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季节交替,很多人晚上睡不好。失眠属祖国医学的“不寐病”,与人体的心、脾、肝、肾功能失调相关。提高睡眠质量,除了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坚持有规律的作息,还要注重“四调”,即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调精神《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精神是指虚静养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和心态平和。睡前1小时避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节目,避免带着手机入睡,避免激烈地争吵,避免苦苦思考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注意调摄精神,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贪欲妄想,消除恐惧及顾虑,顺其自然,避免情绪激动。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才能气清血和。 相似文献
2.
3.
4.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5.
7.
一.治未病的概念"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还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中医理论里“长夏”、“五季”的纷乱及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中医理论的各种医籍里。经常可见到长夏与五季,以及五季与五行对应,一岁时日与五季,五脏的分配的论述。这些论述是纷乱的,有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形式,这同先秦其它古文献里的情形是一致的。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五季”涉及上古一种和五行有关的一种早已汜灭的历法制度,后世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此已不了解,有不同的理解,或同当时的历法相混淆,故出现了各种莫衷一是的局面,研究中医有关问题应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在传统文化和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功能层面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体是一个阴阳协调运动平衡的统一体,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以“阴平阳秘”“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故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盛调畅是键康的根本保障。若阴阳动态平稳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调,形神失养,进而出现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5.
16.
19.
万物生发当春时
冬春交替之际,尤其是初春,一个倒春寒就能病倒多少“英雄汉”,如果原来胃肠不好的人受冷空气刺激更容易发生胃肠痉挛性收缩,引起腹痛、腹泻。另外,冷天人们的食欲旺盛也会使胃和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因此换季时节尤其要注意养护好脾胃。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人体的气机变化与季节相应。春季按五行来说,属于木,而相对于人体,属肝经。气机生发之际.遵照《黄帝内经》而言,需要使身体保证“早起”。顺应时气,立春以后就要早点起床了。使身体一天都保证精力充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