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的胆道并发症(BC)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肝移植中心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实施的42例LDLT的临床资料,对LDLT术后BC的发生进行总结和分析。统计LDLT术后BC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结果 42例LDLT其中出现BC 16例(A组),未出现BC 26例(B组),BC的发生率为38.1%。A组与B组LDLT患者在右半肝和左半肝所占比例(50% vs 9.1%)(P=0.044)、有无动脉并发症所占比例(70% vs 28.1%)(P=0.045)、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P=0.048)、无肝期时间(P=0.037)、移植物受者体重比(graft weight/recipient weight,GWRW)(P=0.04)及GRWR≥1(P=0.029)等6个因素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DLT术后BC的发生率高低与手术医生的熟练程度,手术方法的改进,缩短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有关,还与左右半肝比例和GWRW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CBM、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截止日期至2012年2月.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肝移植术后BC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累计病例524例,对照3967例.Meta分析提示:供者年龄以及受者年龄、原发病、热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有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对术后BC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男性患者术后BC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OR:1.40;95% CI:1.09~1.79;P=0.008);术前肝功能C级患者术后BC发生率显著增高(OR:1.95;95% CI:1.02~3.76;P=0.04);留置T管较不留置T管患者术后BC发生率要高(OR:2.00;95% CI:1.30~3.08;P=0.002);发生排斥反应显著增加术后BC发生率(OR:1.80;95%CI:1.11~2.93;P=0.02);合并肝动脉并发症患者术后BC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动脉并发症患者(OR:3.15;95% CI:1.37~7.23;P=0.007);冷缺血时间及手术时间BC组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受者为男性、肝功能C级、留置T管、发生排斥反应、合并肝动脉并发症、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等7项是肝移植术后BC的危险因素.肝移植术后BC的发生与供者年龄以及受者年龄、原发病、热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有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施行的肝移植病例中,存活时间超过6个月的4 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 9例(A组)无远期胆道并发症,1 2例(B组)有远期胆道并发症。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术前肝功能等)、供体脑死亡到腹主动脉低温灌注开始的时间(一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1)、冷保存时间、门静脉血流复通到肝动脉血流复通的时间(二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比例等。结果平均年龄,A组为(4 6.9±1 0.5)岁,B组为(5 3.7±7.4)岁。二次热缺血时间,A组为(6 3.3 8±2 2.9 7)m in,B组为(8 1.2 5±3 0.8 7)m in。术中出血量,A组为(3 8 1 7.2±1 4 0 2.3)mL,B组为(5 5 7 9.2±1 8 0 1.4)mL。以上3项指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供肝第一次热缺血时间超过5m in,同时冷缺血时间超过8 h的病例数,A组为1 2例(1 2/2 9),B组为6例(6/1 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一次热缺血时间及冷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影响手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移植肝第二次热缺血时间延长可以增加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龄患者更易发生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降低肝移植术后手术技术相关胆道并发症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的手术技巧,以降低手术相关胆道并发症。方法 对89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腔静脉成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供肝肝总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端端吻合,供肝肝总管或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端端吻合,未置T管。术后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移植肝是否出现胆道并发症。结果 1例术后5个月发生肝门分叉处胆管狭窄,经球囊扩张后效果不佳,再次手术行胆管狭窄成形术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胆漏、吻合口狭窄、胆泥或胆道结石、肝门部胆管狭窄、胆管炎、胆汁瘤、粘液囊肿及十二指肠乳头功能异常等胆道并发症。结论 注重供肝的灌洗和修整,提高肝动脉吻合和胆道重建技巧,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技术性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7例终末期肝病(包括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原位肝移植,供肝除1例仅经门静脉灌注外,其余均经动脉及门静脉双重灌注。胆道重建采用胆道端端吻合6例,胆肠吻合1例。结果:3例出现胆道并发症,术后2w,发现1例T管周围胆漏,经放开T管后治愈;术后12d,1例出现胆漏,再次手术发现胆管从吻合口穿出,第2次术后腹腔感染一度控制,术后49d再次高热,术后52d死亡,尸检发现胆管坏死,胆漏,1例术后3d发生胆漏,昆充分引流治愈,术后4个月发现有胆泥,经口服溶石药等治疗,症状消失。结论:对供者动脉充分灌注,胆道充分冲洗,尽量减少对供者胆管血供的损害是预防胆道并发症的关键,而术后胆道并发症多经非手术或微创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综合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2年3月366例连续术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2例,女性72例,年龄18 ~69岁,平均年龄44.5岁.记录患者术后胆道并发症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发胆漏患者予置管充分引流.吻合口狭窄者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行球囊成形术,必要时放置胆道支架;非吻合口狭窄者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联合胆道镜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0 ~ 129个月,平均58.5个月,36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42例(11.5%).