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常规护理,进行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穿刺部位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体血液循环和周径变化的观察、并发症的护理、拔管后的护理,并进行健康指导.结果:患者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除1例在治疗期间出现少量渗血外(经及时处理后渗血停止),其他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PE.结论:对下肢DVT行IVCF置入术的患者加强围术期的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2009年3月以来,我们对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例,均为女性,年龄52~75岁.发病1~15 d.均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青紫,其中2例为左下肢,1例为右下肢,全部病例均经彩超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偏瘫合并下肢DVT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前观察患肢周径、皮温、颜色、疼痛程度,术后观察穿刺部位出血点及患肢周径、皮肤颜色、疼痛程度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9例肿胀完全消退、3例肿胀减轻,无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缩短抗凝时间,积极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溶栓及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下肢DVT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麻醉护理、术后(溶栓、抗凝、肢体及并发症)护理。结果 11例于术后14天患肢拆线后痊愈出院。2例术后第2天切口处有少量渗血约5ml,经对症处理后出血停止,术后无1例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TE)。结论对下肢DVT患者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溶栓及抗凝治疗,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可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并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使患者患肢肿胀消失,未发生肺栓塞,均治愈出院.认为围术期精心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对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并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使患者患肢肿胀消失,未发生肺栓塞,均治愈出院。认为围术期精心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的治疗措施,并辅以针对性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术后和其他原因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以及常规抗凝和辅助治疗措施.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14 d,同时对照组患者予以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的溶栓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完全再通率为76.39%,部分再通率为23.61%,对照组依次为36.11%和52.78%,2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同时在围手术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溶栓及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溶栓及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下肢DVT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进行体位与饮食指导,并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做好肢体护理及溶栓、抗凝护理,积极预防和护理并发症并进行出院指导.结果:本组于术后14 d患肢拆线后痊愈出院.3例术后发生出血,其中1例术后3 d切口处的细硅胶管自切口处脱出,2例术后5 d切口处有少量渗血,均经对症处理后出血停止.结论:对下肢DVT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溶栓及抗凝治疗,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0.
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指在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做一切口,将腔静脉滤器通过特殊的输送器放入腔静脉指定的部位,能阻挡血流中3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又不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从而达到预防肺动脉栓塞的目的[1]。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致命性肺血管疾病,临床上明确诊断的仅占0.1%,但经尸检证实的达3.0%以上。而引起肺栓塞的栓子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最常见。2009年12月我院对1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实施了下腔静脉滤过器置入术,效果满意。现报道 相似文献
11.
国产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国产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6年8月,82例下肢DVT患者施行了国产IVCF置入术。IVCF置入后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或/和支架置入治疗,经右颈内静脉途径行IVCF取出术。结果共置入82个IVCF,技术成功率100%,无复发性肺栓塞,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4%。70例患者将国产IVCF取出,IVCF平均留置时间为(11.9±9.5)天;12例患者IVCF为永久性留置,随访3~48个月,IVCF无移位及血栓形成。结论国产IVCF能安全、有效预防肺栓塞,国产IVCF置入术是治疗下肢DV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09年10月在本院介入科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15例急性DVT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DSA监视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术中将溶栓导管头端插入静脉血栓内部,再经溶栓导管用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并计算出患侧与健侧大、小腿平均周径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出院后继续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均显著改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大、小腿平均周径差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已问世30多年,经过不断改进,现已成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后导致肺栓塞(PE)的有效方法,也是溶栓、取栓术或静脉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术的安全保证措施之一。我院自2003年7月-2004年11月为34例DVT病人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然后再对栓塞的血管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36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两组患者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患者遵医行为调查表》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调查与评价,总体衡量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患者满意度、患者遵医行为和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经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遵医行为、住院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高满意度及遵医行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掌握健康知识,促进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防治肺动脉栓塞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DVT患者115例,选择27例适合行VCF置入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VCF置入,术后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结果 27例患者下腔静脉内均成功置入VCF,经溶栓、抗凝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术后无肺栓塞及滤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VCF置人联合抗凝溶栓治疗DVT疗效好且安全,VCF置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滤器保护下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已成为临床多发病,治疗的同时对DVT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预防亦受到临床重视。本科室自2000年4月-2005年6月开展滤器保护下静脉置管治疗DVT,最大程度预防了DVT导致PE的发生,同时将溶栓药物直接灌注于血栓局部,达到安全、有效、快速的溶栓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IVCF置入联合CDT,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抗凝、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分析大、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大、小腿消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肢的溶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VCF置入联合CDT治疗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已成为临床多发病,治疗的同时对DVT导致肺栓塞(pul monary embolism,PE)的预防亦受到临床重视。本科室自2000年4月—2005年6月开展滤器保护下静脉置管治疗DVT,最大程度预防了DVT导致PE的发生,同时将溶栓药物直接灌注于血栓局部,达到安全、有效、快速的溶栓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0年4月—2005年6月收治DVT病人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25岁~73岁,平均42岁;左DVT47例,右DVT9例;病程1d~24d,平均10.5d。入院检查:患肢均明显肿胀、麻木、有压痛,患肢周长较健侧增粗53例,大腿较健侧平均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有明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造影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抗凝治疗,治疗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并联合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对照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按血管通畅度评价,治疗组血管通畅度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P<0.01).溶栓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法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介入医学杂志(英文)》2018,1(4):197-204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which can lead to pulmonary embolism (PE),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global disease burden and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cardiovascular pathology afte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stroke.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which encompasses the disease entities of DVT and PE, affects up to 10 million cases every year and represents a serious and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Standar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lone is ineffective at promoting deep venous system thrombus removal. Many patients develop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 despite being on adequate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ggressive therapy for rapid thrombus removal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PTS. Besides impeding the onset of PTS, rapid clearance of the thrombus is also required in the treatment of 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 an uncommon but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acute DVT that can lead to arterial insufficiency, compartment syndrome, venous gangrene, and limb amputation. Manual aspiration thrombectomy (MAT) can provide rapid and effective therapy that could be compared to the open surgical thrombectomy approach with minimal risk of morbidity, mortality, or recurrence after surgery. Though many devic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ate for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 the cost of the treatment using these devices is very expensive. MAT is simple to perform, easy to learn, inexpensive, and rapid. This review will outline and dissect several studies and case reports, sourced from the PubMed database, on the subject of the use of MAT in treating 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 and lower extremity DVT, including in patients with compression of the iliac vein and 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