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输血对肝硬化脾切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肝炎肝硬化病人行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CD3、CD4、CD8、NK细胞,并与正常人及术中输血和非输血者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32例肝硬化脾切除患者术前CD3、CD4、NK细胞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输血组输血后CD3、CD4、NK细胞下降,CD8升高,与术前比较,其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非输血组术后CD3、CD4、CD8、NK细胞与术前比较,其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脾切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术中输血会使患者的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对肝硬化脾切除患者术后近期免疫功能产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大约8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肝炎后肝硬变,这类患者也常常合并门静脉高压、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脾亢),由于脾亢的存在,常常影响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因此,治疗原发性肝癌同时合理地处理好脾亢,也是提高原发性肝癌疗效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硬化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对脾脏在肝硬化后肝癌患者机体作用影响研究报道很少。本组对肝硬化后肝癌患者手术联合切脾与不切脾患者外周血CD4,CD8和CD4/CD8以及IFN-γ、IL-2、IL-6、IL-10等水平表达差异进行研究,以期从炎症、免疫的角度探讨脾切除对肝硬化后肝癌患者预后影响。  相似文献   

6.
37例肝癌切除术中,采用胎脾片腹膜后移植,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开发症和提高术后存活率。根据术前机体免疫功能指标的测试,老年癌症患者虽未摘除脾脏,但其免疫功能数据均比正常者低。通过脾片移植后,lgG,lgA,lgM,C_3,红细胞变化等,均有明显改变和提高,与同期对照组对比两者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潘一明  谢敏 《江苏医药》1996,22(8):560-560
我们自1993年2月,对34例有外科并发症的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进行了门静脉氧分压(简称PPO。)的观察,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本组34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均选自我院经临床确诊的外科手术病人。其中男30例,女4例;年龄17~60岁,平均47岁。肝功能分级(1983年武汉分类法)Ⅰ级8例,Ⅱ级14例,Ⅲ级12例。为了便于比较,同期选择8例非肝硬化病人为对照组。病人于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剖腹,分别于烧动脉、门静脉胃网膜右支和前臂正中静脉取血标本行氧分压(简称PO2)测定。给予面罩吸氧(氧浓度39%左右)20分钟后重复抽血再行PPO。的测定。所有…  相似文献   

