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瘴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诊断及其治疗方法.②方法 对6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本组6例均经非手术治疗10~50天后恢复胃动力而痊愈,无一例再手术.④结论 注意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式的选择,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应坚持非手术治疗,多数患者1个月左右可恢复.  相似文献   

2.
毛淑丽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374-1374,1373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在腹部手术后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高效护理对本病的康复至关重要.现对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5例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行腹部相关手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分析发病时间、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发生于术后5~8 d,均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全部经内科保守治疗,于手术后12~45 d恢复胃动力,经钡剂透视证实胃蠕动正常,吻合口通畅,痊愈出院。结论: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综合征的可靠方法;保守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再次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4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4—12天.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1—37天恢复并痊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糖尿病、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王敬 《中国现代医生》2013,(31):147-149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1月来我院行胃手术的3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4例并发胃瘫综合征患者。考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高危因素,并对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14例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全部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2d。围手术期存在精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术前发生胃流出道梗阻和急诊手术的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更高。结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可以避免二次手术。非手术治疗患者伤害小,身体恢复快。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可能原因,寻找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结合2006年6月~2008年6月腹部术后44例胃瘫综合征患者,分析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胃镜对胃瘫综合征不仅有诊断作用,而且通过对胃壁的机械刺激可促进胃蠕动;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动力的恢复。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采用保守支持治疗可恢复,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2以上的胃癌根治术,复杂的胆道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高龄,精神紧张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的病人发病率较高。65例均在术后14~56天(平均24.4天)通过保守治疗恢复胃动力。2周内恢复20例,3周内恢复26例,4周内恢复14例,超过4周恢复5例,无再次手术。结论:腹部大手术后可发生胃瘫,消除紧张情绪,胃肠减压,洗胃,予全胃肠内外营养,结合胃动力药,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1997年1月~2011年3月行腹部手术患者191例,分析并比较术后PGS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低氧血症、术后电解质紊乱等因素间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PGS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生PGS的患者共17例,发生率为8.9%。②术后PGS发生率在年龄(≥70岁、〈70岁)[6.1%(7/115)、13.2%(10/76)]、手术时间(≥90 min、〈90 min)[14.5%(9/62)、6.2%(8/129)]、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18.8%(3/16)、8.0%(14/175)]、是否合并基础疾病[14.7%(10/68)、5.7%(7/123)]、术后低蛋白血症[14.3%(5/35)、8.3%(13/156)]、术后低氧血症[35.7%(15/42)、2.7%(4/149)]、术后电解质紊乱[35.9%(14/39)、3.3%(5/152)]等因素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PGS发生率在性别[7.6%(8/105)、10.5%(9/86)]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70岁(OR=2.218,P〈0.05)、手术时间≥90 min(OR=6.326,P〈0.05)、全身麻醉(OR=5.575,P〈0.05)、合并基础疾病(OR=1.390,P〈0.05)、术后低氧血症(OR=1.475,P〈0.05)、术后电解质紊乱(OR=6.534,P〈0.05)与术后PGS发生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结论 PGS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保守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后胃瘫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以前曾称为“胃无张力症”、“胃滞留”、“胃潴留”等。近年来也有作者提出以“胃麻痹”冠名或按照英文字面翻译成“胃轻瘫”,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1]。笔者收集我院19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护理体会。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9月诊治的40例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患者实施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洗胃,促进胃张力恢复,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同时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评估、心理护理、胃肠减压管护理、静脉营养的护理、肠内营养护理。结果:保守治疗14~25d,平均(17.78±6.72)d,临床症状消失,恢复饮食,全部痊愈出院,无再次手术病例,无护理纠纷,患者对护理满意39例(95.50%,39/40)。结论:对腹部手术胃瘫患者采用进行有效护理配合能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杨惠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67-1168,115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70例及同期未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230例,回顾其临床资料,统计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及影响因素。将胃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全面护理。