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柴胡用量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时 《江苏中医》1996,17(2):37-37
  相似文献   

2.
柴胡小议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同属植物尚有多种可入药,如银州柴胡B.yinchowense Shanet Y.Li;兴安柴胡B.sibiricum Vest;竹叶柴胡B.marginatum Wall.ExDC.等。按性状不同,  相似文献   

3.
小议柴胡     
柴胡的功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和解退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之发热,微恶寒,头痛等症,透表泄热,如柴葛解肌汤;再用于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之证,引邪透表外出,如小柴胡汤。二是升阳举陷,常与益气药配伍,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胃下垂等症,如补中益气汤。三是疏肝解郁,常作为肝经的引经药,为治疗肝气郁结,胁肋胀痛,头晕目眩及月经不调之要药,如逍遥散。  相似文献   

4.
柴胡用量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其用功用的发挥,与用量密切相关,一般解热用量最大,疏肝解郁用量次之,升阳用量最少。此外,其不同功效的发挥,还与其在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地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山豆根为临床上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物,被誉为“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但临床上用此药时经常有呕吐、胸闷、心悸、腹泻等中毒现象发生,其中以呕吐、胸闷最为常见。临床上医生处方,山豆报用量在10~15克的不在少数,且大多有上述中毒现象出现。我曾以玄麦甘桔汤加山豆根5克治疗一咽喉肿痛的患者,处方二剂。患者服第一剂时,即出现呕吐、胸闷等中毒现象。服第二剂时,患者将家中常备的藿  相似文献   

6.
高玉杰  张卫华 《陕西中医》2007,28(2):216-217
目的:拓展柴胡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方法:分析柴胡配伍黄芩、白芍、升麻等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及“柴胡劫肝阴”的说法。结果:临床上柴胡只要配伍得当,自可放手用之。  相似文献   

7.
世有“辛不过钱”之说,考此说始见于宋代陈承,他说:“细辛……若单用来,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痞塞不通而死。”后世医家大多承袭其说而不敢逾越这个界限。但亦有不少有识之士持有异议,如陈修园就认为:“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来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近  相似文献   

8.
观仲景方在汤剂用法之中,皆不厌其详地阐明原方数味,以水数升,煮取数升,服用数升,其中颇寓深刻之科学原理。以桂枝汤为例,医者公认桂枝与芍药之比须是1:1,反之则不是桂枝汤,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一般忽略了此时溶剂之七升,煮取溶液之三升这个7:3的常数。在药量不变的情况下,正是7:3这个常数决定了桂枝汤的药液浓度。再如三承气汤,一般把此三方作为药物用量增减变化之典范,但三方之溶剂与煎取溶液之比都被忽视。考三方中大黄均为四两,但用水和煎取液之比却迥然不同:大承气汤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峻下热结;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缓下热结。现代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9.
细辛具温经散寒,止痛化饮等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就其用量,历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但确切用量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细辛过量可抑制呼吸中枢,甚至可致呼吸麻痹。历代虽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但《伤寒杂病论》中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等方中,均用至2~3两;宋·陈承的《本草别说》曰“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  相似文献   

10.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对其病机、病位为历代医家争论不休,概括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或兼表证,或兼太阴虚寒,或兼伤津,或兼气化失常等。其中已故伤寒大家胡希恕将其归为半表半里阴证,与小柴胡汤归为半表半里阳热证对应。而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属于胆热脾寒治应请少阳之邪热,兼温太阴之寒。黄煌根据体质辨证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适应人群,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三位老师的理论在临床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加减应用,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统编教材《金匮要略选读》对“胸痹心痛短气”篇中薏苡附子散一证的释义值得商榷。释义曰:“本条论述胸痹急证的治法。”方中“重用炮附子达十枚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 14 7条 ,“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 ,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主要论述了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症状和处方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当今临床的应用范围较广 ,笔者试从理论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1 药物解析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熬 ) ,甘草二两 (炙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初服微烦 ,复服 ,汗出便愈”。方解 :柴胡配黄芩 ,取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柴胡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0.9~11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柴胡最佳剂量,如柴胡发挥和解少阳功效时,常治疗感冒、疟疾、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用量为0.9~110 g;疏肝解郁,治疗情志病、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胆石症、肝硬化等,用量为9~12 g;升举阳气,治疗脏器下垂、口腔溃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量为6~9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和解少阳常配伍黄芩、大黄、半夏;疏肝解郁常配伍白芍、香附、川芎;升举阳气常配伍升麻、黄芪等。  相似文献   

14.
浅析小柴胡汤柴胡用量及其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申 《陕西中医》2005,26(3):266-267
小柴胡汤的广泛应用考《伤寒论》应用小柴胡汤及其变方的条文计有25条,加上《金匮要略》5条共30条。基本上反映了仲景应用小柴胡汤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135页炙甘草汤方如下:“甘草四两,炙(12g)生姜三两,切(9g)桂枝三两,去皮(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去心(10g)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擘(10枚)“。此处为何将原方大枣用量30枚,而改为10枚?  相似文献   

16.
<正> 生石膏是一种矿物药,传统煎法是先煎,一般都喜欢用大量,有的动辄即用60~120克,甚至有用更多的。究竟生石膏要不要先煎,用量要不要这么大?下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般的溶质都是随着溶剂的温度增高而溶解度增大,生石膏则例外。有的实验证明,在100克水中,当温度为0℃时,生石膏溶解量是0.176克;温度为40℃时,其溶解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小议乌梅的炮制与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议乌梅的炮制与用量胡彩霞江秋世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266200乌梅性味酸、涩、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是常用的收敛药物,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消渴、蛔厥呕吐、腹痛、便血、崩漏等病。其炮制处方用名有净乌梅、乌...  相似文献   

18.
从气化角度就《伤寒论》第251条中所提出的太阳柴胡证作相关阐释,认为太阳病中是可有柴胡证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水蛭,古今本草专著多谓其性峻猛,且“有大毒”,嘱其慎用。故世人多畏之而不用,即或用之,用量十分轻微,入煎剂3~5g,且经焙炙后方敢使用,意在去其毒性和减其峻猛之性。殊不知,水蛭经焙炙后功效大减,加之用量轻微,实难以发挥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正> 自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柴胡劫肝阴”之语后,即有许多附庸者,铺张其说,视柴胡为药队中之坏品,害人伤命,于是柴胡一药便被冷落,即使有用者,亦微其量,发挥不出应有之功,甚是可惜。究天士原意,实际是针对当时的“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属”作为治疟常规法而告戒之,并补充了桂枝白虎汤、正气散、四兽饮等方剂,教人治疟审证选用,不当概以柴胡剂治之。笔者近年来用柴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