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跟腱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跟腱在精密对合修复后,在愈合过程中必须有足够强度能够承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在跟腱上的应力,所选择的缝合材料必须强韧而无活性,因跟腱断端易受肌肉的牵拉而分开,因此不应使用高弹性的材料。作者通过对跟腱修复材料研究进展的文献复习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可吸收缝线Polydioxanone、Maxon以及不可吸收缝线Mersilene等的品性比较理想,但对前者的应用结合立体组合缝合的手术技术有更广阔探索前景。  相似文献   

2.
跟腱自体修复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3.
跟腱自体修复材料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8具防腐固定的成人标本上,切取跟腱和临床上常用来修复断裂跟腱的腹直肌前鞘,(足母)展肌肌腱和髂胫束等材料,进行单向拉伸破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跟腱和(足母)展肌肌腱的最大拉伸力分别为210.6±26.5kg 和64.8±6.8kg:宽度为1cm 的髂胫束和横向腹直肌前鞘的最大拉伸力分别为29.5±7.6Kg 和10.1±3.8kg。按人体单足足尖站立时跟腱承受的拉力为1.2倍体重,本文给出了修复材料的应用条件。另外,横向腹直肌前鞘的最大拉伸力为身长方向的5倍多,故采用腹直肌前鞘修复跟腱时应沿横向取材。  相似文献   

4.
伞式经跟骨缝合组合修复跟腱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伞式经跟骨组合缝合法修复跟腱断裂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采用伞式经跟骨缝合法,组合应用0-薇乔线(Poliglactin-910)、腱周采用交叉缝合法修复8只家兔单侧跟腱断裂模型,术后固定3天,功能锻炼25天后行离体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术后28天组达正常组跟腱生物力学特性的90%。结论 采用伞式经跟骨组合缝合法修复跟腱允许早期康复活动,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迅速提高跟腱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角度制动对跟腱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角度制动对跟腱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将兔踝关节于伸直位和背屈90°位制动4周,然后对跟腱本构方程、应力-应变关系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正常组与二制动组之间跟腱的应力-应变关系理论曲线均有明显不同,其材料常数亦有显著差异;而在二个制动组之间却并不显著.结论"静止应力”并不能延缓制动所致的组织退变.  相似文献   

6.
跟腱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 ,由小腿三头肌 (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 )肌腱在足跟上方约 15cm处融合形成 ,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足跖屈。随着城乡机动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各种事故伤日益增多 ,小腿及足部的创伤多见 ,交通事故伤所致的跟腱损伤常伴有跟骨及皮肤的缺损 ,修复仍很困难 ,这一直是创伤外科棘手的难题[1~ 3] 。多年来 ,人们从基础和临床探索有效的修复术式 ,现就跟腱形态、结构、血供及其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跟腱的形态结构与血供1.1 跟腱的形态结构跟腱长约 15cm ,起自小腿中 1/3,止于跟骨结节 ,附着点位于…  相似文献   

7.
背景: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关键是寻找适于肌腱细胞黏附、生长及功能分化的支架材料。 目的:评价不同生物材料在跟腱损伤修复中的效果。 方法:以“生物材料,跟腱,修复” 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85-01/2011-01关于生物材料治疗跟腱缺损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难以自行愈合及修复,易遗留疼痛及功能障碍。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跟腱缺损的治疗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从自体肌腱移植、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到人工肌腱移植、组织工程肌腱移植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手段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缺点。虽然肌腱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目前应用的材料或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降解性问题或存在力学性能差、难加工成型等缺陷,与理想的支架材料还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8.
跟腱微血管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通过动脉灌注,对27侧成人新鲜尸体下肢跟腱的微管进行了研究。跟腱的血供主要来自肌支,腱旁组织血管以及骨和骨膜的血管。腱外膜血管丛发小支穿入腱,腱内血管为束间纵行吻合管和梯形吻合血管。跟腱在其止点近侧的腹侧约1/2-2/3为无血管区,对跟腱血供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跟腱断裂,临床传统修复方法是应用踝周自体肌腱移位修复,自体肌腱取材有限,供区损伤,以牺牲正常的动力和稳定结构为代价;而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不破坏宿主正常结构,保持其原有生物结构特性等优点。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8年8月至 2011年6月收治30例急性、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4例陈旧损伤有2-5 cm不等缺损,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缺损,移植后短腿石膏固定患肢,4周后拆除石膏行功能锻炼。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治疗结果。 结果与结论:住院时间平均12.5 d。移植后25例获得随访,随访1-3年,未见再断裂病例。按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25例中优2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3 例跟腱与邻近组织粘连, 影响踝关节背伸, 足部蹬力无明显下降。2例考虑排异反应,经对症处理痊愈。1例出现少许皮缘坏死、切口感染,扩创换药,行邻近转移皮瓣覆盖后痊愈。所有患者出院时切口均愈合。结果显示,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跟腱断裂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选择。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跟腱血供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跟腱血供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跟腱手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新鲜及下肢固定的标本各15例,注射红色乳胶,用体视显微镜观测。结果:跟腱血供来自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其分支为跟腱深动脉,内侧动脉、外侧动脉及跟内,外侧支。结论:跟腱深动脉为跟腱的主要营养血管,另在跟腱的内,外侧及下端分别形成动脉网。跟腱的外膜内尚有丰富的膜内动脉网。  相似文献   

