织退行性变是狭窄的根本因素,但也有个体的差异。作者介绍了一种测量方法,经脊髓造影及手术证实符合率达78%,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63例,占91.3%,无1例加重者。  相似文献   

13.
腰椎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为症状多、体征少、保守治疗差,治疗较为困难;尤其对不典型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的难度更大。本文对1990年8月至1998年11月收住我院手术、资料完整的的62例患者进行随访,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41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95:1。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平均41.1岁,病程半年~20年,平均29.8月。中央型腰椎管狭窄16例,神经根管狭窄30例,混合型狭窄16例。有腰痛、间歇性跛行表现60例,有神经定位体征54例。影像检查示腰椎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40例,其中属多个水平狭窄13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35例,骨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狭窄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共172例,其中10例有脊柱侧凸改变,22例Ⅰ~Ⅱ度滑脱。单节段狭窄者90例,双节段狭窄者51例,3个节段狭窄者31例。采用单纯开窗减压者5例,后路融合固定者100例,后路椎间融合固定62例,Dynesys弹性内固定5例。临床疗效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功能评分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modified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aire index,MODI),从腰腿痛、生活自理、行走和举重物等10个方面评估患者腰椎的ODI分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72个月,平均50个月。术前腰腿痛平均评分为7.5分,术后3个月为3.2分,末次随访时为3.6分。术后3个月随访,MODI改善的优良率为94.3%;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7.6%。结论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根据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椎管减压或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手法治疗腰椎滑脱综合症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法治疗腰椎滑脱综合症36例报告毕树祥,邹士文,丁文彩腰椎滑移是腰腿麻木、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因椎弓根峡部不连(真性)及退变(假性)滑脱或小关节新鲜,陈旧性损伤、脱位,表现失稳,造成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发生骨性或纤维性狭窄,压迫或刺激脊髓与神经...  相似文献   

16.
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涌 《脊柱外科杂志》2011,9(4):193-194
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病变,也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影像学技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治疗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诊断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争议。  相似文献   

17.
腰椎侧隐窝狭窄三联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体感诱发电位(1umbar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P)在腰椎管狭窄症(lubar spihal stenosis,LSS)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的40例患者,男16例,女24例;年龄52-83岁,平均67.3岁,23例单纯LSS患者,17例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18例单侧肢体出现症状,22例双下肢均出现症状;37例合并间歇性跛行。就诊时病程1~240个月,平均43.8个月。同时收集患者治疗前的JOA评分、VAS评分[包括腰痛(VAS-LBP)、下肢痛(VAS-Leg Pain)和下肢麻木感(VAS-Numb)3项评分]以及MR检查的最狭窄部位硬膜囊横断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CSA)。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P及P_37潜伏期分别为(23.0±2.0)ms和(40.1±3.1)ms。JOA评分平均为16.5分。15例(35.9%)出现感觉障碍,19例(43.6%)肌力减弱。VAS评分中VAS-LBP、VAS-Leg Pain和VAS-Numb评分平均为6.0分、6.9分和7.8分。出现跛行前的行走距离为3-1000m,平均246.8m。mCSA为0.18-1.06cm^2,平均0.44cm^2。LP潜伏期与VAS-Numb评分有显著相关性,当VAS-Numb评分≥8分时LP潜伏期显著性延长。P_37、LP潜伏期与VAS-LBP、VAS-Leg Pain评分,JOA评分与步行能力、感觉及肌力障碍、有无腰椎退变性滑脱、单节段还是多阶段受累和单侧还是双侧肢体症状无相关性。结论凹潜伏期变化可反映患者的主观麻木症状,可作为LSS临床评价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融合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38例DLS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后路蝶形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依据有无椎间融合分为A、B组。A组21例行椎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B组17例未行椎间融合仅行后外侧融合。术后平均随访2年,应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评估2种不同融合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 SF-36评分显示38例腰椎手术疗效显著(P0.01),且2种融合方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腰腿痛病因的研究逐渐深入,椎间孔狭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其诊断较困难,治疗麻烦,有人主张全椎板切除,摘除椎间盘后探查椎间孔,有狭窄时再扩大减压范围,产生了探查依赖心理。我们从1987年1月~1996年12月诊断先用硬膜外腔IOTROLAN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