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掌握,制定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和职业安全性.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医院125名实习护士采用回顾性调查问卷形式.结果 125名实习护士总暴露率为45.60%,在实习第3~4个月期间最高,占40.35%;已知有血液性传染源者暴露率占42.11%,不知有无血液性传染源者暴露率占22.81%;明确有血液性传染源的现场正确处理率、按流程上报率、采取防护率分别为35.09%、26.32%、35.09%,未知血液性传染源分别为15.79%、0、0,无血液性传染源者分别为14.04%、0、0,有血液性传染源者均高于无血液性传染源者及未知血液性传染源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实习护士在实习阶段监管和带教老师的素质养成,强化实习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操作程序,提高师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有效降低或避免实习护士被职业暴露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虹口区一、二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伤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虹口区一、二级医院护理人员的主要职业伤害和防护现状,为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虹口区7所医院412名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和防护情况。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目前护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伤害是针刺伤、锐器损伤、消毒剂灼伤,被损伤者比例分别为92.7%,45.11%,48.45%;在调查的职业伤害中二级医院锐器损伤情况、受病人责难的情况比一级医院严重(χ^2=24.381,P〈0.05;χ^2=21.174,P〈0.05);一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相对较差(χ^2=55.186,P=0.000)。[结论]医院管理者要重视对护理人员的防护教育,加强防护措施的落实,建立职业伤害报告、监测、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提出自我防范对策。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内容问卷调查,分析造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结果: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达88%,产房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操作时针刺率则高达75.0%,接产过程接触体液、血液者达100%。结论: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几率高,但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加强对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避免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实施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意识。方法:根据科室护理人员对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开展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规范、制度、标准的教育,将职业安全教育纳入三基三严考核中。比较实施职业安全教育前后护理人员对安全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职业性伤害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职业安全教育以后,护理人员对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提高,职业性伤害发生率显著下降。结论:实施职业安全教育能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职业性伤害。  相似文献   

5.
云玲  赵文芳  刘敏 《现代保健》2010,(10):142-14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实习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轮转到神经外科实习生108人进行有关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大专以上学历实习生较中专学历护生职业暴露相关意识强;护理组发生职业暴露的事件较医疗组高;职业暴露种类分别为:锐器伤42.6%,体液污染34.4%,紫外线、电离辐射23%。结论神经外科实习生为高危险性感染人群,职业暴露发生率高,重视实习生职业暴露教育,加强职业安全管理,提高实习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及防护方法,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产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宁波市3所医院90名产科护士进行调查,分析产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84份调查问卷中58名产科护士存在经皮损伤的职业暴露史,暴露率为69.1%;44名产科护士存在黏膜接触的职业暴露史,暴露率为52.4%;大部分产科护士对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工作年限、职称、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参加职业暴露预防相关培训,积极穿戴护具等是产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结论 产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较多,可从提高护理人员自身水平、加大社会支持、加强有效行政干预等方面预防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以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水平,为对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问卷,随机抽取某市3所医院临床护士219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6份.结果 216名护士对艾滋病定义、临床常见症状知晓率较高,分别为93%和86%,但对非传播途径存在一定误解,只有50.1%的人认为唾液不会传播艾滋病;216名护士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较好,88.9%的护士认为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时应戴手,81.9%的护士认为针头使用后不可回套针帽,但对暴露后紧急处理措施和报告流程知晓情况较差,对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方法和报告流程回答正确率分别为45.8%和36.3%.结论 需加强对临床护士艾滋病知识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职业防护水平,从而提高艾滋病临床护理质量和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探讨预防对策,为建立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家庄市1所口腔专科医院及6所综合医院口腔科的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医师149名、护士137名,1年内医师与护士皮肤锐器伤发生率分别为87.92%与85.40%,医师与护士黏膜暴露发生率分别为85.23%与68.61%;医师锐器伤种类占前3位的是注射器针头、钻针、扩大针和锉,分别占18.94%、16.71%、16.16%,护士锐器伤种类占前3位的是注射器针头、扩大针和锉、探针,分别占22.52%、13.74%、12.21%;乙型肝炎疫苗平均注射率为92.72%,注射后确定抗体阳性的占50.00%;临床上正确的防护措施执行率较低.结论 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较高,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技术,建立职业安全管理机制,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职业暴露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血液暴露,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收集2005年6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丽水市中心医院职工职业性血液暴露34例,发生率2.8%。对暴露者的职业分布、锐器种类、职业暴露污染情况、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职业暴露后追踪观察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暴露人员中暴露率最高者为护士,占64.7%;锐器的器具伤害率最高为注射器针头,占74.2%;职业暴露污染以HBV最多,占82.4%;职业暴露后处理达100%;职业暴露后追踪达100%。追踪结果:本院职业暴露的职工经处理后发现1例感染与病人血清学一致,感染率2.9%。