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鼠疫动物病静息期保存形式的探讨孙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卫生防疫站)根据狼山北部鼠疫动物病水平分布和频发生境流行特点,作者认为本疫源地在鼠疫动物病的静息期至少存在着下列保存形式。(1)鼠→蚤→鼠的流行保存形式:当宿主动物或媒介蚤类的数量猛增的条件下,鼠疫... 相似文献
2.
3.
鼠疫监测是鼠疫防治工作的基础与哨兵,动物鼠疫监测又在鼠疫监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可为疫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对策及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就动物鼠疫监测中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鼠疫菌的致病力及在自然界的保存机制、动物鼠疫的预测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讨论动物鼠疫监测与控制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河北动物鼠疫流行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桂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6):472-472
河北鼠疫自然疫源地于 1972和 1994年有两次动物鼠疫流行 ,其流行强度大、范围广 ,由原来的 490km2 扩大到现在的10 0 0km2 。河北动物鼠疫的流行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多年来对该疫源地的调查 ,对影响鼠疫流行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 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内在因素 河北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河北最北部 ,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白旗、化德、太旗等半农牧区连接 ,属于阴山山脉系 ,平均海拔 15 0 0m ,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疫源地发现于 1972年 ,首次分离出鼠疫菌 ,证实了河北康保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984年发现了血清阳性 ;1994…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冻干保存的鼠疫菌菌落和菌体形态、噬茵特性、生化特性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冻干能长期而稳定地保持鼠疫菌的自然性状,且生化特性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受影响;对菌体和菌落形态、噬菌体裂解能力绝大多数与冻干前基本一致,仅个别菌株稍有差别。该法仍是目前保存鼠疫菌株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30年动物鼠疫监测结果,为控制人、鼠间鼠疫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PSS软件、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指标与鼠间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1983-2012年共发生3起鼠间鼠疫流行,发生年分别为1987-1988、2000-2001及2006年,流行年份前几年鼠密度、鼠体染蚤率、蚤指数呈不同程度增高趋势,鼠密度在1986、2000、2003三个年份出现小高峰,分别为39.63、16.28和21.01只/hm2;染蚤率与蚤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在1987、2000、2006三个疫情年份均出现高峰,染蚤率分别为45.10%、41.69%和43.06%,蚤指数分别为0.71、0.72和1.20。染蚤率与蚤指数、鼠密度与巢蚤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鼠密度、蚤指数、染蚤率是监测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指标,鼠密度>16只/hm2,鼠体蚤指数>0.70,鼠体染蚤率>40%,提示可能会有鼠疫流行;陕西省鼠疫动物病流行呈现不规则周期性,间隔5~10年可能出现大的动物病流行;2012年监测表明疫情处于静息期,但距上次疫情发生已有6年,结合临近省(自治区)疫情动态,应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加强突发疫情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7.
二连浩特地区是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该型疫源地的东端,由于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上的差异,所以动物鼠疫的流行既表现出整块疫源地的共同特征,又自身的某些特点。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人间鼠疫, 相似文献
8.
9.
为进一步掌握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组成、变动及其染带关系,东阳市卫生防疫站于1998年11月5日对鼠类及媒介蚤类进行了检测.用笼日法捕捉活鼠,梳检鼠体蚤,计算染蚤率和蚤指数,采集鼠血及肝、脾各一小块,用IHA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及病原学培养.检测结果,捕活鼠2110只,经鉴定为2目4科8属13种,褐家鼠为室内优势种(68.44%),黑腹绒鼠和黑线姬鼠为野外优势种(80.89%),雌雄性别比为1:1.01,染蚤率4.88%,总蚤指数0.075,不等单蚤和缓慢细蚤为优势种(83.33%),白腹巨鼠带蚤率最高(25%),其次为罗赛鼠(l.38%)、黄胸鼠(11.63%),未发现鼠疫主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疫菌培养及鼠血清IHA法检测均呈阴性.说明我市鼠疫疫源地仍处于静息期,但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要加强常年监测,大力开展宣传教育,采取灭鼠、灭蚤等综合性防制措施,严防鼠疫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宿主动物种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为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整理1990-2013年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调查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主要宿主动物调查共捕获鼠类10 241只,长爪沙鼠处于优势地位占65.3%,达乌尔黄鼠占25.5%。夜行鼠调查共捕鼠1 392只,其中黑线毛足鼠和黑线仓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8.74%和50.43%。结论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种群在年际间存在演替,夜行鼠优势种群以黑线仓鼠和黑线毛足鼠为主,转化为黑线仓鼠、黑线毛足鼠和小毛足鼠,鼠疫宿主动物种群结构及密度与动物间疫情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郭荣 戴翔 曹汉礼 夏连续 李冰 张晓兵 雷刚 王启果 阿不力米提 阿布力克木 王信惠 阿扎提 蒋卫 雒涛 孟卫卫 布仁明德 热娜 陈艳 张渝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2):109-113
