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长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7):2274-2275
目的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996年~2004年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13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心电图均有T波异常。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V3~5R波幅度明显增加,呈现V4≥V5>V3的规律,Ⅰ、aVL、V3~5ST段明显压低,相应导联T波深倒置,也呈现V4≥V5>3的规律,且与ST段下降程度呈正相关;4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V3~5R波幅度增加不如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明显,I、aVL、V3~5ST段压低和T波倒置较心肌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轻,无上述规律性;2例室间隔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病人有Ⅰ、aVL、V1~3ST段抬高,T波直立,V3~5R波不增加;1例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表现为Ⅱ、Ⅲ、aVF、V1~4导联呈QS型。结论重视心电图的变化并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ECG)特征。方法分析30例AHCM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ECG资料,比较T波、ST段及R波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均合并ECG异常改变(100%),胸导联V3、V4、V5巨大倒置T波最明显,大多伴有ST段下移和胸导联QRS波群高电压。ST段下移程度与倒置T波深度呈正相关(r=0.40,P<0.05)。结论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合并巨大倒置T波是AHCM的特征性ECG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特点,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组对象,另选确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象,在入院时两组均采取十二导联ECG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均R波异常、ST段降低以及T波倒置等心电图异常变化,两组T波倒置出现率相仿,但是观察组R波异常出现率和ST段下移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ECG能够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提供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4.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现将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遇到的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4~82岁,平均50岁,其中40~60岁5例,病程4个月~4年。3例患者平时无明显症状,心电图异常在单位健康体检时发现;5例患者症状无特异性,有胸闷、胸痛(刺痛或钝痛)、心悸。8例患者中1例患糖尿病,4例临床曾诊断为冠心病。体检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心界不大,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肝功能均正常,胸片未见异常1·2方法:本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均做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与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0例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sT-T改变32例。左心室高电压28例,异常Q波19例,肢导高电压13例,心电轴左偏11例,心律失常9例,房室传导组滞4例,左心室高电压合并sT—T改变20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有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异常Q波,心电轴左偏等特征性改变,从而对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作出清晰和准确的判断,这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方法分析15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有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者15例(100%)。结论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3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超声心动图诊断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1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ST段改变者25例(80.6%),冠状T波改变者19例(61.3%),异常Q波10例(32.3%),室性早搏8例(25.8%),其中晕厥者3例。结论ST段改变、冠状T波、异常Q波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心电图表现,对室性早搏者应重视。  相似文献   

8.
吴云英  张广宏  左春洁 《中国医药》2014,(10):1433-1435
目的 通过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表现,提高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2008-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2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超声心动图心腔内径、前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及观察有无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左室流出道最大血流速度(Vmax)及流速压差(PGmax)等以及对心电图的ST段、T波及QRS波群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电图出现ST-T改变19例,左心室高电压或左心室肥大15例,心律失常4例(其中心房颤动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P波高尖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显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7例(其中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或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加速者4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5例,左有心室壁均肥厚1例.23例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定量测定:主动脉根部内径(32 ±4)mm,左心房内径(41±7)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4 ±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27 ±8)mm,前间隔厚度(20±4)mm,左心室后壁厚度(12±2)mm,左心室射血分数(69±12)%.结论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是目前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最常用且无创性检查方法,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 《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9):23-23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心电图的异同。方法本文选择了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组,年龄32~58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另选32例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年龄36~61岁,男性17例,女性15例。对两组患者做心电图检查,并对比观察两组心电图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及相互差异。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ST段压低、倒置T波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易分辨。两组R波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ST段压低、倒置T波、R波方面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尤其是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除仔细分析心电图结果外,还应结合其病症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辨别患者病情,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表现。方法选取已经确诊的肥厚型心肌患者46例,其中肥厚梗阻型18例,肥厚非梗阻型28例,进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大多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病理性Q波、电轴偏转伴发心律失常及典型超声表现。结论重视超声心动图表现与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表现相结合可以提高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尤其对无症状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同时对临床随访观察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的心电图,并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冠心病患者59例(A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5例(B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胸前十二导联ECG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ECG差异。结果 A组R波(>0.25 mV)为70.91%(39/55),高于A组50.85%(3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T段压低84.75%(50/59),高于B组65.45%(3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波倒置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特别是典型症状易被误诊为冠心病,临床可应用ECG进行检查、分析,并结合临床症状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3.
王俊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49-155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1976年由日本学者首次发现,该病主要以左室乳头肌以下心肌肥厚为特点.此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15~80岁,以30~60岁较多,中国人发生率较高,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5%[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几乎均异常,现将我院1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6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多见,有26例(37.4%)。55例有心电图结果中,53例(97.2%)心电图异常,其中45例(82.6%)ST段压低,31例(57.8%)左胸导联T波倒置,27例(48.6%)左心室肥厚,11例(20.2%)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非对称性54例(78.4%),对称性15例(21.6%),心尖肥厚型5例(6.5%),梗阻型12例(18.0%),非梗阻型57例(82.7%)。结论HCM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合临床表现与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例心悸、胸闷、胸痛的年轻患者 (AHCM组 )进行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 ,多方位测定左室心尖部心室壁厚度 ,并和 10例正常年轻人 (NC组 )对照。结果 :AHCM组各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异常 ,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改变和左室高电压 ;各例超声心动图均有明显心尖部肥厚 ,多方位厚度约为 18mm。结论 :对体表心电图胸导联巨大T波伴ST -T改变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 ,心电图异常对本病有筛选价值 ,而超声心动图对本病则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心悸、胸闷、胸痛的年轻患(AHCM组)进行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多方位测定左室心尖部心室壁厚度,并和10例正常年轻人(NC组)对照。结果:AHCM组各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改变和左室高电压;各例超声心动图均有明显心尖部肥厚,多方位厚度约为18mm。结论:对体表心电图胸导联巨大T波伴ST—T改变的年轻患应高度警惕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异常对本病有筛选价值,而超声心动图对本病则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 ,但经其它辅助检查不支持冠心病的诊断。现报告我院所见 7例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心电图认识。1 临床资料病人 7例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1 9~ 49岁 (平均 38岁 ) ;病程 3个月至 5年。临床均无心绞痛表现 ,其中 6例男性均在健康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而来本院就诊。临床诊断均依据二维超声心动图 ,心尖局限性心肌肥厚约 2 0~3 0cm ,无左室流出道梗阻 ,左室内径正常 ,无瓣膜病变。心电图表现 :RⅤ4 、Ⅴ5电压增高 ,伴巨大倒置T波 ,ST段压低表 1  7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例号性别年龄 (岁…  相似文献   

19.
老年期及老年期肥厚型心肌病:附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兆昶  赵德容 《天津医药》1992,20(1):16-19,F002
  相似文献   

20.
李汉康  耿曙光 《江苏医药》1989,15(3):184-185
本文分析50例肥厚型心肌病12导联心电图,并与100名健康人和25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对比,重点探讨反映室间隔除极异常的Q波和RV_2振幅的改变。结果显示异常Q波分布导联离散,出现窄(≤0.04″、≥1/4R)而无顿挫或深而窄(≤O.04″、<1/4R但 3mm)、呈“柳叶刀”形q波,以及RV_2电压增高(≥10mm)等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