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脑卒中导致吞咽障碍的芒针配合康复训练疗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60例,于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院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治疗组36例对患者进行芒针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对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以及1年后的吞咽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脑卒中导致吞咽功能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吞咽功能以及1年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要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导致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芒针联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提高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46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评估及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能力:观察组显效4例(17.4%),有效15例(65.2%),总有效率82.6%;对照组显效1例(4.3%),有效7例(30.4%),总有效率为34.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康复综合训练治疗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效果确切,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康复训练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配合舌三针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住院病人72例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配合舌三针治疗2个疗程。结果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90%,吞咽功能评定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疗效明显。结论康复训练配合舌三针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减低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训练组早期加予吞咽康复训练,训练前后行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康复训练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为8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颈部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部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功能训练。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部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较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能较好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品管圈管理方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吞咽障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9月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组,主要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n=40),观察组(实施品管圈管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n=40),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训练知晓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知晓率为97.0%,对照组患者的总知晓率为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方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吞咽障碍训练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可以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训练的知晓率,该管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6,(1):127-129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早期运用棉棒涂擦刺激法护理对患者吞咽困难情况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总结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早期脑卒患者共92例,按照患者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基础常规护理及适当的早期康复功能训练计划,对照组进行基础常规脑卒中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基础常规脑卒中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棉棒涂擦刺激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误吸的发生率、吞咽困难临床治疗效果及由吞咽困难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误吸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误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吞咽困难治疗临床总显效率为76.1%,明显高于对照组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由吞咽障碍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7%,明显低于对照组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早期应用基础常规功能训练与棉棒涂擦刺激法对吞咽功能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吞咽困难导致的误吸、肺炎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且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治愈效果,简单易行,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用于临床指导。方法选取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1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对照组显效42例(44.21%),有效27例(28.42%),总有效率72.63%;治疗组显效58例(61.05%),有效28例(29.48%),总有效率90.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扩大皮质感觉区,而且可以避免咽部肌群出现萎缩现象来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遗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方法我院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诊的200例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实施康复训练,50 d后观察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治疗组20例患者得到治愈,治愈率为20%;49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49%,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9%。对照组患者中5例得到治愈,治愈率5%;治疗有效22例,治疗有效率为22%,治疗后总有效率为27%。两组治疗结果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遗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患者吞咽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与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6.50±1.27)分,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分(4.49±1.14)分,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2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2.9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使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应用电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同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45例保守治疗,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14d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饮水测试结果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电针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疗效显著优越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将入选的3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9),治疗组音乐疗法进行干预。入选时和治疗4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法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FMA和MB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音乐疗法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在多发性硬化伴发的抑郁及异常感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临床确诊有抑郁和典型感觉障碍的多发性硬化患者5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免疫干预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盐酸文拉法新缓释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疼痛(VAS)、扩展残疾状态(ED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组VAS、EDSS、HAMA、HAMD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u=2.36,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治疗,可有效改善多发性硬化伴抑郁及感觉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训练,其中治疗组在训练前进行15~20min运动想象训练。运动再学习训练1次/d,40min/次,疗程6周。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指数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改善明显优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康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于神经内科病房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一对一"方式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此两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刘素姣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48-450
目的探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联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9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采用吞咽功能评定、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以及临床疗效评定为观察标准,对照组实施常规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护理,实验组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艾灸。结果实验组康复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等护理的同时给患者实施艾灸,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提供一条科学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焦虑病人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48-3249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焦虑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6例脑卒中伴焦虑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及生物反馈治疗等.结果:干预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病人治疗后的焦虑情绪差异有显著性,心理干预组焦虑减分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病人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亦可促进躯体疾病的康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67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灸治疗+常规训练治疗,23例)、B组(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治疗,20例)、C组(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治疗+早期康复治疗,24例),分别于入组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简化Fugl-Meyer评估( FMA)上肢功能评分和改良Bathel指数( 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B组VAS指数、FMA指数、MBI指数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VAS指数、FMA指数、MBI指数优于A、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很好地改善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能力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朱文焕  张俊平  孙德举  周岱 《中国药房》2012,(12):1097-109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术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依达拉奉组(30例)、脑心通组(30例)和联合用药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其余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与相应药物。各组疗程均为28d。记录4组治疗前,治疗后14、28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4组治疗后生活能力状态、脑水肿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8d后,联合用药组GCS评分较对照组、依达拉奉组、脑心通组显著升高(P<0.01),依达拉奉组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5);治疗28d后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依达拉奉组和脑心通组(P<0.05);依达拉奉组优于脑心通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脑水肿程度改善表明联合用药组优于对照组、依达拉奉组和脑心通组(P<0.01);依达拉奉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各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的疗效与安全性较好,具有显著促进受损脑组织恢复、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整体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9例)和对照组(9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8 d对患者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治疗第14、28天,研究组患者FMA、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能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