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夹层(CAD)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DSA证实的35例CAD患者的临床及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共累及38支血管,3例患者病变累及2支血管段。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夹层22支(57.9%),椎基底动脉系统16支(42.1%)。双腔征(27支)、珠线征(11支)、锥状闭塞(8支)、瘤样扩张(13支)、内膜瓣(2支)是CAD特征性MSCTA表现。以DSA结果为标准,MSCTA诊断头颈部动脉夹层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99.1%,阳性预测值为92.5%,阴性预测值为99.7%,符合率为99.0%。结论:MSC—TA对头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评价头颈部动脉夹层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的CT影像特征,希望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29例CAD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结合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颈内动脉夹层26例,椎动脉夹层3例,有2例同时累及两支血管或同一血管不同节段。内膜瓣及"双腔征"、"火焰征"、"鼠尾征"、"珠线征"、动脉瘤样扩张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CTA是诊断CAD的重要手段,且诊断准确率高,能弥补DSA的诊断缺陷,完全能成为CAD患者首选的影像学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小动脉夹层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腹部小动脉夹层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主要应用容积显示(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图像重建观察夹层情况。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腹部小动脉夹层,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夹层4例,肾动脉夹层2例。结论64层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腹部小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基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探讨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2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和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对各项特征/指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两组之间有高血压者的比例(χ2=11.168,P=0.001)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Z=-5.419,P<0.001)和同型半胱氨酸(Z=-4.498,P<0.001)血浆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其它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负相关(r=-0.514,P<0.001),同型半胱氨酸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正相关(r=0.427,P<0.001)。两组之间血管形态学特征比较,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及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90°者的组内占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9,P<0.001)。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和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与椎动脉夹层的是否发生均呈负相关(r=-0.342、-0.564和-0.593,P值均<0.001)。结论:高血压、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水平是椎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因素,椎基底动脉过度弯曲在椎动脉夹层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礼同  李澄  罗志刚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7):765-76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次(8例)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观察夹层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累及长度、假腔内血栓、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狭窄、内脏有无缺血及梗死。结果:MSCTA图像清晰,均清楚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腹腔干夹层累及脾动脉2例,右肾动脉夹层、左肾动脉夹层、脾动脉夹层及腹腔干夹层各1例。横轴面CT、MPR及CPR图像均可显示夹层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显示内膜破裂口4例、假腔内血栓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7例;MIP、VR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剥离内膜片4例,内膜破裂口3例;SSD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可作为诊断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孙林泉,松本清,岩田隆信,黄强,杜子威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aneurysm)曾破认为是罕见的血管病变,1969年Campiche等旨次报道了经血管造影证实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而在这以前只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血管壁成像在脑动脉夹层分离(CAD)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经我院影像科确诊为CAD且采用HR-MRI、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6例患者,对比分析上述4种影像技术诊断CAD的诊断价值和检出率。结果 16例患者中检出大脑中动脉夹层分离3例、椎动脉夹层分离6例、颈内动脉夹层分离6例、基底动脉夹层分离1例。经HR-MRI检测显示:双腔征4例、内膜瓣8例、壁内血肿11例、假性动脉瘤2例。16例患者检出CAD共计18处,DSA14处(77. 77%)、CTA6处(33. 33%)、HR-MRI17处(94. 44%) MRA6处(33. 33%),差异显著(X~2=24. 940,P 0. 001),HR-MRI和DSA检出率显著优于MRA和CTA,但DSA与HR-MRI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临床CAD诊断应用HR-MRI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在诊断中HR-MRI属于高敏感性检查方法,此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超声评价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对冠心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连续冠脉造影(CAG)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肱动脉EDD检查,并与CAG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CAD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肱动脉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EDD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P〈0.01)。结论:CAD患者及具有其危险因素人群中,进行EDD检查,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情况,不仅为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CAD患者提供依据,还可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俐 《西南军医》2008,10(3):106-107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管壁遭到破坏或结构异常而形成的一种梭状、囊状或多发性扩张性病变。可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但以腹主动脉最多见,周围动脉则以股动脉瘤居多。依据病变类型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及蔓状动脉瘤。动脉夹层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超声心动图(UCG)、CT、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的广泛使用,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又称壁间动脉瘤,大多发生于主动脉,卒中患者中仅2%发生于颅内及颈段,而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者更属罕见,现报道1例经MRA及DSA证实的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外段脑动脉夹层(CAD)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颅外段C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由夹层发生位置及受累血管所决定,根据患者不同病因、不同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法分别归入抗凝组(n=13)和双抗血小板集聚组(n=4).治疗6个月后随访复查DSA.