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病人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拟行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硬化病人100例,ASAⅢ或V级,分别于术前、无肝前期60min、无肝期15、30min、新肝期15、60min、术后 24、48、72 h采桡动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和血清Ca2 浓度, 并于术前、无肝前期60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15、60 min应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与基础值比较,TT在无肝期30 min-术后72 h、PT在新肝期15 min-术后24 h、 AFIT在无肝前期60 min-术后72 h延长,INR在新肝期15 min-60 min升高,DD在无肝期15 min-术后24 h升高,Fg在无肝期15 min-术后48 h降低,PLT在无肝期30 min-新肝期60min降低,血清Ca2 在无肝期15 min-新肝期60 min降低,血温无肝期15 min-新肝期15 min时降低(P<0.05或0.01)。从Sonoclot曲线变化趋势来看,凝血功能在无肝前期和无肝期逐渐下降,刚进入新肝期最下降低最明显。结论肝移植术病人在无肝期和新肝初期其凝血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和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t coagution & piatelet function analgzer,SCA)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 24例择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全部采用原位经典非转流手术方法.于麻醉诱导前(TO)、手术开始后6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0 min(T3)、新肝期120 min(T4)和术毕(T5)时分别采集桡动脉血检测,硅燥土激活的全血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标包括R值、K值、Alpha角和MA值;玻璃珠激活的全血SCA,指标包括ACT、CR和PF值;常规凝血指标包括PT、APTT、INR、Fbg和Plt.结果 (1)SCA和TEG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凝胶形成速度和血小板功能(都正常或者都异常)的Kappa值分别是0.371(P<0.05)、0.363(P<0.05)、0.438(P<0.05).gbACT与R、CR与α角、PF与MA呈正相关(r=0.790,P<0.05;r=0.766,P<0.05;r=0.502,P<0.05),CR与K呈负相关(r=-0.588,P<0.05).(2)与T0时比较,T3~T5时PT、INR、gbACT及R延长和FBG、CR、α及MA降低(P<0.05),T1~T5时APTT、T3时K延长(P<0.05),T2~T4时PF降低.结论SCA能够准确地监测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凝血功能,并指导血液制品应用的价值.方法 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无肝期(下腔静脉阻断后5 min)、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关腹时抽取血液标本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测定.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TEG采用Haemoscope 500 series TEG仪测定,所用参数包括反应时间、K值、α角及最大振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上述参数指导血液制品应用,反应时间〉7 min 即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最大振幅低于54 mm时给予血小板输注;α角低于32°时给予Fg.术后评价凝血功能调控效果.结果 经采用血液制品调控凝血功能后,27例患者无肝期、新肝期与手术结束时的常规凝血功能和TEG指标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保持在轻度低凝状态,术中的调控效果满意,且术后无发生血栓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 TEG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肝移植患者手术过程中凝血功能的改变及血栓弹性图 (TEG)监测指标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相关性。方法  15例肝移植病人 ,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分别于麻醉后、无肝期 30min、新肝期前 5min、新肝期后 5min、新肝期后 30min五个时点采动脉血测定血小板数量、TT、APTT、PT、FIB及TEG监测指标 (R、R加K、a0 、MA值 )。结果 与术前相比 ,APTT和FIB无肝期 30min无统计学差异 ;其他指标在无肝期 30min ,新肝期前 5min、新肝期后 5min、新肝期后 30min变化明显 (P <0 0 5或P <0 0 1) ;R、R加K和APTT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35、0 90 7,P <0 0 1) ;R、R加K和PT(r分别为 0 772、0 96 8,P <0 0 1)正相关 ;a0 和FIB、血小板数量正相关 (r=0 986、0 982 ,P <0 0 1) ;MA值和FIB、血小板数量正相关 (r =0 6 98、0 715 ,P <0 0 1)。结论 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无肝期及新肝期前后凝血变化明显 ,TEG指标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静脉输注中等剂量氨甲环酸和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30例,性别不限,年龄34 ~ 63岁,体重指数17 ~ 37 kg/m2,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6~34分,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氨甲环酸组(T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U组和C组气管插管后分别静脉输注乌司他丁100 000 U/h或生理盐水10 ml/h直至新肝期120 min;T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负荷量1 g,随后以10 mg·kg-1 ·h-1速率静脉输注至新肝期120 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无肝前期12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0 min(T3)、新肝期120 min(T4)和术毕(T5)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血情况.记录术后14 d内T组和U组肝动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3组间血浆PT、APTT、Fg、INR、出血量和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T组T3-5时血浆D-D浓度降低,T4.5时血浆FDP> 20 μg/ml比率降低(P< 0.05或0.01),U组血浆D-D浓度和血浆FDP> 20μg/ml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U组未见肝动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中等剂量氨甲环酸可抑制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纤溶功能,但不足以减少出血量;术中静脉输注乌司他丁100 000 U/h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纤溶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中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4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无肝期10 min(T2)、新肝期后15 min(T3)、关腹前30 min(T4)四个时点测定静脉血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激活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动脉血TEG指标: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角度(α)、最大振幅(MA).结果 R与PT、INR、APTT成正相关(r分别为0.891、0.931、0.702,P<0.05或P<0.01),与FIB成负相关(r为-0.706,P<0.05).