结论职业性血液暴露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加强管理,避免或尽量减少职业性血液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是因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在职业危险面前,基层医院护士普遍存在防护意识淡薄的问题.这种淡薄与基层医院领导及护士对职业防护认识不足和知识欠缺有很大关系,以致医院对防护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少,护士在工作中不注意防护,屡有职业暴露且暴露后处置不当,职业感染造成的伤害日趋严重的情况.因此,基层医院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强职业安全保障,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使护士的职业感染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医院医护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干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采用白填式调查问卷对某大型综合医院1201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在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所发生的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护人员在过去1年中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共4302人次,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年人均发生次数为3.58人次,损伤发生率为78.85%.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高风险人群为妇产科、外科、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医护人员,其接触发生率和年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94.67%和4.51人次、93.09%和4.46人次、85.44%和3.08人次、76.62%和4.55人次,引起医护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主要医疗操作是掰安瓿、输液结束拔针、整理用毕的锐器和手术中(缝合或切开),其接触发生率分别为46.96% 、30.97% 、25.73%和14.49%.医护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主要是由安瓿瓶、头皮针、皮下注射针、缝合针和手术刀片引起,其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7.04%、37.22%、31.31% 、17.65%和7.08%.结论 医护人员仍然面临较大的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风险,不同工种、不同科室医护人员在不同医疗操作及医疗操作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医疗锐器、使用锐器的用途不同发生职业接触的风险不同,应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全面贯彻落实GBZ/T 213-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相似文献   

12.
胡志平  石小河  聂绍发 《职业与健康》2008,24(12):1126-1129
目的探索有色金属矿山职业伤害的瞬时危险因素,估计其作用强度,为及时纠正,采取应急措施,避免职业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例一交叉设计方法,研究职业伤害是否由某些称瞬时危险因素所诱发。以某有色金属企业下属4个矿山2006年131例职业伤害者为病例和对照。结果24h及1周配对时间段分析都有15项以上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其中与家人同事关系、是否执行安全员要求,是否进入不安全场所、是否执行作业规程,注意力是否集中、衣着是否安全、工作班次、受伤地点,设备运转,操作是否犯错等因素OR值大于1,是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一般频数法分析有工作条件、劳动管理以及个人因素方面的11项危险因素OR值大于1。结论有色金属矿山职业伤害发生与多项瞬时危险因素关联。预防和控制瞬时危险因素,保护重点人群,开展健康促进计划,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the scooping resheathing method on the incidence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in medical students. Methods Before starting their first clerkship, 81 medical students were given a 15-min lecture on the high incidence and dangers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and a demonstration of the scooping-resheathing method. The number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3-month clerkship was compared with the number reported by 86 medical students who had completed their first clerkship 1 year previously and had not been given such instruc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the study group had a 3.8-fold lower risk of needle-stick injury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0–7.4, P < 0.0001) and a 8.3-fold lower risk of multiple needle-stick injurie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0–35.0, P < 0.001).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who consistently used the scooping method had a much lower risk of injury than those who did not (1 of 36 [2.8%] vs. 8 of 45 [17.4%], P = 0.039). Conclusions We conclude that a lecture recommending the scooping-resheathing method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in medical students during their first rotation.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an intervention not requiring change in equipment has been successful,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substantiate our findings and for extrapolation to other medical personnel in other cultural settings. Am. J. Ind. Med. 34:15–19, 1998. © 199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造船企业职业伤害的分布规律和有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造船企业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发生并上报的工伤事故个案资料加以整理,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来总职业伤害事故发生率为3.63%。,轻伤:重伤:死亡比例为70:7.5:1。以〈5年(15.29%)、20.25年(15.92%)、30-35年(18.47%)工龄组发生居多;伤害部位以手指和脚趾为主(31.21%);事故类型以物体打击最多见(21.66%);事故原因以个人相关原因为主(54.77%)。[结论]职业伤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中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十分重要,职业伤害的防制应从加强安全教育、改进设备和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综合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肿瘤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锐器伤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江苏省肿瘤医院一线护理人员进行锐器伤相关情况调查。结果有36.96%的护士有过锐器伤;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工作年限是发生锐器伤的保护因素,而高学历、打开玻璃安瓿不用纱布及对标准防护不太了解是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标准防护的了解情况、打开玻璃安瓿及清洗器械的操作是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工作中操作的一些失误或不足。  相似文献   

16.
