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史料记载 ,安陆市 193 6年、193 7年共报告可疑黑热病患者 15例 (其中有 7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认 ;195 3年又发现 6例。其后 40多年来 ,未发现黑热病新的病例 ,为了解黑热病在安陆市的现状 ,于 1998年按“湖北省医学科学院黑热病流行病学监测方案”进行了监测 ,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选点 根据以往患者居住地离城最近的 1.5 km ,最远的 3 5 km为线索选定在棠棣镇、太白公园和白兆山林场 3个监测点。1.2 方法  1媒介白蛉的调查 :于 6、7、8、9月用捕蚊管和将 8开白纸双面涂蓖麻油 ,于傍晚 8点钟悬挂在室内或野外诱粘白蛉 ,…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黑水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2~2003年随访已有黑热病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对4个乡的疫点村寨开展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调查白蛉的分布、种类和密度。结果 随访黑热病病例42例,病例分布在6乡1镇,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1.90%。普查村民1865人,查出现症病人2例;rk39试纸条检测家犬47只,7只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4.89%。白蛉调查仅发现中华白蛉,在当地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73只/人工小时。结论 黑热病疫区目前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中、下游地区,流行在当地未能得到遏止。中华白蛉是是当地黑热病的唯一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3.
2007年2月14日,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赵湾乡某村从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输入黑热病1例,4月13日患者治愈出院。现将病例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区之一,1958年已基本消灭本病。1973~82年对本病的流行进行了监察,结果表明:广大平原地区已查不到白蛉,山丘地区人房内亦未发现白蛉;病犬不复存在;青少年中未出现新感染;共发现5例病人,其中1例为外地输入病例,4例为本省旧有病例(包括2例皮肤黑热病),未见新发病例。由此认为,本省黑热病的流行已趋终止,但由于少数山丘地区黑热病再感染的可能性仍存在,故今后仍应做好本病的监察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一种原虫性疾病,目前它在亚洲、非洲、美洲、南欧的88个国家流行。黑热病在地理学上的分布很广,且在原来未报告有该病流行的地区也发现此病。除去皮肤型、皮肤和粘膜型及内脏型黑热病,HIV-1相关型黑热病在南欧和世界其他地区被发现并呈逐渐增加之势。黑热病在德国不用上报卫生部门,所以直到2000年系  相似文献   

7.
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李某某于2003年至2008年白蛉密度高峰季节的4—6月曾外出陕西省、四川省等地黑热病流行区从事打隧道野外作业,在此期间感染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体重下降、脾肿大,该病例先后在四川和云南的省级和县级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误诊和漏诊,最后就诊于大理州人民医院,并在大理州人民医院从骨髓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白/球蛋白倒置,黑热病rk39免疫诊断试纸条血清学试验阳性,病原体先后经省、国家专业机构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经其它治疗无效,而抗黑热病治疗有特效。近年来全国人口流动频繁,黑热病有向非流行区扩散的趋势,在非流行区易发生误诊、漏诊,应加强黑热病防治人员培训和开展监测,避免在非流行区发生二代病例;在流行区野外作业的大型工地,对施工人员这一感染黑热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黑热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药物喷洒灭白蛉,强调使用细孔纱门纱窗和细孔蚊帐,并督促施工单位开展落实这些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 ,成都市武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辖区省级医疗单位疫情报告 :“收治了多例黑热病患者”。经复习病历并与主治医师交谈得知其中 3例患者属典型黑热病误诊 ,报告如下。病例 1:患者 ,男 ,35岁 ,汉族 ,养蜂员 ,泸县牛滩镇心窝村人。 2 月前患者在甘肃文县、九寨沟县放蜂时 ,出现发热 (37 5~ 4 0℃ )、畏寒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感冒”经治疗无效 ,曾出现休克。2 0 0 3年 9月 19日 ,至泸州某医院就医 ,诊断 :感染中毒性休克。以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 2 0 d ,出院。10月 30日 ,泸县某院诊断 :胃壁增厚 ,结肠炎 ,脾大。 11月 4日 ,再次发…  相似文献   