α与PT、INR、APTT成负相关(r分别为-0.864、-0.844、-0.678,P<0.05或P<0.01).MA与FIB、Plt成正相关(r分别为0.779、0.817,P<0.01),与PT、INR、APTT成负相关(r分别为-0.843、-0.829、-0.704,P<0.05或P<0.01).结论 肝移植术中TEG指标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肝移植术患者术前应用重组活化入凝血因子Ⅶa(rFⅦa)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ASAⅡ或Ⅲ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术前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20 s.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rFⅦa 40~80 μg·kg-1.分别于注药前即刻(T0)、注药后5(T1)、15(T2)、30(T3)、60(T4)、120 min(T5)、无肝期15 min(T6)及新肝期30 min(T7)取颈内静脉血4.5 ml,测定PT、凝血酶原活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与T0比较,PT和INR在T1~6降低,PTA在T1-6增加,APTr在T2~5缩短,TT在T7延长(P<0.05),各时间点nb、PLT、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11±6)U,出血总量600~4000 ml,其中使用rFⅦa后120min内出血量200~2 400 ml.给药期间未发生过敏反应,术后未发生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前应用rFⅦa可改善患者术中凝血功能,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麻醉期预处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ASAⅢ—Ⅳ级因终末期肝病而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术前及麻醉诱导后进行预处理,并在不同时期采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PLT)及血清钙离子浓度并进行动态观察。同时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凝血与血小板功能进行定性分析,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术中PT、APTT逐渐延长,门脉开放初期达到高峰,新肝再灌注后PT、APTT又逐渐缩短;D—dimer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灌注后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术前水平。大多数病人全血凝固时间(ACT)在手术开始前即开始延长,新肝期最为突出,新肝后期逐渐缩短。凝结速率(CR)新肝期明显减慢,以后逐渐恢复。血小板功能(PF)在新肝初期最差,到术毕明显恢复。结论肝移植术中的早期预处理,并适时个体化调整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维持术中的相对稳定,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和输血。  相似文献   

9.
原位肝移植止血和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止血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肝移植术前、术中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系列指标,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术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延长,血小板计数(PLT)、多数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α2-抗纤溶酶(α2-AP)水平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升高。与术前相比,新肝期各种改变更显著。结论整个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凝血与抗凝功能减低,无肝期与新肝期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重型肝炎组(H组)8例病人和肝癌组(N组)11例病人接受肝移植术。于术前(T0)、手术1h(T1)、无肝10min(T2)、新肝5min(T3)、新肝3h(T4)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并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结果两组T1、T2时凝血指标改善(P<0.05);T3时ACT、TT、APTT延长,Plt、PF降低,纤溶酶活性增强(P<0.05,P<0.01);T4时APTT延长(P<0.05,P<0.01)。N组各时点clotrate、Fib、Plt高于H组;T1、T2和T4时TT和APTT低于H组;输注凝血物质的量少于H组(P<0.05)。结论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趋势一致;重型肝炎病人需要加大凝血物质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37例)和非高龄组(<60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延长(P<0.05)、PT延长(P<0.01),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两组TT、PT显著延长(P< 0.01),非高龄组FIB、DD较手术当天明显下降,且恢复至术前水平,PLT恢复显著,高龄组DD降至术前水平,而FIB仍处于较高水平,PLT恢复不显著.非高龄组ATⅢ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龄组ATⅢ恢复较慢,提示高龄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依然持续.术后第7天,除高龄组FIB仍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趋于平衡;组间比较,术后当天FIB、INR升高幅度大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INR、FIB、DD和PL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60岁以下患者,凝血功能恢复速度慢于60岁以下患者,提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应更加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适当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输血方式对适量失血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时效性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择期初次行THA患者,按照术中失血量+术后6 h引流量介于人体总量10%~20%的筛选条件分两组:自体血回输组(ABT组)和异体输血组(AT组)。分别记录各组术前(T0)、术后第1天(T1)、3天(T2)、7天(T3)、14天(T4)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组内比较:术后FIB、DD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治疗方法交互作用,PLT、PT、INR、APTT、FIB各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DD含量在T1、T2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输注与异体血相比,其凝血功能、血栓形成影响相当;两组术后FIB、DD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院18例活体肝移植受体围术期体液和循环变化的麻醉管理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18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例;肝癌9例,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9例。所有受体均接受右半肝移植(Ⅴ—Ⅷ段),采用背驮式术式。结果18例肝移植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10.5±1.6)h,无肝期较长(100±15)min。术中出血量(3240±268)ml。