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B型超声探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8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肾脏,在不同病期进行了218例次 B 型超声的动态观察。EHF 发病早期肾 B 超声象图便可出现肾肿大和锥体增大呈无回声区等特征性改变。在肾功能明显受损的少尿期和多尿期,肾前后径和上下径比值(H/L)与血 BUN 水平呈正相关。肾 B 超检查对 EHF 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区域广,死亡率高。临床以出血及肾损伤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有关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所见不多。现将我们对10例出血热的初步观察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病例选择:10例患者均有典型或比较典型的临  相似文献   

4.
1991-05~1995-01,我们对47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肾脏进行B超探查,其目的是探讨B超对本病的应用价值,现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47例EHF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40例,女7例.年龄15~61岁,平均33岁.首次B超检查时,患者发病时间2~7d,均有发热从明永腰痛.全部病例均追踪观察下恢复期,初刚检查双肾B超卜2次.使用仪器为R本阿洛卡SSD-630型实再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SMHZ.患者俯卧位,于双例肾1"分别做纵向、横向和外向好查,观察肾肥的大小、形忐、被膜、肾内结构及肾周围情况,所有病例均用热敏图像记录仪拍照记录…  相似文献   

5.
5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脏的超声检查与评价邵武市立医院B超室林存雪贾建生B型超声对出血热肾脏改变的声像图观察,对临床早期诊断、病情轻重、临床分期、病程演变及疗效、预后的判定都有一定的价值。现将B型超声对5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肾脏声像改变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0—10~1992—03我们对4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脏形态学进行B型超声图像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系224医院和佳传染病院病人,男40例,女7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35.4岁。诊断标准符合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8.
川芎嗪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蕾  孙志坚 《江苏医药》1994,20(12):669-671
应用川芎嗪(每日80mg,共5天)治疗53倒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发现治疗组尿蛋白消失较快,BUN及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上升幅度较小,血检索B2(TXB2)/6-酮-前列腺素Fla(6-K-PGF1a)比值较低,尿T-H糖蛋白(THP)和肌酥清除率(Ccr)较高,病情明显减轻,并发症减少,提示川穹疾对EHF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肾脏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理变化复杂,累及脏器较多。以肾脏受累多见。笔者对我院31例该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肾脏形态大小、实质厚度及肾动脉各级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液动力学初步观察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消化内科王大骏赵江李星五核医学科刘桂荣较严重的肝病,特别是肝硬化,常引起肾脏的病变。现已公认这种肾的病变是一种功能性异常(功能性肾衰)。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有效血浆容量的减少而导致肾血管收...  相似文献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清  冯莉芳  袁光辉 《天津医药》2000,28(8):471-472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BBDTT VP SUPER SYSTEM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HFRS213例不同病期的血糖水平。结果:HFRS患者血糖升高率达69.01%,血糖水平自发热期即开始增高,至低血压期达高峰(P〈0.01),持续至恢复期仍未完全恢复正常(P〈0.01)。血糖升高与病情轻重、预后均有关,重、危重型患者血糖值高于轻、中型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用药情况。方法 :调查我市4家医院1999年~2001年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用药品种、数量、费用以及患者性别、年龄、住院费用等情况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被感染人群来看 ,多见于青壮年 ,且男性多于女性 ;应用较多的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品费用和住院费用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应根据患者症状制订最合适的给药方案 ,以求疗效最佳、治疗费用最低。  相似文献   

