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静脉球体瘤由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常涉及到多个学科,如耳科、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每个学科都有治疗规范,神经外科治疗主要源于肿瘤侵及颅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颈静脉球体瘤起源于颈静脉孔区域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或球体,称血管球体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因生长在胚胎神经嵴组织的化学感受器细胞,  相似文献   

2.
颞骨肿瘤     
作者分析梅氏医疗中心1952年1月至1971年12月209例外耳道、中耳恶性肿瘤与化学感受器瘤。化学感受器瘤99例,占47%;是病人总数的0.0086%。女性66例;男性33例。左侧52例;右侧47例。平均随访9.5年。病人年龄50—59岁为多。确诊时平均年龄50.4岁。颞骨化学感受器瘤可分为颈静脉球体瘤(81例)及鼓室球体瘤(18  相似文献   

3.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起源于化学感受器的血管瘤样肿瘤,也称为非嗜铬性副神经瘤或化学感受器瘤、鼓室体瘤等。因该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颈静脉球瘤4例病例资料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4岁。右耳高音调耳鸣25年,有时为吹风样,外耳道流血水伴疼痛4年。专科检查见右耳外耳道内充满淡红色肿物,质软,易出血。鼓膜窥不见。电测听示右耳混合性聋,听力降至60dB。CT检查示右耳鼓室及外耳道占位性病变。于全麻下经鼓窦入路行鼓室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充满上鼓室及中下鼓室,向外突入外耳道、外耳道后壁骨质部分破坏。下鼓室底壁骨质完整,耳咽管口处充满肿物,颈内动脉管壁有小块骨质缺损。肿物起自中鼓室内壁,底壁完整与颈静脉球不相连。术后病理报告为鼓室化学感受器瘤。   讨论颈内静脉球顶部外膜内有类似颈动脉体组织的化学感受器肿瘤,称颈静脉体瘤。Alford和Guilford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提出分类命名,原发于鼓室者为鼓室体瘤,原发于颈静脉体者为颈静脉体瘤。此瘤在组织结构上属化学感受器瘤。具有非嗜铬性,不含嗜铬体,故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鼓室体瘤可分为4型,Ⅰ型肿瘤局限在鼓岬;Ⅱ型肿瘤充满中耳腔;Ⅲ型肿瘤充满中耳腔并累及乳突;Ⅳ型在Ⅲ型基础上肿瘤通过鼓膜进入外耳道,异常向前累及颈内动脉。本例属Ⅳ型。鼓室化学感受器瘤为中耳良性肿瘤,极少恶变,中青年女性多发,病情进展缓慢,早期易误诊或漏诊。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部位和范围,采用鼓室切开术,乳突根治术,颞骨全切术等,不能手术治疗者采用放疗,但仅能阻止肿瘤生长,缓解症状,肿瘤过大或复发者可先放疗,待肿瘤小后再手术治疗。鼓室化学感受器瘤富含血管、质脆,手术时出血多,术野暴露困难,术时应首先解剖鼓室内的面神经,迷路动脉等以免损伤。肿瘤在电凝下逐层切除,以减少出血,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和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性,手术要点。方法:单纯颈动脉体瘤者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颈静脉球体瘤及同侧同时患有颈动脉体瘤者,一律采用大“S”形切口,显露颈静脉孔和岩尖的颞下进路。结果: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瘤体均彻底切除且完好保留了颈内动脉。5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3例肿瘤切除彻底,2例有意姑息切除瘤体,经1~3年随访,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化学感受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GTME多见于30~60岁女性,是源自位于鼓室底的鼓室球体或颈静脉球体的非嗜铬性神经节旁瘤,临床特点是浸润性生长和局部破坏性生长,按Bwown法将其分为5期,即:O期肿瘤局限于鼓室或中耳腔内;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球体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交感神经瘤。颈静脉球体正常直径为0.5~2.5毫米,位于颈静脉球隆起静脉壁外膜,含有神经纤维和小血管团块。亦可原发于舌咽神经鼓室支。肿瘤50%发生在中耳下壁,首先充满中耳,破坏鼓膜,突出在外耳道,或经乳突岩部破坏迷路,向上入后颅凹,偶见侵犯至鼻咽部者。颅内侵犯多局限于硬脑膜之外。患者年龄40—60岁,女性较多。主要症状为耳鸣、耳聋、耳流脓、眩晕、耳疼、声嘶、头痛、霍纳(Horner)氏征,运动失调等。凡肿瘤已穿破鼓膜,在耳内可见出血性肿物,呈息肉状、暗红色,血管丰富。可合并Ⅶ、Ⅷ、Ⅸ、Ⅹ、Ⅺ、Ⅴ及Ⅻ颅神经症状。病理切  相似文献   