活体肝移植新肝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恢复较快;无肝期末和新肝期凝血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开始至新肝期出现低钾血症5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恢复灌注后,3例出现高钾血症,手术开始至新肝期,6例出现低钙血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中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无肝期末及新肝期1。5min更为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体肝移植无肝期时间较长,水、电解质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新肝期要注意纠正长时间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要努力纠正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和凝血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瞻性地观察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诺其)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术中的凝血功能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实施胰周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rFⅦa组(研究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T、INR、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APTT、FI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Ⅶa能改善病人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围手术期D-二聚体(D-dimer,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的测定,指导围手术期止血活血药物的应用,从而有效减少出血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方法:采用Symex CA7000对1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15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进行PT、APTT、Fg及DD测定。结果:术后PT、APTT虽略有延长,但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g、DD术后呈逐渐升高态势,至第3天达高峰,第5天多回降,但仍略高于术前。开腹组术后Fg、DD高于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论腹腔镜手术抑或开腹手术对凝血状态都有影响。LC、OC对PT、APTT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F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操作对术后高凝状态的形成影响较小。术后如应用止血药物应限制在术后3 d内,3 d后应使用活血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过程中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对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进行CRRT的重症患者21例,治疗时间为连续72 h及(或)日间间断治疗8~16 h,4%枸橼酸钠以180~200 ml/h由体外循环的动脉端泵入,血流量150 ml/min;通过监测血气分析中血钙水平,使体外循环局部游离血钙维持在0.25~0.35 mmol/L之间,达到局部抗凝效果,并以调整外源钙的补充,增加(或减少)枸橼酸输入、血流量或透析液量等,达到安全有效的抗凝效果.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ed partial thrombo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小板(platelet,PLT),pH值,血钙,血肌酐(S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变化,观察体外循环凝血情况、滤器使用寿命及临床出血事件.结果 ①监测患者凝血指标PT、APTT、INR及PL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进行CRRT治疗过程中平均滤器使用寿命为21.34 h;③治疗过程中未引起凝血功能紊乱,未增加患者活动性出血的风险;④治疗后监测患者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指标中pH值、SCr、BUN、CRP、ALT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A在重症患者行CRRT过程中是较理想的抗凝方式,安全又有效,对患者凝血指标无影响,能明显延长滤器使用寿命,无临床出血事件发生,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低中心静脉压(ANH+LCVP)在肝癌手术中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ASA I~II级拟行肝癌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于全麻后行ANH,入室到肝实质横断分离完成前行控制性LCVP,对照组按常规处理。记录患者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术后因腹腔出血需再次手术的患者例数,以及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例(INR),凝血时间(ACT)、血块凝结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因继发性出血而再次手术的患者;观察组在采血后、肝癌切除后、恢复容量后Hb、HCT、PLT、FIB、CR、PF较术前均明显下降,APTT、PT、INR、ACT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但恢复容量后比肝癌切除前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从手术开始至结束,Hb、HCT、PLT、FIB、CR、PF呈进行性降低,APTT、PT、INR、ACT呈进行性升高;手术结束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 结论:ANH+LCVP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导致异常出血,可以安全应用肝癌手术中。

  相似文献   

18.
终未期肝硬化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术中如何进行合理的凝血系统调控.方法 15例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C级,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凝血障碍,6例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0患者等待肝源期间曾行数次人工肝治疗.术中主要以血液制品进行调控,并注意保温和Ca2 的补充.分别于麻醉后术前、无肝期(下腔静脉阻断后5 min)、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关腹时经中心静脉抽取血标本,进行常规凝血项、血生化、血常规及血栓弹力图(TEG)测定.结果 与术前相比无肝期、新肝期、关腹时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其余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术中凝血调控应以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为主,必要时补充冷沉淀和纤维蛋白原,加强凝血功能监测,保持适度低凝状态满足临床止血要求即可,切忌盲目追求凝血"正常"而过度治疗,以避免术后血栓栓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挤压综合征(CS)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收集95例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S透析组和CS非透析组,按Hb、PLT降低程度分为4级,比较两组Hb及PLT、PT、APTT的改变以及两组血液制品输注情况。结果CS患者85例(89.5%)发生贫血,47例PLT降低(49.5%),合并AKI的CS透析组Hb和PLT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CS透析组PT、APTT均较非透析组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CS透析组输血人次、输血量、输入血浆量均较非透析组高(P〈0.05)。结论CS患者可发生明显的血液及凝血功能的异常,造成Hb及PLT不同程度地降低,PT、APTT时间延长,在合并AKI的CS透析患者中,Hb及PLT降低程度更重,输血及血浆治疗在CS透析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