结果: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而与手术时间、是否伴发疾病、心理应激反应以及不良进食过程有关(P<0.05);焦虑患者及引流欠佳的患者胃瘫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延长,经过全面护理的胃瘫综合征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者,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对其尽量避免,给予胃瘫综合征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有利于提高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部大手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疗效.方法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病例15例,全部采用禁饮禁食,胃肠减压加药物治疗,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14例在3周内完全康复,1例治疗第5周后症状缓解,胃功能恢复正常.康复率达93.30%,95%CI为68.05%~98.83%.结论临床综合综合治疗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切除术后胃轻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6/2012年行择期胃癌根治术的612例患者资料,将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毕Ⅰ/毕Ⅱ)、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NM分期、肿瘤大小、伴糖尿病、伴神经系统疾病、围手术期精神药物使用,作为临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PGS的分布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患者治疗前后采用总症状评分(total symptom score,TSS)比较。结果 612例中有41例出现PGS表现,发生率为6.7%。患者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胀,早饱,腹痛。胃镜检查能顺利通过吻合口,未见机械性梗阻征象。核素标记餐(99 Tcm-DTPA标记混合餐)胃排空显像证实胃排空延迟,性别、伴糖尿病、伴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精神药物使用与PGS显著相关。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治愈。结论术后胃轻瘫由多因素导致,胃镜检查与胃肠道造影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独立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对786例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组。对相关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86例中共有34例(4.3%)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感染的平均时间为术后3.6d。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切口保护、引流出1:2、病理类型为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程长、阑尾病理改变重、术中未注意切口保护及引流出口不当是引起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手术、加强保护切口,另戳孔引流是降低切口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了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患儿共25例,检测血清SP-A、IL-8、IL-10、基础皮质醇水平,记录呼吸机使用参数、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儿血清SP-A、IL-8、IL-10水平、机械通气最高PEEP显著高于存活组ARDS患儿,基础皮质醇水平、最低PaO2/F iO2显著低于存活组患儿。存活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长于死亡患儿。肺内源性ARDS机械通气最高PEEP显著高于肺外源性ARDS患儿,最低PaO2/F iO2显著低于肺外源性ARDS。ARDS患儿预后与血清IL-10水平、SP-A水平、住院时间有关,是影响ARDS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调节炎性/抗炎的平衡,肺表面活性蛋白的替代,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并结合先进的呼吸机治疗技术,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疗ARDS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普洱市思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4例胃肠动力障碍患者均采用非手术疗法,胃肠动力多在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胃肠功能非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个体化的非手术治疗能有效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目的评价综合干预对代谢综合征(MS)高危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对经常住院的100例MS高危人群(干预组)进行综合干预,随访2年。另选一般临床资料与干预组相匹配的60例由于工作繁忙无时间进行系统干预的MS高危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腰围、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腰围、BMI、SBP、DBP、HDL-C、LDL-C、TG、FBG、FINS、HOMA-IR、CRP水平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除LDL-C和TG外,其他各项检测指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改善MS高危人群的肥胖,降低血压和血糖,增加HDL-C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和CRP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ACS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6例,腹腔感染3例,腹膜后血肿1例,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1例,腹腔肿瘤1例。膀胱内压测定均〉24emH20(1emH20=0.098kPa)。采用单纯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10例。结果治愈10例,死亡2例。结论外科危重病人中并发ACS病死率较高,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腹腔减压措施及联合多器官功能支持有助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我们分析了82例腹部术后在ICU留住患者,其中,男50例,女32例,平均在ICU留住8.8天.入ICU时APACHEII评分平均为10.8分.按临床资料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中无明显感染者归为非感染性SIRS,有明确感染者分别诊断为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结果按临床资料非SIRS组APACHEII评分平均为7.21分,SIRS组平均为13.34.SIRS组发生率为61.0%(50/82),SIRS组病死率为18%(9/50),而非SIRS组病死率为3.1%(1/32),明显低于SIRS组,二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急诊手术组SIRS发生率64.7%(22/34),其中感染性SIRS发生率为54.5%(12/22),病死率为22.7%95/22),择期手术组SIRS发生率为58.3%(28/48),其中感染性SIRS发生率为32.1%(9/28),病死率为14.3%(4/28),急诊手术组较择期手术组的SIRS和感染性SIRS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结论按临床资料,APACHEII评分在7.21以上者有明显的SIRS发生倾向.应针对SIRS的发生机理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总结了具有发生SIRS高风险的五种疾病及腹部手术后容易诱发SIRS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淑敏  王晓斌 《医学综述》2009,15(11):1731-1733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最早发现于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非心脏手术患者也有较高的发生率。患者的基本认知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早期术后认知功能及精神障碍更多见于老年患者。除此之外,全麻的实施及麻醉药物的应用等也与POCD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本文就影响术后认知功能的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