8.
高汇波  孟蔚 《中国基层医药》2014,(24):3768-376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0例,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 AgNORs)百分比值( I.S%),评价肝功能变化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LT、AST、ALB、TBIL、CD4^+、CD8^+、CD4^+/CD8^+、AgNORs分别为(185.43±68.26)u/L、(167.82±75.37)u/L、(58.76±22.83)mmol/L、(30.12±6.85)g/L、(36.40±3.73)%、(33.78±2.16)%、(1.08±0.25)、(4.96±0.92)%,治疗后分别为(82.84±32.58)u/L、(70.53±26.69)u/L、(32.17±15.29)mmol/L、(36.47±7.33)g/L、(40.21±3.92)%、(31.02±2.08)%、(1.29±0.17)、(5.90±1.24)%,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67、11.206、8.274、5.318、5.206、3.374、3.951、4.032,均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缓解患者病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秋学  王铁功  杨冬山 《河北医药》2011,33(9):1358-1359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亢患者手术后常规应用抗凝与祛聚药物对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将130例手术患者分为2组,1989至1994年58例患者术后未应用抗凝与祛聚药物作为对照组,1994至2010年72例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抗凝祛聚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增长幅度,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A组血栓形成率为4.2%(3/72),均为Ⅰ级血栓,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血栓再发病例;B组血栓形成率为15.5%(9/58),其中Ⅰ级血栓2例;Ⅱ级血栓6例;Ⅲ级血栓1例。在随访期间又发生7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例无症状者口服法华令观察治疗,2例经肠系膜上动脉溶栓后症状缓解,3例因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其中1例术后1周再次肠切除,总发生率为27.6%。结论肝硬化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后常规应用抗凝与祛聚药物对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术前脾功能亢进程度越严重,即血小板计数下降越明显的患者,术后血小板增幅越大,发生血栓的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血清总胆汁酸对判断肝炎后肝硬化预后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立新  李丽君 《江苏医药》1997,23(6):411-411
本文通过对8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血清TBA对判断肝硬化预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86例住院患者,男71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42岁,其中21例病情恶化死亡。死因:肝功能衰竭13例,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各3例,肝既综合征2例。65例病情好转出院,诊断符合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根据Child-Pllsh积分分为ChildA、B、C三级分别为27、3O、29例。二、方法入院第二天晨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应用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提供的全自动酶法分析胆汁酸试剂盒,采…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采用脾活检、99m锝核素扫描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血清Tuftsin水平检测,对30例脾大部切除后近期患者的残脾及其免疫功能进行比较性观察。结果: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组织结构逆转,残脾形态及吞噬功能正常,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血清Tuftsi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门脉高压症巨脾的保留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肝炎后肝硬化时肝脏体积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敏  叶耿辉 《江苏医药》1992,18(11):585-587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和“三维信息提取与三维图像重建”的方法,通过肝脏 CT 断层影像,成功地重建了活体肝脏三维图像,并测出活体肝脏体积。为排除体格差异,再根据体表面积,求出每单位体表面积的肝脏体积。临床应用42例,其中非肝硬化组8例,均值为773.88±69.17cm~3/m~2;肝炎后肝硬化组34例,均值为493.72±102.50cm~3/m~2。两组均值的差异显著(P<0.001)。肝炎后肝硬化组中,各级肝功能的肝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体积大于400cm~3/m~2者与小于400cm~3/m~2者的术后顺利康复率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费用、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价两种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特点。方法92例脾功能亢进症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患者作为脾栓塞组,208例脾功能亢进症行脾切除治疗患者作为脾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术后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成功。脾栓塞组住院天数(23.39±10.15)d短于脾切除组的(31.54±11.08)d,住院费用中位数2.77万元少于脾切除组的4.82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WBC、R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术后3、7、14、21 d的WBC、PLT水平均低于脾切除组,术后3 d的RBC水平高于脾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14、21 d的R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患者的腹水感染、脾周脓肿、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热、肝性脑病、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5.00%、2.17%、0、88.04%、1.09%、2.17%,与脾切除组的42.79%、0、25.00%、98.08%、19.71%、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水、腹痛、左下肺不张、肺炎、腹腔血肿、其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均为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近期治疗效果明确。部分脾动脉栓塞更适合肝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脾功能低下研究概况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安子元,综述徐大毅审校1913年Eppinger用脾功能低下(简称脾低)来描述脾切除后出现的病理症侯群,以后逐渐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脾功能损害。脾功能主要与血细胞和免疫有关,但传统上主要靠血细胞而不是靠免疫方法来诊断脾低,脾低时在病人末梢血涂片中可发现Howell─Jolly小体。一、引起脾低的原因脾低最常见的原因是脾切除,但也可由于脾发育不良或萎缩,或可以为功能性的。后者指脾大小正常或增大,而在末梢血中发现有Howell─Jolly小体[1]。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学特点呈一过性,提示脾低为可逆的[2]。导致脾低的疾病:①先天性疾病:先天性无脾症、先天紫绀型心脏病;②血液系疾病:镰状细胞病,特发血小板增多症、范可尼综合征;③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桥本氏病、突眼性甲状腺肿;④肠病:乳糜泻、疱疹样皮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热带斯泼卢、Whipple氏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慢性溃疡性空肠炎;⑤脾照射病(外部照射、胶质二氧化针);⑥血栓病:脾动脉栓塞、脾静脉栓塞;⑦其它:淀粉样变性、结节病、慢活肝、Sezary综合征、植  相似文献   

18.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变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中国人肝硬变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 ,有报道发生率 68%左右 ,且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 。肝硬变脾功能亢进病人由于WBC、BPC、HB等的降低 ,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们采用介入学的方法 ,选择性、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partialsplenicarteryembolization ,PSE)治疗肝硬变脾功能亢进病人 16例 ,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6例均系 1997~ 1999年住院病人 ,其中男 14例 ,女 2例 ;年龄最大 5 3岁 ,最小 3 2岁 ,中位年龄47岁。 16例病人HBsAg、HBeAb均为阳性 ,WBC…  相似文献   

19.
脾运丹对正常和脾虚小鼠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外敷脾运丹对正常和脾虚小鼠胃肠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脾运丹对腺虚小鼠小肠推进运动亢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天噬功能、提高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提高脾虚小鼠血清内木糖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脾部分栓塞后再行脾切除 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待血象升高后行脾切除 门-奇静脉断流术.结果本组10例,1例栓塞后第1天起血小板、白细胞增加,9例第3天起血小板、白细胞明显增加,达至手术标准;1例栓塞后第2天行脾切除 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第3天行脾切除 门-奇静脉断流术,8例第4天行脾切除 门-奇静脉断流术,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与以往同类患者相比,平均住院天数缩短9.8 d(P<0.01),平均住院费用下降4306.8元(P<0.01),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上升.结论脾部分栓塞 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不仅安全,且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