9.
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此病多见于儿童。南通地区是脊灰流行区 ,195 5年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脊灰大流行 [1 ] ,共报告麻痹型脊灰病例 1680例 ,发病率高达 3 0 .13 /10万 ,死亡 4 4 6例 ,病死率 2 7.74 % ,后由血清流行病学证实系 I型脊灰暴发流行 [2 ]。195 9年~ 1989年全市共报告病例 4 70 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2 3 /10万 ,其中最高是1964年 ,发病 662例 ,发病率为 11.2 5 /10万。自 1990年开始 ,我市全面开展消灭脊灰工作 ,并根据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策略 ,使消灭脊灰取得显著成效。自 1989年 5月 2…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急性白血病的误诊,争取对每个病例都能作到早期确诊,及时治疗,今将我院于1974~1978年迂到的误诊病例教训,作一介绍。误诊病例资料及分析例1: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述在三亚新冠肺炎“0801”疫情流行期间,定点医院对儿童新冠肺炎病例在“混搭”式下的综合管理经验。方法 在定点医院专门开辟了儿童与家长“混搭”式的儿科综合病区,对儿科患儿进行全面收治管理。结果 自2022年8月1日-10月1日,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本轮新冠肺炎病例琼南地区的定点收治医院,儿科综合病区共收治了0~14岁儿童新冠肺炎病例251例、14岁以上195例。14岁以下患儿中,0~28天新生儿10例(4.0%),29天~1岁32例(12.7%),1~3岁87例(34.7%),3~14岁122例(48.6%);普通型16例(6.4%),轻型223例(88.8%),无症状12例(4.8%),复阳7例(2.8%);有陪护儿童病例246例(98.0%),无陪护病例5例(2.0%),合并基础疾病的病例23例(9.2%)。最小年龄11天,最大年龄77岁,年龄跨度大,治疗依从性差,给定点医院儿童患者的诊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混搭”式综合管理及多学科的诊治,达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终极目标。结论 通过优化流程、强调院感防控、多学科合作、信息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1例黑热病病例调查分析,旨在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血常规、生化、骨髓穿刺、PET-CT等检查,依据《黑热病诊断标准》(WS 258—2006)进行诊断;对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病例曾2次以不明原因发热入院治疗;后转至无锡市新瑞医院经PET-CT检查发现脾脏肿大伴氟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弥漫性增高,骨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和红巨二系均增生低下,骨髓穿刺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利什曼原虫序列数174 029。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患者曾在黑热病疫源地打工;诊断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黑热病在我国仍有散发,因人口流动性增强,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的黑热病流行和诊断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3.
卫生部证实,截至10月9日12时,湖北确诊3例霍乱患者、1例带菌者,对所有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都已采取相应措施,病人病情比较稳定。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0日在发布会上说,湖北省黄石市霍乱疫情处置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境外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球无新增感染病例。邓海华说,截至9日12时,湖北确诊3例霍乱患者、1例带菌者,对所有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都已采取相应措施,病人病情比较稳定。邓海华介绍,接到疫情报告以后,湖北省卫生厅、湖  相似文献   

