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最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最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计数少于50细胞∕μ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最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最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计数少于50细胞∕μ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Liao X  Ran Y  Chen H  Meng W  Xiang B  Kang M  Xiong Z  Zhuang J  Peng X  Deng C  Li G  Li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25-32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1)用酶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的HIV抗体;(2)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真菌形态;(3)取皮损做真菌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在25℃和37℃培养中从大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特征。结果: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贫血、丘疹性皮肤损害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在组织细胞外真菌较长,常弯曲,有横隔,似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易误诊,确诊需作真菌培养,此真菌特征为温度双相性;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青霉病)的胸部影像表现及治疗后转归.方法 对83例艾滋病合并青霉病患者的胸部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患者胸部X线、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5种类型:(1)以结节病变为主要表现29例;(2)以斑片或大片状渗出为主要改变27例;(3)以肿块病变表现6例;(4)双肺呈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5例;(5)双肺呈弥漫粟粒病变5例;(6)其他表现11例.治疗后肺部病灶明显吸收、消失77例,死亡6例.病灶呈双肺弥漫分布的患者病死率为14.6%(6/41),高于其他病灶分布患者(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计数多少与病死率关系不大(P>0.05).结论 青霉病绝大部分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胸部表现多种多样,以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nosis Marneffei,PSM)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分析38例艾滋病合并PSM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过程。结果34例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好转出院,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结论艾滋病合并PSM感染并非临床少见,只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都泓莲  邓存良  肖科  黄富礼  钟利  吴刚 《四川医学》2018,39(9):1015-101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分析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以来确诊的1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 10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可伴咳嗽、腹痛、腹胀、腹泻、呕吐、乏力、消瘦,可有脐窝样皮疹。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降钙素原升高,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所有病例血培养均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胸部影像学以肺间质性病变及渗出性炎变为主。8例使用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10例患者4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以发热、咳嗽、消瘦、贫血、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可有血细胞减少、肝功异常,多发生在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个/μL的患者,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1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中,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龄(35.5±11.0)岁,仅1例病人病变局限在肺部,其余均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肺为主要受累器官之一,100%病人有发烧和咳嗽,22%有气促,80%有贫血,70%有明显消瘦,53%有淋巴结病,所有病例胸片均有异常改变,然而以上表现均无明显特征,也可见于其它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一种更具特征性的表现为皮损(75%),最常见为中心坏死凹陷的丘疹,89%的病人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为阳性,所有病例口吐痰培养均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分析:100%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敏感,88%对氟康唑敏感,30%对酮康唑敏感。治疗转归:90%治疗后胸片示炎症完全吸收或好转。89%病例CD4 细胞计数均少于50cells/ml,CD4/CD8为0~0.51。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常见病原之一,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阳性率高,CD4 细胞计数均少于50cells/ml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早期选用敏感药物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1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PM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过程。结果:10例AIDS合并PM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皮疹、咳嗽、消瘦、贫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合并感染者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时;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有效;6例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4例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PM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力严重低下的情况,如果不早期诊断及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临床死亡率较高;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均有效;骨髓穿刺找真菌孢子、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为有效的确诊方法。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控制后,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延长HIV合并PM感染者生命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与其他深部真菌病的表现相似,临床上可分为进行性播散型和局限型。本病多继发于艾滋病,目前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本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少见,又因其病情复杂无明显特异性而容易漏诊、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北京地区艾滋病合并播散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真菌镜检与培养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同时对166例HIV/AIDS患者的尿液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并作血真菌培养,检测尿标本马尔尼菲青霉的阳性率、灵敏度,并与血液真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166例HIV/AIDS患者中,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26例(阳性率15.66%),马尔尼菲青霉血尿检查总阳性24例(14.46%)。尿镜检阳性3例(1.81%),尿培养阳性14例(8.43%),血培养阳性19例(11.45%)。尿培养、血培养及两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53.84%、73.08%和92.31%,特异度均为100%。血、尿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尿镜检与尿培养,尿镜检与血培养的阳性率之间,以及血培养与尿培养,尿培养与尿镜检之间的关联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尿真菌培养马尔尼菲青霉敏感性较高,方便快捷,是一种较好的HIV/AIDS患者尤其是取血困难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方法,而尿真菌镜检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4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4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皮肤丘疹等。CD4明显减少。2例胸片表现为间质性或实质性改变;腹部CT表现为内脏、腹腔多发脓肿;1例胸部CT表现为肺部浸润、粟粒性结节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真菌培养: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组织细胞外真菌呈长而弯曲、有横隔的腊肠样。25℃培养,菌落呈暗红色绒毛状,可见红葡萄酒样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AIDS合并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遇到上述情况应考虑PSM,并行相关检查,对PSM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9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熟悉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syndrome,SSSS)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统计我科ICU2001年1月~2005年7月共收治9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均有发热、典型皮损;血白细胞升高6例;有明显的诱发因素5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皮肤感染1例);皮肤水疱液培养阳性1例,血培养阳性2例,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该病好发于婴幼儿,诱发因素多为感染。早期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5,118(16):1395-1399
Penicillinosis Marneffei(PSM)is a rare fungaldisease caused by systemic infection ofPenicilliumMarneffei(PM).Disseminated PSM is one of the mostcommon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living inSoutheastern region during the end-stage of disease.Sporadic and individual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recentlyin China1-5and there appeared a tendency of increase ofPMinfections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AIDS cases.To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  相似文献   

14.
Penicillinosis Marneffei (PSM) is a rare fungal disease caused by systemic infection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PM).  相似文献   

15.
对539例HIV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H IV感染者/AIDS患者皮肤黏膜表现的种类数及严重程度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的关系,评估皮肤黏膜病变作为预测和评估患者免疫状态的临床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2001年5月~2006年4月收集的539例住院及门诊H 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50例出现不同皮肤黏膜表现及189例无皮肤黏膜表现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观察H IV感染人群中各种皮肤病的发生率,并研究出现皮肤病的种类数、严重程度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结果H IV阳性患者的皮肤病发生率为65%,其中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最常见。H IV阳性有皮肤黏膜表现组CD4+T细胞计数的平均数与CD4+/CD8+比值(分别为53.04个/μL与0.202 4)明显低于无皮肤黏膜表现组(分别为281.97个/μL与0.312 9),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CD4+T细胞计数与所患皮肤病的种类数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H 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常见皮肤病临床表现,即患者皮肤疾病的种类数、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某些皮肤黏膜表现可以作为预测和评估资源有限国家患者免疫状态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治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该院接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治疗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给予美罗培兰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亚胺培南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对照组共治疗有效率为88.6%,观察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仅有1例患儿发生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9%;对照组有4例患儿发生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中美罗培兰效果明显且安全性强,在治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感染患儿的时候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