11.
屈肌腱缝合法之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肌腱缝合之困难在于缝合之抗拉力太弱则容易拉断,为了避免拉断而过度限制病人活动又将导致粘连。因此寻求强有力之缝合法是屈肌腱缝合成功的因素之一。屈肌腱的手术缝合方法众多,本研究中测试四种基本之单边断端缝合法及由基本缝合法衍生出来的八种双端缝合法。虽各种方法之间略有差异,但以断端间跨越缝线数目之多寡对拉力之影响最为显著。二条跨越缝线之平均拉为1.75kg,四条跨越缝线为3.09kg,六条跨越缝线为4.54kg。选用缝合法时需考虑跨越缝线之数目及缝合操作之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屈指肌腱的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正治  钟世镇 《解剖学报》1990,21(2):121-125
  相似文献   

13.
用109侧尸体足,研究了腓骨长肌腱的类型,止点和腱内籽骨的数目,并对腓骨长肌腱维护足横弓和外侧纵弓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解剖显微镜下,对34例胎儿及2例成人尸体的膈肌标本,进行了观察。膈肌中心腱三叶均为3层构筑,且中心腱的纤维束大都呈人字形分劈,形成2个方向不同的腱膜纤维层。中心腱的前叶纤维,大部分越过正中线,与对边和侧叶的深、浅层腱纤维相延续,整个膈肌在前后、左右之间形成了二腹肌样的排列结构。这种构筑提示中心腱不是膈肌周围肌性部分的止点,而是膈肌中间腱膜互相交叉延续的共同区域。本文观察表明,膈肌中心腱纤维束的分劈及其规则排列,在胎儿时期即已形成。这对增加膈的弹性和韧性,有利于膈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体内降解机制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人工腱植人体内后的降解过程及细胞变化。方法:将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腿植入兔离断跟腱中,于术后不同时期的取出植入物中段及吻合端取材,制作常规石蜡切片。结果:第一周,人工腱表面有一层粘膜状物,周围聚集大量的炎症细胞;第2周人腱中人发开始被纤维鞘包裹;第3,6周为人工腱降解活动高峰期,且降解步调不一致;第9周人发被完全降解,只残留少量的色素,结论:从形态学方面来看,人工腱植入兔体后经过系列变化,最终可被完全降解,吸收,而细胞表现的不仅仅是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16.
指屈肌腱鞘滑车系统的巨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揭示手指屈肌腱鞘滑车系统的形态特点,探讨肖车的形态,分布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30只固定手的120个手指进行了巨微解剖观测,观测内容包括:滑车系统的构成,各滑车的形态特点,附着部位,宽度及各滑车的体表定位。结果显示:滑车系统由5个环有车、4个交叉滑车和1个掌腱膜车构成;环行滑车几乎都醒定存在,形态变异很小,而交叉滑车不很恒定。形态变异也比较大;A2A4滑车主要附着于近节,中节指骨体,A1、A3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8具尸体肩关节中联合肌腱(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进行前方稳定性作用的生物力学分析。将上臂置于外展90°,外旋90°位,对肱骨头施以15N前移力。然后右肩关节囊完整或破损、联合肌腱原位或转位(移位到肩胛下肌和关节囊之间)。对联合肌腱施加0N、15N或30N的载荷情况下,通过三维测量仪分别监测肱骨头的位置。结果显示在所有上述情况下随着联合肌腱负载的增加,肱骨头的前移减少。特别是在关节囊破损、联合肌腱转位后,联合肌腱对肱骨头的这种阻挡前移作用最为显著。由此我们认为当上臂处于外展外旋位时,联合肌腱对孟肱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