14.
1987年~1990年我院共收治山丘型黑热病150例其中误诊53例,误诊率为35.3%。误诊时间最长为1.5年,最短7天,平均2个月。误诊的53例中,45例经骨髓涂片查到典型利杜体确诊;4例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Fast—ELISA(黑热病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20年1月23日—3月31日绍兴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流行特征,为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月23日—3月31日绍兴市报告的COVID-19病例资料,同时收集绍兴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绍兴市COVID-19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临床特征和感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3月31日,绍兴市共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42例,无死亡病例。首例报告病例于1月23日确诊,末例病例于2月13日确诊,发病高峰在1月中下旬。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以越城区报告病例最多,为14例。病例年龄≥45岁25例,占59.52%;职业以商业服务和家务待业为主,分别为13例和8例,占30.95%和19.05%;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乏力和肺炎影像学特征;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分别为9例和3例,占21.43%和7.14%。输入病例34例,占80.95%,主要由湖北省输入。排查密切接触者1 955人,确诊4例,感染率为0.20%。结论绍兴市COVID-19病例中≥45岁和重症患者比例较高,以湖北省输入病例为主。未发生社区水平的持续传播,未发生医护人员感染,无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湖北省汉族人白细胞抗原(HLA)-DRB基因多态性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SSP方法对湖北省汉族病例组114例、对照组213例进行HLA-DRB基因多态性分析,同时采用RT-heminested PCR方法对汉坦病毒(HV)进行病毒分型.结果 HLA- DRB1*0401-0411、*1101-1105基因频率在HFRS患者组明显升高,分别为3.1%、2.2%、15.7%,与对照组比较,RR=13.87、9.72、2.00,χ2=10.006、6.324、6.472,P<0.05;DRB1*1501-1502、DRB4、DRB5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11.0%、19.0%、16.9%,与HFRS患者组比较,RR=0.45、0.58、0.23,χ2=6.138、4.583、21.076,P<0.05,而其他HLA-DRB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湖北地区为HV混合感染疫区且两型病毒多集中于江汉平原地区,汉滩型(THNV)略多于汉城型(SEOV),湖北地区HFRS患者中具有HLA-DRB1*1101-1105等位基因的有81.8%(27/33)为THNV感染,而SEOV感染只有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湖北省汉族人中,HFRS与DRB1*0401-0411、*1001、*1101-1105呈正相关;HFRS与DRB1*1501-1502、DRB4、DRB5呈负相关.THNv的HV变异株在湖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地理聚簇性.  相似文献   

17.
肺炎球菌仍是儿童细菌性感染的一种主要病原体。作者于1979年1月~1984年12月在美国亚拉巴马儿童医院对肺炎球菌感染患儿进行了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5年内共分离到肺炎球菌1,310株,其中44份为脑膜炎患儿,172例为菌血症,787例为中耳炎,307例为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感染患者。调查结果表明,在脑膜炎病例中,肺炎球菌6型最为常见,约占病例的1/3;其次为14、18、3、19和23型;菌血症中,最常见的五型为6、14、18、19和23型,共占病例总数的74%,其中14型最多见,占30%,而3型只占1.7%;19型是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型,约占病例的28%,其次是6型,占14.8%,14型占14.0%,23型占11.2%,3型占8.3%;  相似文献   

18.
婴儿脑型脚气病临床表现复杂,往往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常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等,而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致不应有的死亡。为了从中吸取教训,现将2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误诊病例介绍:例1:男婴,9个月。因抽搐2次,昏迷3小时于1978年5月14日入院。2日前发热、轻咳,入院日呕吐、腹泻2~3次,下午神萎,哭声低哑,吸乳无力,经医生诊治,按“上感”  相似文献   

19.
王瑛 《疾病控制杂志》2010,14(8):821-822
黑热病(Kala-azar)主要流行于亚、非和拉丁美洲,特别是中南亚次大陆、中近东、巴尔干地区、北非与西非以及中南美各国。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近年来对外劳务输出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现将一例输入性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与临床减少病例误诊和复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1985-2009年黑热病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诊治病例的病历记录资料;对就诊病例采用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阳性者给予锑剂治疗和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1985-2009年四川省共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293例,检出的病例均有流行季节黑热病疫区居留史,居留时间3 d~10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到九寨沟、汶川、黑水县和甘肃、新疆疫区后获得感染的居多,分别占31.06%、17.75%、7.51%、19.80%和15.36%。发病以男性居多,年龄以20~50岁中青年为主,占77.82%。发病到确诊时间为7 d~2年。改传统锑剂剂量为按公斤体重增大锑剂用量,复发率由17.05%降为6.83%。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发病呈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群黑热病发病人数近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