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底压力与步态变化.方法 纳入住院的3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DC组)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相关生化指标.使用FootScan系统收集足底压力及步态相关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秩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与DC组相比,DPN组左足第3、4跖骨的峰值压力降低[(13.15±4.22)N/cm2 vs(11.96±3.94) N/cm2,P <0.05;(10.21±4.22) N/cm2 vs(9.14±3.66) N/cm2,P<0.05],右足第1、2、3跖骨峰值压力降低[(6.02±2.79) N/cm2vs(5.04±2.87) N/cm2,P< 0.05;(9.95±2.69) N/cm2 vs(9.18±2.77) N/cm2,P <0.05;(10.90±3.23)N/cm2vs(9.93±3.09)N/cm2,P<0.05],其余区域峰值压力、总应力、总接触面积、总应力-时间积分、各区域压力-时间积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C组相比,DPN组右足的整足接触阶段[56.8%(50.22%~62.45%) vs 59.5%(54.25%~64.15%),P<0.05]延长,离地阶段[31.25% (25.475% ~ 35.775%)vs 29%(24.95% ~33.65%),P<0.05]缩短,总时间[(858±12)ms vs(900±127)ms,P<0.05]延长,步行速度[(2.58±0.67) km/h vs(2.28±0.66) km/h,P<0.05]减慢.步行速度与多个区域的足底压强呈正相关(P<0.05),支撑相中的整足接触阶段与峰值压力呈负相关(P<0.05),离地阶段与峰值压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峰值、压力-时间积分未见升高,步行速度减慢,整足接触阶段延长,离地阶段缩短.对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进行评价同时需要对步行速度及步态进行矫正,使用压力-时间积分指标更能反映足底承受压力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动态足底压力的分布特点。方法:使用比利时RS-SCAN2米压力平板,检测63例正常人(NC组)、61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M组)及62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DN组)的足底各部位动态压力。结果:三组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DN组的年龄长于DM组(P〈0.05)。本研究发现DM组与正常组相比,M3峰值压力升高(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N组以下各部位动态压力与正常组及DM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左足M3、M5,压力增高,MF压力降低,右足M3、M5,压力增高,MF压力降低。结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动态足底压力与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病程中,部分区域足底压力逐渐发生变化,使整个足底受力失衡,最终导致某区域压力异常增高或降低,异常增高的区域可能使足底溃疡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匀速直线平地行走状态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鞋内压力的特点。方法:根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神经病变组及合并神经病变组。入组患者在恒定速率(Ikin/h)及斜率(0度)的跑步机上行走,取行走中间过程的6次步态周期。通过F—Scan分析软件对6次步态取足底压力各个参数的平均值。除常规足底分区外,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底压力特点,本文将足底重新分为前足、中足、足跟及外侧足、内侧足。结果:二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升高。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走中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明显高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97.6~29.9em。和80.2~20.2em。,P=0.021),接触时间亦显著大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829.8±85.3ms和768.1~69.1ms,P=0.002)。但峰值压力、峰值压力出现的时刻、体重矫正后的最大应力、应力出现的时刻及压力时间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力时间积分在神经病变患者中显著升高(分别69.7±8.5%BW/s和61.6±10.7%BW/s,P=0.003)。周围神经痛变患者中足/足跟应力、外侧足/内侧足以及前外侧足/前内侧足应力比值均显著升高。特别是外侧足与内侧足应力比值在神经病变组中上升最为明显(0.73±0.21V8.0.90±0.30,P=0.009)。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平地匀速行走中足底压力向外侧足倾斜,外侧应力与内侧应力的比值较能反应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足底压力分布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糖尿病(DM)患者足底压力参数与分布情况及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使用Footscan SCSI 0.5米平板系统对68名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A组)和70名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B组)进行静态和动态足底压力检测。结果1.前足及后足接触面积,B组〉A组(P〈0.05);中足接触面积,B组〈A组(P〈0.01)。2.B组左足M5及左足HM的峰值压强(PP)高于A组,P<0.01;B组左足MF的PP低于A组,P<0.01。3.DM患者双足足底各区域的PP分布无明显差异,大致为:M3>M4>HM>M2,HL>M5>M1>T1>MF>T2-5。结论 DPN患者与DM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底压力存在差异。足底压力检测是早期发现DM人群足部物理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患病情况,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结果 170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112例,占65.9%,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比较,DPN组有更高的年龄、HbAlc、FPG及24h—UAF,病程更长(P〈0.01);餐后1h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低于未合并DPN组(P〈0.05或0.01);同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合并DN、DR、白内障的比率明显高于未合并DPN组(P〈0.01或0.05)。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方法;HbAlc、病程、年龄、24h—UAF及DR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DN、DR与DPN发生密切相关,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与DPN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神经传导检测(NCS)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DPN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正中、胫后、尺、腓总神经的运动、感觉NCS检查,上下肢SEP检查。