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异常率高达83.6%,急性重型肝炎血清AFP异常率显著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均P〈0.0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高水平组存活率显著高于AFP正常组及AFP低水平组(P〈0.01~0.05);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者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死亡者(P〈0.01)。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患者血清AFP呈高水平,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血清Ⅳ型胶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微  曹立森 《江苏医药》1997,23(6):412-412
本文检测了14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CN)的含量,以探讨血清CIV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一、对象住院病人146例,按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肝硬化(LC)ZI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55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26例,急性黄疽型肝炎(AIH)44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二、方法全部受检者于晨空腹抽血。血清CN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结果一、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CIV含量变化见表1表1各型肝炎M清CIV含量(】土s,ng/ml)二、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Cw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甲胎蛋白异质体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以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细胞癌( HCC),鉴别良恶性肝脏肿瘤。方法检测肝细胞癌( HCC)30例,慢性肝病78例患者血清中AFP-L3和AFP的含量,血清 AFP-L3分离检测采用亲和微量离心纯化柱法,血清中获取的AFP-L3,AFP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计算AFP-L3占AFP的比率即AFP-L3%。结果30例HCC患者AFP的值为8.8~1524.1 ng/ml,其中AFP-L3%的阳性率为80%,而78例慢性肝病患者中AFP的值为3.2~580.1 ng/ml,AFP-L3%的阳性率为14.1%。 HCC组AFP异质体的阳性率与慢性肝病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联合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和甲胎蛋白对HCC,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患者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院1979~1986年共检测甲胎蛋白(AFP)4586例,高水平AFP(>400μg/ml)208例,其中166例确诊为慢性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癌,42例为高水平AFP的各型病毒性肝炎。42例中急性黄疸型肝炎4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1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17例,(CAH合)并肝硬化11例,瘀胆型肝炎2例,急性重症肝炎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5例。42例中AFP最高值>1000μg/ml者17例(40%),801~1000μg/ml者7例(17%);450~800μg/ml者18  相似文献   

5.
陆雁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306-3307
对5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浓度对存活者与死亡者进行AFP变化的对比,分析了AFP在重型肝炎患者升高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过程中,经常遇到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最终转化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仅依靠重型肝炎的主要诊断指标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等来作出病情判断的话,难免会延误治疗时机,并且不利于医患沟通。血清前白蛋白(PA)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较短生物半衰期的血浆蛋白,可比ALB、PT、TBIL更早地提示病情变化,在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我们回顾性总结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HBsAg、HBeAg阳性持续时间〉6个月,HBV—DNA≥105拷贝/ml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60例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血清生化学指标、HBV-DNA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变化、肾功能、生活质量的评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给予一般保肝支持治疗加用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贺维力治疗乙型病毒肝炎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卢朋环  丁修民 《福建医药杂志》2008,30(1):114-114,99
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程中,常伴有血清甲胎蛋白(AFP)一过性升高或持续性升高,但有部分病例AFP呈高水平(≥400ng/ml)变化,极少部分发展为肝硬化,最后演变为肝癌,这在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笔者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5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了血清AFP的变  相似文献   