8.
切除较小的颈静脉球体瘤和中耳的鼓室球体瘤及其至颈动脉和岩尖的扩展,经前下鼓室途径可直接接近肿瘤,常可完全切除肿瘤并保留中耳结构和听力。除去乳突尖,游离面神经可使术野扩大以切除颈静脉球和向后扩展的球体瘤。手术途径:经前下鼓室进路至颞下窝的手术用于处理小至中等大的球体瘤或范围尚未确定的肿瘤。作耳后皮肤切口向下扩展至上颈部,从后面切开外耳道骨部和软骨部结合处以内的皮肤,耳郭折向前。右耳在2点和10点处从鼓环向外作2个直切口,在鼓环外下2 mm处作外耳道下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院以1982-1995年期间收治的8例颈静脉球体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5例鼓室型颈静脉体瘤,3例颈静脉孔型颈静脉球体瘤。对其诊断,分类及手术途径进行讨论,并介绍一种改良的颅内外联合进路途径用于切除广泛的颈静脉体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颈静脉球瘤临床特点,总结手术疗效,提高该病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及随访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男2例,女8例。表现为单侧搏动性耳鸣6例,听力下降8例,耳痛及眩晕3例,耳流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4例,因体检发现耳道肿物就诊1例。6例因肿物突入外耳道,鼓膜不能窥及,4例可透过鼓膜看见鼓室内红色搏动,鼓膜稍向外膨隆。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4例,混合性聋5例,感音神经性聋1例。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及MRI检查,鼓室球瘤可见鼓室、外耳道内充填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颈静脉球体瘤可见颈静脉孔区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呈“蚕蚀样”骨质破坏,肿物突向鼓室及外耳道,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3例颈静脉球体瘤行DSA检查可见颈静脉孔区浓密肿瘤染色,2例由咽升动脉供血,1例由咽升动脉和枕动脉供血。6例鼓室球瘤患者均行耳道乳突径路鼓室球瘤切除术,3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颞下窝A型径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1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伽玛刀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0个月至5.5年,均无复发,未出现影响生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颈静脉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单侧搏动性耳鸣和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最为多见,结合仔细的专科查体和完善的影响学检查不难诊断。鼓室球瘤患者通过中耳显微手术能达到良好疗效,颈静脉球体瘤患者因解剖位置特殊,对术者及围手术期的规范化处理要求较高,并且要求诊疗团队具有侧颅底外科手术的知识及经验,否则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鼓室体瘤是局限于鼓室内的起源于鼓室的舌咽神经鼓室支及迷走神经耳支的化学感受器瘤,起源于副神经节,也称为鼓室副神经节瘤,早期主要在鼓室内生长[1]。因其病变原发于中耳腔及鼓室而得名。而病变原发于颈静脉体者则称为颈静脉体瘤。两者均起源于副神经节,故又称副神经节瘤。此瘤在组织结构上属化学感受器瘤。该病临床上的典型表现为波动性耳鸣、耳闷感;有轻度传导性聋;局部检查,透过鼓膜可见鼓岬表面红色肿块,中耳CT显示鼓岬处有边缘光滑的软组织占位改变,乳突无破坏。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该病临床上比较少见,并且表现多样,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现报道我院3例鼓室体瘤病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报告鼓室球体瘤2例,均以乳突术后流脓、出血性肿块和耳鸣、耳聋就诊。鼓室球体瘤常首先出现耳部症状,而颈静脉球体瘤常首先出现脑神经病征。x线检查最有诊断价值,除常规照片外,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鉴别诊断上有定性定位作用。治疗以手术为主,肿瘤广泛者用放疗和手术的联合疗法,高电压放疗是有前途的。术中出血和残留是治疗难点。鼓室球体瘤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nonchromaffin paragam gleoma),传统系指组织学上具备化学感受器及类似结构特点的肿瘤。近年来又证实其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故应属APUD瘤范畴。该病临床少见。其主要分布于头、颈、胸、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的部位,其中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最多,两者约占化感瘤的98%,发生于其它部位者十分罕  相似文献   