结果观察组正中、胫后、尺、腓总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低于对照组,远端运动潜伏期(DML)长于对照组,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慢于对照组,神经感觉动作电位(SNAP)波幅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均引出肯定波形,各点潜伏期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观察组N9、N17点潜伏期长于对照组,N9、N17点波幅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DPN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及近远端周围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受累,将NCS与SEP联用,可更全面地评估DPN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3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具有典型周围神经病变表现,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行NCV检查,并对2组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症状组65例(48.87%),无症状组68例(51.13%),NCV总异常率69.17%,其中症状组异常率81.54%,无症状组异常率57.35%。症状组女性比例更高、病程更长(P<0.01),尿微量白蛋白(UmALB)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性别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2.485,95%CI:1.143~5.406)。结论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早期发现DPN的有效手段。女性可能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无症状性周围神经病变 (亚临床病人 )病程与神经传导速度 (NCV)的关系。方法 选择DM伴典型周围神经病变病人 (有症状组 ) 5 7例 (病程 5年以下 2 2例 ,5年以上 35例 )及DM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病人 (无症状组 ) 15 3例 (病程 5年以下 12 0例 ,5年以上 33例 ) ,分别测定主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MCV)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SCV) ,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 10例DM病人 ,12 6例NCV异常 ,异常率 6 0 %。有症状组异常 4 9例 ,异常率 85 96 %。无症状组异常 77例 ,异常率 5 0 33%。有症状组病程 5年以下与 5年以上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无症状组病程 5年以上异常率高于病程 5年以下 (P <0 .0 5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病程 5年以下异常率以前者为高 (P <0 0 5 )。病程 5年以上异常率二组相似 (P >0 0 5 )。二组病例异常以SCV为多 ,尤以无症状组病程 5年以下显著 (P <0 0 1)。结论 DM无症状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较高 ,随病程延长 ,NCV异常率也越高。为减少DM亚临床神经病变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风险 ,及早发现DM ,严格控制血糖 ,动态观察NCV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美国尼高力Viking Ques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12例临床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和60例健康人.进行了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9CV)检查及研究.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MCV或3CV至少有一项异常者74例,占66%.其中正中神经异常率为35.7%,尺神经异常率为26.8%,腓总神经异常率为61.6%.而临床上确诊有周围神经病变者仅为17.9%.病程大于10年的糖尿病患者组MCV、SCV与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率下肢高于上肢,且传导速度的改变呈双侧对称性并与病程有关.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有关因素.方法对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就其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在病程<5年、5~10年、10~15年和>15年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病程的延长而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运动神经病变早期多不明显,仅在病程>10年的患者中其神经传导速度才明显减慢;②在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尿白蛋白排泄的增加而增加,大量白蛋白尿患者周围运动神经波幅明显降低,传导速度显著减慢;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1c显著升高,P<0.01;在病程相同的组内分析,与无神经病变者相比,伴神经病变者HbA1c明显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血糖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DM)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并分析影响DM患者血浆tHcy水平的因素。方法:以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DM组,4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DM组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用酶转换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tHcy浓度;并用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DPN+组的空腹血浆tHcy浓度明显高于DPN-组和正常对照组[(14.20±2.92)μmol/Lvs(9.05±1.78)μmol/L和(8.95±2.27)μmol/L,P<0.01];存在高Hcy血症的DM患者DPN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Hcy血症患者(80.65%vs34.72%,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B12、叶酸(FA)均为DM患者tHcy的决定因素(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t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维生素B12均与DPN的发生有关;空腹血浆tHcy、HbA1C、V itB12均为DP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高Hcy血症是DPN的危险因素;血清维生素B12、FA水平影响tHcy的浓度。 相似文献
13.