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第2次热缺血时间(门静脉血流复通到肝动脉血流复通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胆道吻合口直径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相关(Wald=9.474~ 17.208,P<0.05).12例胆漏患者通过腹腔引流、鼻胆管引流治愈;22例吻合口狭窄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皮经肝胆道造影球囊成形术治愈,其中6例放置了胆道支架;8例非吻合口狭窄患者中,6例经皮经肝胆道造影联合胆道镜治疗后痊愈,1例接受二次肝移植后痊愈,1例恢复不良.结论 第2次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吻合口大小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肝移植术后胆管非弥漫性狭窄及胆漏的微创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胆道并发症是原位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是目前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病因、预防、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的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的253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2例次为二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35例次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53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35例次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8%,其中胆道狭窄21例(60%),包括胆管吻合口狭窄13例(6例合并有胆道结石/胆泥),非吻合口胆管狭窄8例;胆漏12例(34.2%),其中4例合并有吻合口狭窄;胆道出血2例(5.7%)。35例次患者中行ERCP处理17例次(48.6%),治愈及好转26例次(74.3%),1例次行二次肝移植,死亡2例次。结论胆道并发症首先应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ERCP),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再次手术胆道探查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严重胆道损伤导致移植物功能丢失,二次肝移植是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科1999年9月开展背驮式肝移植一例,术后病人出现胆管结石并发胆道感染,进行二次手术,恢复出院。病人,男,46岁,O 型血,因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于1999年9月28日,行同种异体背驮式肝移植。采用 Roux-en-Y 胆管空肠吻合进行胆道重建,术后病人恢复出院,术后4个月出现反复胆道感染,轻度黄疽,通过胆道支架造影发现左右肝内胆管充满胆泥,随反复胆道冲洗并通过窦道行胆道镜取石,病人症状有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对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发生胆道并发症15例,发生率为8.2%,其中近期并发症占6.0%(11例),远期并发症占2.2%(4例),未发生与肝动脉血栓形成有关的胆道并发症.15例中13例治愈,其中4例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并留置支架管,8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进行胆道冲洗及留置支架管,1例吻合口狭窄患者在外院行ERCP未成功而改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均获治愈.2例因近期发生胆汁漏而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者最后均死于真菌感染,胆道并发症相关死亡率为1.1%.结论 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可缩短供肝冷、热缺血时间,防止变异胆管和血管损伤,降低胆道并发症.肝移植术中注意保护胆总管的血运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关键.PTC和ERCP结合留置支架管是非缺血型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发生高危因素及Clavien 分级在BC分类中的意义.方法 逐步回归法筛选BC发生的高危因素;对BC进行Clavien分级,筛选ClavienⅢb级以上BC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14.4% (26/181)的肝移植患者发生BC,其中ClavienⅢb级以上BC占84.6% (22/26).BC组的回归分析表明:T管留置(P=0.0090,OR=31.177),术后1d肝动脉阻力指数(RI1d)(P=0.0094,OR<0.001),术后1周肝动脉阻力指数(RI1w)(P=0.0013,OR>999.9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该疾病的发生作用显著.ClavienⅢb 以上BC组的回归分析表明:RI1d(P=0.0065,OR<0.001)、RIlw(P=0.0022,OR>999.9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该疾病的发生作用显著.结论 Clavien分级系统对胆道并发症的分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T管的放置增加了BC发生的风险,但并不会增加ClavienⅢb以上BC的发生.术后肝动脉血流异常的存在是BC尤其是ClavienⅢb以上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值术后胆道结石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完成的206例原位肝移值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结石的防治经验。结果11例病人术后并发胆道结石,发病率为5.3%。表现为颗粒样结石和胆泥两种形式。发生部位在胆总管者7例,在肝内胆道者1例。胆泥和颗粒样结石的首次诊断时间分别平均为138d和306d。胆道感染是胆道结石发作的主要症状。11例病例中有7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胆道狭窄。主要依靠经“T”管照影或FRL、P(endoscopic rei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术明确诊断。FRCP术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手段,7例胆总管结石经1~3次ERCP术后痊愈。4例肝内胆道结石中合并弥漫性胆道狭窄者有3例,其中2例行再次肝移植术。结论 胆道狭窄是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的主要原因,胆道黏膜的缺血坏死合并胆道感染是胆泥形成的主要机制。ERCP术对胆总管绵石有良好疗效,对合并弥漫性胆道狭窄的肝内胆道结石病人肝脏再移值往往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外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我院共施行劈离式肝移植术33例,其中1例于术后10 d死亡,予以排除.其余32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3.4岁(6个月~65岁).胆管重建方式胆管端端吻合20例,胆肠吻合12例.胆管并发症的诊断依靠T管造影、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方法.胆管并发症定义为存在需要外科、介入、内镜等方法治疗的胆漏或胆管狭窄.结果 受者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3~54个月).32例患者中11例患者发生12次胆管并发症(37.5%),其中肝断面胆漏3例(9.3%),胆管吻合口漏4例(12.5%),左肝管残端漏1例(3.1%),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3.1%),缺血性胆管狭窄3例(9.3%).8例发生胆漏的受者中6例经手术或穿刺放置引流后痊愈,2例因腹腔内感染死亡.