9.
1982年1月至1984年4月,我们观察了193例住院开病患者甲胎蛋白(AFP)的改变,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93例,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1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活动性肝炎)32例,肝硬化50例。 AFP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检测,每隔10或14日抽血检测一次,同时查肝功能一次。每例连续观察3~5次,少数病例观察7~8次。其正常值30ng/ml。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采用放射免疫自显影法检测,检测时间同AFP。观察结果一.193例肝病患者AFP的分布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与丙氨酸转氨酶比值和相关肝病的关系。方法18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同时进行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检测,对比分析血清AST/ALT比值与肝脏病理诊断。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肝纤维化程度S4期以上的患者血清AST/ALT比值高于S0~S3期的患者,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清AST/ALT比值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断及辅助诊断肝硬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含量与甲胎蛋白( AFP)和a-L-岩藻糖苷酶( AFU)组合检测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选择1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含量( HBV-DNA)、AFU与AFP浓度检测,根据病毒含量分组:HBV-DNA 1×10^3 copies/ml以下为阴性组;HBV-DNA 1×10^4~1×10^5 copies/ml为低病毒量组;HBV-DNA 1×10^6~1×10^8 copies/ml为高病毒量组,对每组组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病毒含量组AFU、AFP浓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 AFU与AFP的阳性比例随病毒复制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定期进行病毒含量检测评估病毒的复制状况的同时,进行AFU和AFP水平组合检测发现肝组织的损害程度及演变过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重型肝炎患者AFP变化。方法 59例重型肝炎病人中,急性重型肝炎(ASH)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12例,慢性重型肝炎(CSH)43例。采用放免法检测AFP,于入院后及每2周检测1次,并每月行肝脏B超或CI检查。结果 ASH、SSH、CSH有67.8%的病人AFP增高。且在排除肝癌的情况下,其AFP值愈高则重型肝炎的好转率愈高,两者基本呈正相关。全部病例中除2例AFP〉400u/L,持续2个月以上后经肝脏CT确诊为肝癌外,其余病人均为一过性AFP增高。所选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4周后好转23例(39%),死亡36例(61%)。AFP〉400ug/L者死亡率最低。结论 重型肝炎病人血清中AFP含量升高,可能是肝细胞再生活跃的结果,是新生肝细胞幼稚化现象。因此,对了解预后有一定帮助,但对AFP值持续增高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原发性肝癌(PLC)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用微量离心柱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70例治疗前PLC患者和13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AFP-L3和AFP。结果PLC组的AFP—L3敏感性和中位水平分别为84.12%和16.85,高于良性肝病组(P〈0.05)。20〈AFP%200ng/ml时AFP—L3的敏感性为74.36%,特异性为74.65%。AFP—L3水平及阳性率随肝癌分期和肿瘤增大升高,I期肝癌和小肝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0.87%和66.67%。结论AFP—L3在PLC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方法 我院2003~2004年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凯西莱注射液0.2溶于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甘利欣注射液30ml溶于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4周。观察主要症状、体征、检测ALT、AST、TBIL、ALB、HBVM。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总有效率87.5%,经统计学处理,其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5.
蔡连锁  刘长江  张岳雯  宁佳 《河北医药》2016,(19):2967-296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亲环素A(CypA)、白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2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42例;同时取无血管病变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血清CypA、IL-6、MMP-9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CypA含量为(8.68±3.29)ng/ml、IL-6为(17.35±3.57)ng/L、MMP-9为(44.96±11.25)ng/ml;对照组3个指标的含量依次为(3.51±0.57)ng/ml、(6.16±1.87)ng/L、(26.87±5.21)ng/ml。冠心病组患者血清CypA、IL-6、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 UAP组血清CypA、IL-6、MMP-9水平分别为(13.45±4.51)ng/ml、(21.37±5.86)ng/L、(63.22±10.31)ng/ml;SAP组3个指标的含量分别为(5.62±1.09)ng/ml、(12.12±2.14)ng/L、(30.43±7.24)ng/ml。 UAP组血清CypA、IL-6、MMP-9水平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SAP组血清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UAP患者血清CypA水平与IL-6、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性( r=0.361、0.428,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ypA升高,其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且冠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可能是CypA与IL-6、MMP-9协同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尿潴留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前列腺增生伴急性尿潴留患者入院时的血清PSA变化情况,探讨急性尿潴留对血清PSA水平的影响。结果导尿治疗后前列腺增生伴急性尿潴留患者血清PSA水平从9.93±8.85ng/ml降至6.46±5.75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PSA≤4ng/ml组患者的PSA水平由治疗前的2.18±1.17ng/ml变为2.43±2.59ng/ml,无显著性差异(P〉0.05);PSA4-10ng/ml组患者的PSA水平从5.95±1.43ng/ml降至4.09±2.00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1);PSA〉10ng/ml组患者的PSA水平从18.93±8.49ng/ml降至11.49±6.37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导尿解除尿潴留,可明显降低PSA〉4ng/ml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时的血清PSA水平。  相似文献   

17.
贾青青  王晓玲 《河北医药》2000,22(3):173-17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和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1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血清sICAM-1,肝功能,HBVM进行检测。结果 18例患者中10例完全或部分有效,有效率10/18(55.6%)。10例有效者治疗后血清sICAM-1水平明显下降,而无效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干扰素治疗有效者血清sI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32例,采用放免法测定患者血清AFP水平,并根据具体病情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结果AFP〈130μg/L者10例中2例死亡,其余患者病情不同程度好转;AFP130~260μg/L者16例中死亡1例,其余患者不同程度好转;AFP〉260μg/L者7例无死亡病例,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重症肝炎患者存活与否主要取决于保留的能再生的肝实质的数量和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再生初期的肝细胞能产生AFP,在排除原发性肝癌和基它原因的情况下,AFP含量可以间接反映肝细胞的再生状况,对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判断意义,血清AFP水平高者较血清AFP水平低者预后好,提示AFP水平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甘利欣(甘草酸二铵)1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4周;同时给予肝炎灵注射液70mg肌内注射,1次/d,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每2周检测肝功能直至结束,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每8周检测乙肝病毒标识物(HBeAg、HBV-DNA)及电解质。结果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9%(20/59)、32.2%(19/59)。经综合疗效判定,本组显效27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9%,治疗中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肝炎灵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肯定,且两药价格低廉,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定量测定值与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FP测定结果及不同水平的分布.结果 AFP异常率68.1%,急性重型肝炎AFP异常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0.01).AFP<20 μg/L患者的病死率86.8%,AFP 20~400 μg/L患者病死率58.8%,AFP>400 μg/L患者病死率20.9%.213例重型肝炎存活85例,AFP(248.0±72.5)μg/L;死亡128例,AFP(97.6±50.4)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着AFP水平的升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下降,生存率逐渐升高,提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