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药复合麻醉与肾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药复合麻醉是针刺麻醉与现代麻醉技术为互补,增加药物麻醉效应、减少麻醉药物毒副反应的一种新型麻醉方法,为临床麻醉寻找更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状态的方法和理论开辟了新途径.优良的麻醉方法不仅可保证患者的安全,而且能使患者平稳而迅速地康复;但如果麻醉处理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患者的恢复,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的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1.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其他麻醉方式26例(0.2%).术后留置导尿管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CI 1.36~2.27,P<0.001)和女性(OR=1.36,95%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针药复合麻醉相比,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使POUR风险增高(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OR=1.42,95%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CI 1.09~6.93,P=0.032).在校正性别、年龄及疾病诊断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类似(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校正OR=1.33,95%CI 1.06~1.67,P=0.014;静脉麻醉:校正OR=1.43,95%CI 1.06~1.92,P=0.019;椎管内麻醉:校正OR=4.93,95%CI 1.92~12.6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CI 0.42~0.84,P=0.003)及年龄<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CI 0.54~0.90,P=0.006).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 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 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 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术后留置导尿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 CI 1.33~2.27,P<0.01)和女性(OR=1.36,95% 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后会阴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风险(后会阴阻滞麻醉:OR=1.42,95% 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 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 CI 1.09~6.93,P=0.032)。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 CI 0.42~0.84,P=0.003)及<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 CI 0.54~0.90,P=0.006)。 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选择脑瘤择期手术患者42例,随机分成两组,I组为常规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组,Ⅱ组为针麻加常规全麻是氟醚控制性降压组,各21例。通过观察两组于剪脑膜后降压前,降压30min及血压回升稳定后30min的各阶段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组织氧代谢各指标、两组降压前、中、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的变化,发现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氧代谢各指标有所不同,且Ⅱ组呼气末异氰醚浓度低于I组,减少幅度达31%-42%,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针药复合麻醉的生理干扰比常规全麻少。  相似文献   

5.
陈晔 《吉林医学》2014,(8):1783-1784
<正>机制:针刺麻醉疗法,又称"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疗法",简称"针麻疗法"。他是根据经络理论,按手术要求循经取穴,辩证运用针刺手法的一种麻醉方法。我国医务工作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表明,针刺能激活机体内以阿片肽为代表的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的功能,针刺信号传入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与痛觉镇痛信号整合。在动物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到电针可引起脑内阿片肽基因表达增多的变化,该变化与针刺程度有关,初步提示了针刺镇痛的神经生化、神经生理机制[1]。针麻具有手术时患者完全清醒、术中生理扰乱少、术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是探索以针刺镇痛与小剂量硬膜外阻滞复合作肾移植手术的麻醉方法并与同期肾移植手术用硬膜外阻滞的病员进行临床资料比较。100例终末肾衰作肾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针药复合组)与硬膜外阻滞(对照组)各50例,男女之比前者36:14,后者44:6。年龄范围分别为19~54岁和18~55岁。两者患者的肾移植方法、局麻药种类、术前药、辅助药、注药途径和注药时间基本相同。在保持患者无痛的前提下,比较两组局麻药的初量和总量。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升压药和抗胆碱药的应用、移植肾开始泌尿时间以及麻醉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针刺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循神经取穴两者相结合原则。主穴:次髎、三阴交、太溪(均双侧);配穴:肾俞和切口旁针或足三里(双)。刺激方法:刺激波形,G6805电麻仪,连续波。刺激频率:次髎,肾俞,切口旁针用80~100Hz,三阴交、太溪、足三里用2~4Hz,刺激强度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最高刺激强度,诱导时间30分钟,硬膜外阻滞穿刺点T_(12)-L_1脊椎间隙,导管向头端留置3.5cm,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1%利多卡因与0.15%地卡因合液,术前药安定10mg,盐酸东茛菪碱0.3mg术前一小时肌注。麻醉辅助用药:切皮前30分钟肌注哌替啶1mg/kg,切皮前10分钟静脉滴注氟哌啶0.05mg/kg,芬太尼0.05mg。术中常规鼻导管供氧,以及监测心电图,S_pO_2。针药复合麻醉效果评定,以术中保持病人安静,无痛和手术顺利进行为前提。麻醉效果评定,根据硬膜外注药的初量分为优、良、可三级,以切皮前10分钟之前所注药量的总和为初量。初量≤5ml为优,6~8ml为良,>8ml为可。手术在3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超过3次者,保持原评级,超过三次者,依次降级。结果针药复合组麻醉效果,优31例(62%),良13例(26%),可6例(12%),总优良率达88%。两组局麻药初量和总量比较:针药复合组为(5.6±0.3)ml和(13.5±1.0)ml。而对照组为(14.5±0.4)ml和(25.4±1.2)ml,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术中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较大,两组需用升压药和抗胆碱药的病例数和次数分别为1和2与9和5次。移植肾首次泌尿时间针药复合组较对照组快,分别为(209±25)秒和(410±47)秒(P<0.001)。麻醉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AA)[1]是在我国传统针刺镇痛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针刺调动人体自身抗痛为特征的麻醉技术,简称针麻.自20世纪5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几乎各种类型的手术均采用过针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针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在推动临床麻醉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  相似文献   

8.