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263名正常对照者测定正中、尺、胫、腓总神经及正中、尺、腓肠感觉神经的潜伏期、波幅、神经传导速度(NCV),并对其3个参数的异常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3个参数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异常发生率大小:NCV、(远端)波幅、(远端)潜伏期.感觉神经3个参数总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下肢神经的3个参数总异常率高于上肢.腓肠感觉神经3个参数总异常率最高.结论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有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和对照组(甲钴胺)各35例,连用14 d,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果治疗14天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28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2.433、2.393、2.627、3.129、2.853、3.174、2.573、3.239,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t=3.519、2.643、2.783,3.139,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状况对心自主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133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8.7岁,平均病程13.1年,平均HbA1c 10.4%)根据WHO体重指数(BMI)标准分为5组(各组年龄、病程、HbA1c无显著性差异).利用心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系统和神经电生理检测仪测定心自主神经功能和肢体末梢神经传导速度、皮肤痛温觉、振动觉,诊断心自主神经和末梢神经病变.结果:各组间心自主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各项神经功能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与心自主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无显著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状况对糖尿病性心自主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及H反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用Viking Selec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2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检测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检测与胫神经H反射检测及胫神经F波检测。结果230例糖尿病患者的SCV异常率62.2%,MCV异常率52.6%,SCV和MC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神经F波异常率53.9%,H反射异常率70.9%,H反射异常率和F波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共检测神经1840条,927条异常,异常率50.4%;下肢检测神经1380条,891条异常,异常率64.6%;上下肢传导速度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V及F波、H反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手段,其中H反射是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
并分析FIB 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 型糖尿病(T2DM)患者252 例,根据是否合并DPN 分为DPN 组(150
例)和单纯T2DM 无并发症组(102 例),另选取体检健康者100 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C 组),收集3 组临
床资料,比较纤维蛋白酶(FIB)水平。再根据FIB 水平将DPN 组分为低FIB 水平(FIB ≤ 4 mg/dl)亚组65
例和高FIB 水平(FIB>4 mg/dl)纤维蛋白酶亚组(85 例),观察两亚组临床资料分布特点,检测神经传导速度。
采用Pearson 单因素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IB 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 DPN 组腰围(WC)、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OMA-IR、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FIB 均高于NC 组和T2DM 组(P <
0.05);T2DM 组FPG、2 h PG、Fins、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C、HDL-C、FIB 及吸烟
例数均高于NC 组(P <0.05)。② FIB>4 mg/dl 亚组年龄、糖尿病(DM)病程、BMI、FPG、2 hPG、Fins、
HbA1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MA-IR 及吸烟例数均高于FIB ≤ 4 mg/dl 亚组
(P <0.05)。③ FIB>4 mg/dl 亚组SCV 和MCV 较FIB ≤ 4 mg/dl 亚组降低(P <0.05)。④ Pearson 相关分析显
示,血浆FIB 水平与年龄、糖尿病(DM)病程、体重指数(BMI)、FPG、HbA1c、TC、TG、LDL-C 及吸
烟呈正相关(P <0.05)。⑤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TG、HbA1c 及吸烟为FIB 的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DPN 患者血浆FIB 水平升高,神经传导速度下降,BMI、TG,HbA1c 及吸烟是DPN 患者FIB 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4月治疗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用依达拉奉组)每组各35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的神经传导功能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神经传导功能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指标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具有较佳的效果,同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弥可保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7~2009年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弥可保治疗,初始剂量0.5mg/次,1次,d,肌内注射,4周后改口服弥可保0.5mg/次,3次/d,服用8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片50mg/次,3次/d,疗程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总症状积分(TSS)、下肢神经损害(NIS—LL)评分、神经症状改变(NS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2_3%,显著高于对照组(59.0%)(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在TSS、NSC和NIS—LL评分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提升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