13.
血清新喋呤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血清新喋呤的变化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22例HFRS患者(轻症组14例,重症组8例)按病期采血,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新喋呤含量,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小板(Pt)计数;另取2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病程各期(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血清新喋呤含量分别为(102.84±98.53)μmol/L,(186.12±115.27)μmol/L,(45.10±30.44)μmol/L,(19.42±17.38)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4.68)μmol/L,新喋呤的变化曲线与BUN、ALT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而与血小板的变化趋势相反。在发热期,轻、重2组间血清新喋呤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186.47±118.39)μmol/L]显著高于轻症组([55.04±37.00)μmol/L]。结论:HFRS急性期血清新喋呤显著增高,且与病情轻重相关,是T细胞-巨噬细胞轴激活的标志,提示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参与了HFRS的发病机制。其早期出现对特异性抗体尚未出现的HFRS患者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气溶胶被大白鼠吸入后第5天和第7天,病毒分别在体外培养的肺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内增殖,最后定位于肺组织Ⅱ型上皮细胞内。结果表明:EHFV 气溶胶可通过呼吸道使实验大白鼠感染,病毒在体内的传播可能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相似文献   

15.
甘草酸两种异构体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屹峰  孙立华  高海丽 《中国药房》2003,14(11):677-678
目的 :比较甘草酸两种异构体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的临床效果。方法 :HFRS患者78例 ,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加用甘草酸α体制剂 (甘利欣 )静脉滴注 ,B组加用甘草酸β 体制剂 (美能 )静脉滴注。观察两组越期率等多项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 ,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时间无差异外 ,其余观察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B组疗效优于A组 (P<0 01)。结论 :临床治疗HFRS ,甘草酸 β体制剂疗效显著优于甘草酸α体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患者治疗中干扰素联合维拉帕米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入院的7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单用干扰素治疗,研究组联用干扰素与维拉帕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a)、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与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更低,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更高(P<0.05)。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患者治疗中干扰素联合维拉帕米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唐永明  张斌 《江苏医药》1997,23(12):833-835
采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及单克隆抗体夹心法ELISA,同步检测了34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4(IL-2、IL-4)水平。发现HFRS病程中各T细胞亚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CDS阳性T细胞在各病期均有升高。IL-4水平升高仅见于发热期.而IL-2的升高主要在低血压期和少尿期。病程中有CD4/CD8比值的下降甚至倒置。这种比值的变化与IL-2和IL-4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揭示,在HFRS发病机理中存在Thl型和Th2型免疫反应等多种免疫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解佛山地区近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特开展此研究.方法 分析39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临床资料的特点,并对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作相关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症状,以腰痛、乏力、腹泻为主;仅有71.8%患者经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检测证实;具有典型临床五期经过者占43.6%;实验结果显示,多数患者存在肝、肾、肺、心等不同程度损伤;血液净化、严重器官损害、肾功能、五期经过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较为密切.结论 为避免漏诊,应加强血小板、尿蛋白等血清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A new member of the adrenomedullin family, adrenomedullin2, was identified in mammals. The effects of adrenomedullin2 on renal hemodynamics and urine formation were examined in rats. Intrarenal arterial infusion of adrenomedullin2 at rates of 30, 100 and 300 pmol/kg/min decreased blood pressure and increased heart rate in a dose-dependent fashion. Adrenomedullin2 infusion at 100 pmol/kg/mi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nal blood flow and urine flow. At the higher infusion rate (300 pmol/kg/min), adrenomedullin2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urine flow. Continuous intrarenal infusion of adrenomedullin2 at 100 pmol/kg/mi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nal blood flow from 6.7+/-0.5 to 8.8+/-0.5 ml/min and decreased renal vascular resistance from 16+/-1 to 11+/-1 mm Hg min/ml. Urine flow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21.5+/-4.9 to 36.2+/-8.5 microl/min and urinary excretion of sodium was increased from 2.3+/-0.9 to 4.9+/-1.4 microEq/min.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did not change. Infusion of a similar dose of adrenomedullin also increased renal blood flow (6.8+/-0.4-8.8+/-0.6 ml/min), urine flow (25.4+/-3.2-42.8+/-9.4 microl/min) and urinary excretion of sodium (2.8+/-0.6-6.5+/-1.2 microEq/min), decreased renal vascular resistance (15+/-1-11+/-1 mm Hg min/ml) and did not alter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Thus, the renal actions induced by adrenomedullin2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adrenomedulli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drenomedullin2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renal hemodynamics and urin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