14.
球体瘤又名非嗜铬细胞瘤,病理特点之一是成串的肿瘤细胞散布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中,有家族遗传性,遗传性球体瘤的特征是多中心发病,占30%以上。头颈部球体瘤包括颈动脉体瘤、鼓室或颈静脉球体瘤及迷走神经体瘤。肿瘤生长缓慢,死亡率低,但可包绕邻近的血管、神经及向颅内侵犯。手术难度较大,易损伤血管和神经。早在75年以前就有人认为外科治疗的后果比它的自然病程更差,因此,  相似文献   

15.
神经节瘤或血管球瘤可起源于任何具有血管球体的部位,其中以发生于颈动脉体和颞骨者最常见,后者又分为起源于鼓室球体和颈静脉窝即颈静脉球体瘤。此类肿瘤通常属良性,肿瘤包块有丰富的血循环但无包膜。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不一,手术切除,栓塞疗法,手术加放疗或单独放疗均有报道。作者自1964年~1980年应用放射治疗神经节瘤28例,其中9例为颈动脉体瘤(2例为双侧),19例为颞骨区神经节瘤。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42岁。病程由数月至数年(平均2~  相似文献   

16.
鼓室球体瘤起源于鼓室内副神经节细胞,为化学感受器的血管瘤样肿瘤,临床少见。一般病灶以中耳腔为中心生长,未突破鼓膜时,因无法直接看清肿瘤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常易误诊。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6年-2009年住院并经手术和病理  相似文献   

17.
颈静脉球体瘤是一种源于化学感受器的血管肿瘤 ,多发生于侧颅底颈静脉窝球体外膜中 ,部位较深 ,呈局部侵袭性 ,常沿周围裂孔侵蚀邻近骨质和器官。我科 1 990年以来采用乙状窦栓塞侧颅底手术 ,成功切除 3例巨大颈静脉球体瘤。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 女 ,2 8岁。右面瘫 1年入院 ,伴前额及颞部疼痛 ,疼痛剧烈时恶心、呕吐 ,无眩晕。入院前 3d外耳道流血 ,量较大。检查 :右面瘫 ,右眼外展受限 ,右侧抬肩困难。右外耳道见粉红色新生物及少许血性分泌物。腰穿 :脑脊液压力增高 ,外观清 ,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颅底摄片 :乳突区及岩尖部骨质破…  相似文献   

18.
后鼓室入路手术切除鼓室体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经后鼓室入路手术切除2例局限十中耳的颈静脉球体瘤的临床资料。对鼓室体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式进行讨论认为后鼓室进路根除鼓室体瘤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回顾1970~1990年手术治疗的999例听神经瘤和98例颈静脉球体瘤病例,目的是确定手术后影象检查的作用和发现复发及潜在病变的频率。在听神经瘤病例中发现复发或肿瘤残留病人5例,颈静脉球体瘤病例中有18例复发或肿瘤残留。通过对上述复发病人的症状、肿瘤大小、手术方法、术后过程、影象检查随访等  相似文献   

20.
球体瘤术前选择性血管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增加了肿瘤完全切除的可能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风险。为探讨单独应用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对治疗球体瘤的意义,1992—2000年间对17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其中11例为颈鼓室球体瘤,4例为颈动脉球体瘤,1例为迷走球体瘤,他们大多因为全身情况差而不能接受手术或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