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气厥论>论述了脏腑间的寒热相移问题,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相似文献   

2.
<正> 虑通伏(fǔ).隐伏.《说文解字》:“虑,虎貌.”段玉裁引《颜氏家训》语注曰:”是虑与伏古来通.”〔例〕《素问·气厥论篇》:“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张介宾:“虑瘕者,谓其隐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亦通易(yì).食易,病名.《说文解字注》:“(亦)或假为易.”《列子·黄帝》:“二者亦知”句,张湛注曰:“亦当作易.”《释文》:“亦本作易.”〔例〕《素问·气厥论篇》:“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丹波元简注:“亦,易也.即跛易、痿易、狂易之易.”沈通沉(chén).与浮相对,沉没.《诗·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沈载浮.”《史记·游侠列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例〕《黄帝内经太素·顺养》:“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  相似文献   

3.
梦饮食是指睡梦中饮食而言.梦乃心神之反应,然而梦中饮食却与受纳水谷之腑胃有着密切联系.<内经>云:"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千金要方>亦有"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的论述.笔者在临床上曾遇到1例梦饮食患者,经用调理脾胃的方法而获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入手,对<生气通天论>"寒薄为(查皮)"王冰注语"瘦于玄府中"之"瘦"字进行了考证,指出"瘦"字当是"廋"之误.别本或作"瘈于玄府中",或作"瘛于玄府中",并是"廋于玄府中"之误;以理度之,当先有误作"瘈"者,而"瘛"字则是在"瘈"之基础上的进一步讹变.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黄帝内经·素问>的整理者疑"廋"字为"瘗"之讹字,亦不可从.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汤为经方,<伤寒论>中其三见:一为阳明篇中"食谷欲呕"的肝寒犯胃证;二为"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的少阴证;三为"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厥阴证.<金匮要略>有"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条文,亦是浊阴上冲,胸阳不宣所致.笔者临床应用本方多年,偶有心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一、消谷善饥当分寒热虚实消谷善饥证,系指食欲亢进,食下不久,即感饥饿,甚至食难知饱而言。先贤多据《内经》立论。如《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素问·气厥》所述,“食协”乃为“大肠移热于胃”,或“胃移热于胆’所致。因胃主腐熟水谷,胃中热,则腐熟作用太过,津液不荣肌肉,故“善食而瘦”。《素问·腹中》谓之消中;《丹溪心法》称中消;《医学纲目》直接说:“中消者,经所谓之消中”;《证治要诀》称消脾;《辨证录》称胃消等。虽名称各异,但云其病机概属脾胃燥热之证,历代医家多宗此说。因消谷善饥与中消证均有食量大增表现,且中消又较多见,故有些人直将中消与消谷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8.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消痞和中汤加减治疗胃痞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痞和中汤乃顾文忠主任医师治疗胃痞的常用方,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丹溪心法>左金丸以及<景岳全书>荔香散加减而成.顾师将胃痞分为"寒痞"、"热痞"及"寒热错杂痞"三型,应用消痞和中汤辨证治疗效果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浅析《伤寒论》太阳病误下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宏 《中医研究》2005,18(10):11-12
下法是指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法源于<内经>,而详于<伤寒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在<伤寒论>中,该法主要适用于阳明病实证,或其他经有里热实证而非下不可者.  相似文献   

11.
祝由疗法与原始思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由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由<素问@移精变气论>所提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灵抠@贼风>亦日:"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从<内经>所论可知,上古时祝由治病是基本的治疗方法,它适应于无邪气深入,而血气内乱的病症,具体实施由巫师操作,实施前必须先懂得疾病发生的原因.但<内经>并未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王冰以"祝说病由"释解祝由,后世医家多从其说.  相似文献   

12.
解酒刍议     
于大猛 《光明中医》2007,22(12):55-56
1 解酒的原则 酒虽出于谷,却与谷之性味迥异.<灵枢>云:"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酒不必经胃腐熟运化,随即游溢于脾,散布于肺,外达于皮毛而为面赤身热,下输膀胱而为溲多而黄.  相似文献   

13.
试论脉"愈虚愈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基本脉象.<难经·九难>有谓:"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其后,诸多医家对数脉的临床主病主要集中于热证,如宋·崔紫虚在<四言举要>中有云"六至为数,数即热证":元·滑寿在<诊家枢要>中谓:"浮数表有热,沉数里有热":明·李时珍亦在<濒湖脉学>中说:"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泻黄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为治疗脾胃积热小儿"脾热弄舌"症而设.笔者以此方为基础,治疗便秘、胃汗、面部痤疮等获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1].又<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相似文献   

17.
消渴论治观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岩 《光明中医》2006,21(2):59-61
消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临床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渐瘦为特征.<中医内科学>的教科书均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涉及肺、胃、肾.但从近些年的临床报道与理论探讨看,对消渴的论治常见别开生而之论、另辟蹊径之法,可谓见仁见智,丰富多彩.笔者根据近十余年的文献,对消渴的论治观点加以整理归纳,并作浅析.  相似文献   

18.
本品始载于<金匾要略>,名为"竹皮", <本草经集注>称之为"青竹茹",历代本草均有记述,<本草纲目>列于<竹>项下,其中记载竹类20多种,称"人多不能尽别"[1].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常用于因热痰引起的痰热咳嗽、胆火挟痰、胃热呕吐等的治疗.竹茹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 <药品化义>曰:" 竹茹轻可去实, 凉能去热, 苦能降下, 专清痰, 为宁神开郁佳品"[2],是临床不可缺少的常用药, 收载于"中国药典"[3] ( 2010 版), 入胃、胆经.  相似文献   

19.
<素问·经脉别论>载有:"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将"肺朝百脉"列为肺脏的重要功能之一.笔者从文理和医理两个方面对"肺朝百脉"加以分析探究,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孙中诚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3,25(3):237-238
2 中医病因病机 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范畴.相似记载始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篇称为"水".指出:"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金匮要略>称"水气".<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曰:"夫水之病,皆生于脏腑.方家所出,立名不同,亦有二十四水,或十八水,或十二水,或五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