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季节交替,很多人晚上睡不好。失眠属祖国医学的“不寐病”,与人体的心、脾、肝、肾功能失调相关。提高睡眠质量,除了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坚持有规律的作息,还要注重“四调”,即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调精神《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精神是指虚静养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和心态平和。睡前1小时避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节目,避免带着手机入睡,避免激烈地争吵,避免苦苦思考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注意调摄精神,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贪欲妄想,消除恐惧及顾虑,顺其自然,避免情绪激动。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才能气清血和。  相似文献   

2.
春季气候转暖,百草吐芽,万木苏醒,动物也从冬眠中渐渐醒来,一切生命由冬令的生机敛藏和相对安静的状态转向生机萌发和渐趋旺盛。所以《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相似文献   

3.
养生先养心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记载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确立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并把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强调“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天人和,心身和,气血和”。  相似文献   

4.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5.
养生须养心.养心,是人健康少疾、抵御衰老的首要条件.古人养生追求6种心境:正心正心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仁者寿”就是“仁德者高寿长命”的意思.静心就是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明代《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得更为透彻:“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相似文献   

6.
情志与养生     
养生中核心部分便是情志养生。对此,《老子》、《庄子》中皆有论述,而论述最详细的当属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如:  相似文献   

7.
张晓天 《健康管理》2013,(10):60-63
一.治未病的概念"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还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店》2008,(3):I0029-I0029
春天的饮食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事情,并且春天又是各种慢性胃炎、胃溃疡、胆结石、肝炎等疾病最容易复发的季节。因此,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在饮食上应格外注意,应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 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曾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我们在春季最好多喝点山药粥、小米粥、对山楂、乌梅等酸性食物则需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9.
饮食养生     
李其忠 《家庭用药》2009,(11):62-62
“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然而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相似文献   

10.
养生综述     
养生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养生理论,大多散见于中医古籍及道家的著作中,诸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孙思邈的《千金方》、李时珍《本草纲目》、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传统的养生理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即“天人相应”。这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养生。亦是养生的精华、核心所在。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了朱世增先生所著《山野遗方》中关于养生的论述,以每期一讲的形式连载。 朱世增先生,吉林省吉林市华侨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长春中医药大学特邀教授、北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1.
琴道养生     
文航 《自我药疗》2014,(6):38-39
古代的音乐和中医哲学理论是共通的,都基于相同的中华文化土壤,两千多年前的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说;“有形于内必行于外”。当身体废物积滞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会积成毒,毒素在人体内堵塞经脉、血管,就会形成各种斑点,其中最主要是黑斑、白斑、血痣,统称三斑。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里“长夏”、“五季”的纷乱及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中医理论的各种医籍里。经常可见到长夏与五季,以及五季与五行对应,一岁时日与五季,五脏的分配的论述。这些论述是纷乱的,有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形式,这同先秦其它古文献里的情形是一致的。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五季”涉及上古一种和五行有关的一种早已汜灭的历法制度,后世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此已不了解,有不同的理解,或同当时的历法相混淆,故出现了各种莫衷一是的局面,研究中医有关问题应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在传统文化和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功能层面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体是一个阴阳协调运动平衡的统一体,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以“阴平阳秘”“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故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盛调畅是键康的根本保障。若阴阳动态平稳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调,形神失养,进而出现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5.
止泻先祛湿     
对于腹泻的治疗,中医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称“湿盛则濡泻”。就是说,当人体受到湿邪的侵犯,导致体内的湿气过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大便不成形、腹泻。  相似文献   

16.
论《黄帝内经》之“治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钢 《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16-519
  相似文献   

17.
18.
所谓按摩“进补”,就是用手法刺激有关的经络穴位,达到扶正固本、祛病延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万物生发当春时 冬春交替之际,尤其是初春,一个倒春寒就能病倒多少“英雄汉”,如果原来胃肠不好的人受冷空气刺激更容易发生胃肠痉挛性收缩,引起腹痛、腹泻。另外,冷天人们的食欲旺盛也会使胃和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因此换季时节尤其要注意养护好脾胃。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人体的气机变化与季节相应。春季按五行来说,属于木,而相对于人体,属肝经。气机生发之际.遵照《黄帝内经》而言,需要使身体保证“早起”。顺应时气,立春以后就要早点起床了。使身体一天都保证精力充沛。  相似文献   

20.
就诊先看天     
刘佩东 《中国药店》2013,(24):80-81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神奇的效果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捧和喜爱。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无数针灸大家及针灸著作,在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篇幅论述了针灸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