单因素分析表明,移植物类型、胆管重建方式等均不是肝断面胆漏的危险因素.结论 与全肝移植和活体肝移植相比,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尤其是胆漏更为常见.进一步防治胆管并发症是改善劈离式肝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6年9月完成的160例肝移植资料,其中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例、胆管-胆管端端吻合术150例。术后超声、CT、MRI、胆道造影和血清学检查了解移植肝形态、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98例随访2~48个月。结果发生胆道并发症24例(18%),其中因肝动脉狭窄或栓塞引起的胆漏、胆道狭窄和肝内局限性坏死7例(5例经溶栓及内支架介入治疗后恢复、2例因肝功能衰竭并感染死亡);胆道狭窄8例(6例经再次手术和ERCP及PTCD胆道内、外支撑等介入治疗恢复、2例胆管消融并发胆管炎死亡);胆漏7例(6例经再次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例保守治愈);胆道铸型2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供肝的质量和完整的动脉采集及胆道黏膜的保护,精细的动脉和胆管吻合是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关键。肝动脉溶栓、ERCP及PTCD胆道内支撑等是治疗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经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我中心采用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术施行原位肝移植236例,96例采用置“T”管引流的胆管间断吻合;39例采用未置“T”管的胆管间断吻合技术;101例采用未置“T”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的胆管吻合。结果全组术后32例(13·3%)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胆管狭窄24例(10·0%),胆漏6例(2·5%),胆管结石2例(0·8%)。3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7%、15·4%和7·9%,其中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3%,2·6%和1·0%。第3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和胆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20例胆管狭窄患者接受放射和/或内镜介入治疗,其中单纯吻合口狭窄治愈率90%,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治愈率60%。结论弃用“T”管的胆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的吻合方式能显著减少胆道并发症;非缺血相关性胆管吻合口狭窄和单纯肝门部胆管狭窄应首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改进供肝处理方法减少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供肝处理方法,以减少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方法供肝处理进行如下改进:(1)肝门游离仅达胃十二指肠动脉下缘,不游离其上方的肝蒂结构;(2)修整供肝时暂不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本身的断端;(3)修整供肝时暂不切除胆囊,待供肝植入、肝动脉重建后切除。共行99例肝移植,患者的原发病,58%为良性肝病,42%为肝癌。供肝热缺血和冷缺血时间分别控制在5min和16h以内。胆道重建方式均为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其中5例放置T管。观察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例(4%,4/99)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10d发现胆道吻合口漏;1例术后5个月胆道内有胆树形成;1例为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为左肝管狭窄。改进前的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1.6%(5/43)。结论通过改进供肝的处理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供肝胆道血液供应,显著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 1993年 4月至 2 0 0 1年10月我科实施的 12 0例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 10例病人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8例治愈 ,1例好转 ,1例死亡。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8 3 % (10 / 12 0 ) ,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为 0 8% ,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4 3 % (5 / 116) ,与肝动脉供血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1 7% (2 / 12 0 )。热缺血时间 >3min、冷缺血时间 >8h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胆道保存性损伤是引起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缩短供肝的热、冷缺血时间和确保供肝胆管系统的血供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改进T管置管方法可显著降低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及胆泥形成原因与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及胆泥形成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肝移植病人术后发生胆道结石及胆泥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病人发生胆道结石或胆泥间隔时间为3~6个月。诊断主要通过T管造影以及ERCP或MRCP检查发现。1例采取内窥镜介入治疗,1例采取外科手术取石、胆道重建,还有1例则采取再次肝移植。2例成功取石,分别存活1年、2年,1例再次肝移植病人术后死于严重感染。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结石及胆泥主要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胆道冲洗不充分以及胆道供血不足等有关,胆道造影检查有利于及时诊断,放射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此类病例的治疗选择策略及相应预后.结果 31例病例中,男28例,女3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8.6+9.6)岁.平均发生时间在肝移植(271.29±149.32)d,合并严重肝动脉狭窄8例,合并胆漏1例,采用介入治疗8例、介入治疗+再移植术7例、再移植术5例.内科治疗8例,胆肠吻合术1例、2例病人放弃治疗.6例痊愈,均为再移植病人,好转7例,无效6例,死亡10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胆道感染(3例),非胆道病变(1例).总治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9.4%(6/31)和32.3%(10/31).反复介入治疗后无论施行肝移植与否,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3.3%,8/15).8例内科保守治疗病人有6例病情好转并相对稳定,1例胆肠吻合病人出现反复胆道感染.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介入方法 的诊断价值高于治疗价值,合理的内科治疗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及推迟再移植的时间,而正确把握再移植的时机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