结果 治疗6个月后DSA显示抗凝组8例患者夹层好转或再通,5例患者夹层无好转或闭塞,但均无症状加重;双抗血小板集聚组4例患者均有再通,其中2例治疗3~6周后接受自膨式支架联合球扩式支架植入术修复血管,术后继续双抗血小板集聚治疗,6个月后复查DSA支架通畅,无动脉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临床症状决定了CAD发现概率,也可提示部分CAD病因.本组患者椎动脉夹层发病率并不低于颈内动脉夹层.颅外段CAD治疗应以内科一线治疗为基础,抗凝与抗血小板集聚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2例抗血小板集聚治疗患者经支架植入后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总结自发性腹腔干夹层的MSCT血管成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自发性腹腔干夹层患者的临床及MSCT血管成像表现。结果:14例患者中自发性腹腔干夹层10例(71.4%,10/14),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28.6%,4/14)。14条腹腔干血管和4条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均显示了内膜片、破口及真假腔,3条血管夹层合并血栓,2条夹层血管合并钙化,2例患者合并周围血肿,1例合并脾梗死。14条腹腔干夹层中6条血管夹层伴有动脉瘤样突起,4条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均伴有动脉瘤样突起。2例患者行DSA检查,DSA表现与MSCT血管成像表现一致,1例行支架植入术后复查见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MSCT血管成像能敏感地显示腹腔干夹层的病理改变,可作为其诊断和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行3D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镜(VE)。其中,21例行手术治疗,32例因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结果 (1)136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夹层27例,Ⅱ型2例,Ⅲ型107例。(2)105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与DSA比较,3DCE—MRA对初始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0%,对总体破裂口的显示率为91.4%。初始破裂口以在VR及MPR像上显示为佳,尤其是VR像,可立体显示破裂口形态、大小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对手术或血管腔内隔绝术帮助较大。(3)Ⅰ型夹层中,10例(10/27)右无名动脉受累;Ⅲ型夹层中,10.3%(11/107)的左锁骨下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中,32.1%(43/134)的。肾动脉受累,14.9%(20/134)的腹腔动脉干受累;40.3%(54/134)仅累及1支,12.7%(17/134)累及2支或3支。(4)22.8%(31/136)的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论 3DCE-MRA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手术及腔内隔绝术具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经皮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经皮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内脏及下肢缺血。方法 6例主动夹层并发内脏及下肢缺血患者行经皮开窗术,所有患者皆是Stanford B型夹层,累及的血管有肾动脉(3条)、肠系膜动脉(1条)和下肢动脉(6条)。4例行单纯经皮开窗术,1例行开窗及左肾动脉支架置入治疗,1例行开窗及腹主动脉和双侧髂总动脉支架置入治疗。1例患者于开窗后1个月行支架移植物复合体(stent—graft)腔内隔绝术。结果 所有6例患者血管重建均成功,其中4例缺血症状消失,2例明显减轻。随访4~12个月,平均7.6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主动脉破裂出血,余5例仍存活。无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经皮开窗术或经皮开窗结合支架置入是1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内脏及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颈动脉球部内膜厚度为对照,评估右锁骨下动脉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确诊为CAD患者的冠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图像资料。CCTA病变程度使用Gensini积分法评估,颈部血管病变使用超声下血管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评估(测量点为双侧颈动脉球部和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分析CAD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并以颈动脉球部IMT值(取双侧平均值)为对照,评估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值与冠状动脉Geni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球部IMT增厚,其中发生在右侧颈动脉球部43例,左侧40例,双侧40例。37例患者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端IMT增厚,IMT增厚的发生率颈动脉球部右锁骨下动脉起端(分别为100%和90.70%),但IMT值与冠脉Gensini积分右锁骨下动脉双侧颈动脉球部(r分别为0.83和0.67)。结论CAD患者的右锁骨下动脉IMT增厚发生率低于颈动脉球部,但其与冠脉Genisini积分有较高的相关性,高于颈动脉球部,右锁骨下动脉IMT是CAD较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陈海东  毛俊  彭秀斌  杜中立  孙放  何虹   《放射学实践》2009,24(7):792-794
目的:探讨编辑减影技术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行低剂量CT平扫和颈动脉CTA扫描,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技术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利用object editor后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颈动脉血管的去骨成像。结果:本组30例颈部动脉CTA共发现梭形动脉瘤4例,动脉局限性狭窄12例,钙化斑块共计71处。按骨骼完全去除、少许残留和残留明显等不同程度对图像进行评分(1~3),其中3分10例(33%),2分15例(50%),1分5例(17%)。结论:16层螺旋CT常规软件objecteditor能够快速、自动的去除颈部动脉CTA中的骨结构,直观、全面显示颈部血管,同时能快速去除充盈致密对比剂的头臂和上腔静脉影的干扰,并可选择性保留或除去血管壁钙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颈部副神经节瘤的DSA诊断研究(附17例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颈部副神经节瘤的DSA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经病理证实的动脉体瘤(CBT)12例、颈静脉瘤(CJT)5例,研究DSA表现,并与其他颈部肿块性病变进行对照。结果 副神经节瘤主富血供型(CBT11例,GJT3例),DSA能清楚显示肿瘤血管细节及肿瘤与相邻血管的整体关系。CBT颈总动脉分驻开大呈握球状(12例)、枕动脉近段向前上推移(12例)、咽升动脉肿瘤中心供血(10例)具有特征性,3例恶变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冠心病(CAD)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改善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CAG)确诊为CAD患者59例,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CAD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EDD的疗效。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2年后,EDD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2年后,EDD无明显改善(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ED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分析3.0T应用SENSE技术的高分辨率对比增强容积扫描MRA(CEMRA)和3DTOFMRA在临床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临床怀疑颅、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头颅MRI平扫、头颅3DTOFMRA和颈部CEMRA检查。动脉狭窄的程度与DSA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MRA显示各段颅、颈部动脉狭窄的不同程度和DSA检查显著相关(Rs=0.97,P〈0.01)。以DSA结果为金标准,狭窄程度超过50%者MRA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99.4%。结论3.0T的3DTOFMRA和高分辨率CEMRA检查能可靠和有效地评价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可作为DSA术前必要的检查技术,或可替代传统DSA诊断性检查。  相似文献   

20.
颈部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发病率非常低,但可能导致无法控制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1]。传统外科手术对于PSA动脉破裂口的直接修复和血管塑形难度很高,往往需要牺牲载瘤动脉或进行血管架桥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2]。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凝血酶注射术因其简单、经济、便捷、有效、安全已成为外周动脉PSA 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报道较多[3]。而关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 ultrasonography,CDUS)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颈部PSA 的病例还未见报道。笔者回顾分析了两例在本院诊治的颈部 PSA 患者的相关影像学资料和诊疗经过,旨在探讨 CEUS 及 CDUS 在凝血酶注射治疗颈部 PSA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