目的 了解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方法 对2005--2012年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大沙鼠血清鼠疫抗体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地理地貌特征,分析鼠疫抗体阳性率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结果 共获得准噶尔盆地13个行政区域大沙鼠血清鼠疫抗体检测数据4 825份。大沙鼠动物鼠疫主要流行于准噶尔盆地中东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阳性率为8.39%)和准噶尔盆地西部低山平原粘土荒漠(阳性率为1.56%)2个地区。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鼠疫抗体阳性率由2005年的7.59%下降至2008年的0.61%,其后一直处于静息状态。东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地区的东、中、西3个区段鼠疫抗体阳性率变化有所不同,西段于2006年和2010年间出现2次流行高峰,其间隔期为4年,2010年高峰期鼠疫抗体阳性率则达到45.65%,为3个地理区段最高值;中段于2006、2009和2011年出现3次高峰,间隔期为2.5年,鼠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92%,流行强度低于东、西段;东段是大沙鼠鼠疫最活跃的地区,各年度均可检出鼠疫抗体阳性血清,其变化呈现2006、2009和2012年3个高峰期,间隔期为3年。大沙鼠鼠疫抗体检测阳性率秋季高于春季,说明大沙鼠鼠疫流行为春季至秋季的持续流行。结论 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流行存在地理区域和时间上的双重波动,以及地理区域上的异质性,并可分为准噶尔盆地西部低山平原粘土荒漠和中东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2个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的静息期,为河北省鼠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981-2013年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采用夹日法捕获长爪沙鼠,采用一日弓形夹法捕获达乌尔黄鼠进行调查,计算宿主动物密度;查阅鼠疫历史资料,确定流行年份。结果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以2002年宿主动物密度最高,为4.75只/hm~2。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在1971-2015年间共发生4次动物鼠疫流行,涉及8个流行年份,即1971、1972、1984、1994、1995、2002、2003和2005年,平均约10年流行一次。结论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静息期客观存在,约10年。 相似文献
15.
单细胞(红、白细胞、骨髓、精子)的冷冻保存方法.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并为治疗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整个器官的长期保存至今仍未成功.其原因是:(Ⅱ)离体器官需要完整的循环系统来维持生命.但临床只能作单次灌流;(2)器官体积大.结构复杂.各种器官需要不同的冰冻和融化速度及低温保护剂:(3)各种器官的热力学性质不同,难以做到器官中央和周围均匀一致的冷却和复苏(即冰冻和融化).从而致使细胞和组织器官受损。基于上述情况.亟待寻找简便快速易行的冷冻保存技术.以适应各种器官.组织.细胞的保存和移檀。为达到保存人及动物的整体各部分都有用处.我们于1986年12月至1988年2月开展了超低温动物整体保存的实验研究,已获成功.开创了超低温保存整体人或动物的先进事例、为尸体保存应用及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开辟了广阔的途径。现将结果报告下,以供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白雪帆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5,(3)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近年有关汉坦病毒的定位及相应的病理变化、感染后免疫应答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理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雪帆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5,22(3):97-10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近年有关汉坦病毒的定位及相应的病理变化,感染后免疫应签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低温保存疟原虫早有报告,但超低温保存整体疟原虫动物的方法,国内外尚无报导,为此。作者1980年12月至1988年2月创立了这种方法。实验证实,其方法简便易行,保虫量大而成功率高.成为一种疟原虫库。打破了前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通过超低温(—196℃)肿瘤动物保存的方法,详细观察了六种动物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其结果是:冷冻保存瘤鼠31只,时间4—310d,经复温后共移植于健康 NIH 小鼠183只,移植后于6—8d 发病172只,移植成功率93.98%。其中:EAC 瘤株冷冻保存5只,复温后移植于健康 NIH 鼠29只,于6—8d 均发病;S180瘤株,冷冻保存12只,复温后移植于健康 NIH鼠72只,于7—9d 发病;HAC 瘤株冷冻保存7只,复苏后移植于健康 NIH 鼠32只,于7—9d 均发病;ARS 瘤株冷冻保存3只,复苏后移植于健康 NIH 鼠20只,于7—9d 均发病;L615瘤株,冷冻保存2只,复苏后移植于健康 NIH 鼠15只,于8d 均发病;S37瘤株冷冻保存2只,复苏后移植于健康 NIH 鼠15只,于8d 后发病4只。除此株制取瘤细胞悬液不当造成移植成功率低外,其他5种瘤株均获100%移植成功。此法的优点是:超低温保存瘤鼠即是一个“瘤细胞库”,可以反复冷冻复温存取转种,并获100%成功,打破了前人“瘤细胞液氮内一次存取论”。保存瘤细胞量大,作为一个瘤细胞库,方法简便,节约时间,冷冻全过程不超过20min,比单细胞冷冻保存节约时间2—5倍,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