县级综合医院工作人员针刺伤害状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县级综合医院工作人员针刺伤害的发生频率和特征,为制定安全注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山东省4所县级综合医院过去1年间发生的针刺伤害事件进行登记,分析其发生特征。结果30.6%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针刺伤害,年人均0.44次,每百病床平均每年发生针刺伤害46.7次。助产士、麻醉师、检验技师为针刺伤害的高发职业。针刺伤害主要发生在器材使用后的分解、消毒、废弃过程中(43.7%),最主要的原因器材为翼状针(37.2%)。结论所调查医院针刺伤害的发生频率与欧美等国基本相同;我国医疗单位注射等操作规范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潘榕  黎明强  秦景新  金克峙 《职业与健康》2008,24(19):1996-1998
目的探讨可能的工作环境发生手外伤的瞬时危险因素及控制策略。方法选择在医院就诊的工作场所发生的急性手外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既往职业相关手外伤瞬时危险因素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估计手外伤瞬时危险因素暴露时的相对危险度(IRR)为设备运行不良为163.54、不熟悉的工作为68.69、不熟悉的方法为22.96、身体不适为10.88、匆忙为22.04、注意力不集中为43.04、加班为3.84,戴手套为1.77,这些瞬时危险因素对手外伤发生的贡献较大。结论8个瞬时危险因素均表现出对手外伤较强的作用,应针对职业性手外伤瞬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农业伤害的发生率、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农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采用整群与分层相结合的抽样方法,从全国随机抽取6个省份,再从每个省份中抽取1个村,共调查1623名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09年6个省份农业伤害的总发生率为43.9%(95%CI为41.5%~46.3%),居前5位的分别是刀或锐器伤、扭伤、跌倒或坠落、农业机械伤、烧烫伤。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心情状态、是否使用防护用品为本次调查农业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目前我国农业伤害已经成为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针对农业伤害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人群伤害发生的原因、地点等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张家港市伤害监测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张家港市报告伤害19542例,其中男性12559例,女性6983例;本地户籍11640例(发生率为13.18‰),外地流动人口7902例(发生率为13.78%0)。伤害发生最多的前5位职业是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占44.43%)、从事家务(占11.04%)、学生(占8.48%)、办事人员(占6.37%)、商业服务人员(占6.10%)。除学龄前儿童、学生和军人外,其他职业人群发生伤害的首位原因均为交通事故。发生伤害时所从事的活动主要是工作、娱乐和驾乘交通工具。[结论]不同职业人群发生伤害的主要原因、地点和发生伤害时所从事的活动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汕头市1200例工伤分析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工伤的发生规律和有关因素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方法对汕头市2004年6月-2006年5月的1200例工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工伤发生率中青年较高(73.66%),另外与工人的工龄、精神状态有关;工伤发生的时间、季节有一定的规律性,工伤的多发部位与作业方式有关。结论根据以上有关因素,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发生工伤高危因素的作业人员分别有针对性实施健康教育,以减少工伤的发生,保护作业者人身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