针药复合麻醉充分发挥了针刺优越性,也弥补了针刺镇痛不全的缺撼.在心脏外科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除了手术方法从普通开胸到微创手术的改变,针药复合麻醉在最大限度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持非生理的体外循环过程中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有利于心功能及全身机能的康复,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成本方面符合现今医疗潮流趋势,而护理作为围术期关键的一环,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7):1342-1346
目的:探究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激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9例,根据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是否施用针刺麻醉分为针药复合麻醉组和单纯药物麻醉组。分别于术前未进行电刺激时和术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100β蛋白(S-100β)、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液中T细胞亚群(CD3~+)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比率。结果:术前未行电刺激时两组血清Cor、β-EP、NSE、S-100β、NK细胞、CD3~+比率、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Cor、β-EP、NSE、S-100β、CRP、TNF-α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针药复合麻醉组显著低于单纯药物麻醉组(P<0.05)。术后针药复合麻醉组NK细胞、CD3~+比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药物麻醉组NK细胞、CD3~+比率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解除手术及麻醉对机体产生的免疫抑制,降低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针药复合麻醉下进行手术对其认知功能、心率变异性以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医师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麻醉,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针药复合麻醉,两组患者均持续随访3 d。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S-100β水平,心率变异性,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疼痛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两组患者MMSE得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观察组术后1 h、术后24 h MMS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β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观察组血清NSE、S-100β水平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24 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观察组术后3 d SDNN、Trianglar Index水平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大鼠腹部术后肠麻痹疗效。方法 72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再随机分为24、72、120h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制备成术后肠麻痹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剖腹探查术。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h予以电针针刺大鼠后足的足三里以及上巨虚穴20min,每间隔12h 1次,至观察结束,术后第24、72和120h检测墨汁推进率及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电针组72h点墨汁推进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血清胃动素在72h和120 h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能改善大鼠腹部术后肠麻痹状态,促进肠动力恢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10年针刺结合西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了解针刺结合西药治疗疾病现状,发现两者结合具有增效减毒的特点。但还存在研究样本小、研究设计不完善、针药结合的临床指征不明确、观察指标不全面、针药结合的原则和机制不清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药结合治疗甲亢性突眼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甲亢性突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计104只眼)随机分为针药组(27例,54只眼)和西药组(25例,50只眼);针药组采用针刺结合甲巯咪唑和优甲乐治疗,西药组仅予甲巯咪唑和优甲乐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眼部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针药组在改善甲亢性眼症中上睑痉挛后缩、眼睑闭合不全、多泪、畏光、酸胀、结膜充血、异物感、眼疲劳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优于西药组(P0.01),而对复视的改善两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针药结合可有效改善甲亢性突眼症患者的眼部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腹部术后肠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模型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再随机分为24h、72h、120h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制备成术后肠麻痹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剖腹探查术。治疗组于造模成功后2h予以电针针刺大鼠后足的足三里以及上巨虚穴20min,每间隔12h 一次,至观察结束,在术后第24h,72h及120h检测墨汁推进率及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治疗组在72h点墨汁推进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血清胃动素在72h和120h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改善大鼠腹部术后肠麻痹状态,促进肠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格拉司琼用于预防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格拉司琼用于预防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手术病人,随机将病人分为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5minS组静脉注射格拉司琼40ug/kg,D组不用,麻醉诱导及维持相同,所有病人气管插管后均常规置入胃管。观察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静情况。结果S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D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镇静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静吸复合全麻手术麻醉诱导前5min静脉注射格拉司琼可有效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和滋阴降气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针药结合治疗组60例,采用针刺和滋阴降气汤,中药组60例,服用滋阴降气汤,西药对照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3组均以6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检测指标,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禁用其它胃药。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血浆MO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浆MOT水平明显升高(P0.01);针药结合治疗组血浆MOT水平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和中药组(P0.05)。结论:针药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RE患者血浆MOT水平,调节胃-食管运动,增加LESP,防止食物反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药合用刺激嗅觉系统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自由基系统的影响作用。[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48只,体重(300±1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D模型组、VD嗅球损毁模型组、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和针药合用组,每组8只。制作VD大鼠模型和VD并损毁嗅球大鼠模型,分别通过嗅三针电刺激、丁香酚刺激、针药合用方法,测试大鼠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并测定海马MDA含量、GSH-Px和SOD活性。[结果]定位航行试验显示,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路程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短于VD模型组(P〈0.01);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和针药合用组均明显短于VD模型组(P〈0.01);针药合用组短于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P〈0.05);嗅三针组与丁香酚刺激组相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D模型组与VD嗅球损毁模型组相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海马自由基系统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D模型组海马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而海马GSH-Px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VD模型组比较,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和针药合用组海马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海马GSH-Px和SOD活性显著增高(P〈0.01);针药合用组与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比较,海马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嗅三针和丁香酚均能够显著增强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能降低海马MDA的含量、并且提高海马GSH-Px和SOD的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采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 Clementine软件中Apriori算法进行信息挖掘与分析。结果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选取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是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选取经络使用频次前3位是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在穴位配伍方面,双穴配伍天枢、足三里组合频率最高,支持度61.67%。三穴配伍时足三里、中脘、天枢或足三里、上巨虚、天枢最为常用,支持度40.00%。结论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组方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本研究可为临床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及腧穴组方规律提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相应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针药结合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5.96%,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修复胃黏膜。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use of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chloasma.Methods:Totally 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30 cases,treated by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and a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administered Vitamin C and Vitamin E.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is 93.3%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6.7%)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1) .Concl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