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桂附地黄丸来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方,金匮肾气丸是由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组成。而桂附地黄丸则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易桂枝为肉桂而成。其功效不仅具有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作用,而且还能在补阴中生火助阳,使之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主治肾阳虚所至的腰膝酸痛,肢冷,浮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小便频数,痰饮喘咳,舌淡,脉细无力等症。笔者用桂附地黄丸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较好,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不同补肾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组成功效虽相似,但二者亦有不同.金匮肾气丸平补肾气,适用于肾气亏虚、气化失司而无明显寒热之象的病证;桂附地黄丸为金匮肾气丸的衍变方,将干地黄改成了熟地黄,桂枝易为肉桂,温补之性增强,进而变为温补肾阳之剂,临床适用于肾阳不足寒象明显的病证.两方在临床上应区别运用.  相似文献   

3.
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分别是治疗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的代表方,疗效已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肾气丸始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干地黄(现用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改用肉桂)、制附子组成.六味地黄丸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系由肾气丸减去桂、附而成.两方在组方上仅差附子、肉桂,其它药味的用量均相同,而附子、肉桂的用量只占肾气丸全方的2/27,但是两方的功效与性质截然不同,肾气丸补肾阳,而六味地黄丸补肾阴.附子、肉桂在其中起着何种作用?本文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肾气丸一方,出自《金匮要略》,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八味药组成(原方为桂枝,但后世多用肉桂)。主治肾气不足,腰痠腿软,下肢欠温,  相似文献   

5.
<正>肾气丸乃张仲景《金匮要略》之名方,原方主治肾阳不足之腰痛、痰饮、脚气、消渴、转胞等。对于本方的功用及主治证,中医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对本方的配伍却存在疑惑难解之处,如本方为温阳补肾之方,方中为何重用滋阴(精)补肾之品?却不重用温补肾阳  相似文献   

6.
金匮肾气丸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远  程科 《新中医》2002,34(11):67-67
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组成。主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以及痰饮、脚气、消渴等证。笔者用此方治疗他症,疗效亦好,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八味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本方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于第五、六、十二、十三及二十二篇中,分别用以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及妇人转胞等疾患。自明代开始,才将本方明确用于肾阳不足证,并成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本方是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八味药制成的蜜丸,到唐代《千金要方》将方中桂枝改用桂心。再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将桂枝改用肉桂,同时还将干地黄改用熟地黄,这种变动一直延用至今。此外,由于本方别名崔氏八味丸,因此有人怀疑本方非张仲景方。  相似文献   

8.
<正> 肾气丸方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一篇,故又名“金匮肾气丸”。本方具温补肾阳之功效,主治由肾阳不足而引起的,虚劳腰痛,肢冷,小腹拘急,  相似文献   

9.
孔凡族 《国医论坛》2003,18(3):48-49
肾气丸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为补肾气祖方。今世人皆知肾气丸补肾阳 ,六味地黄丸补肾阴 ,却很少知晓肾气丸原为肾阴与肾阳并补之第一方。究其原委 ,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肾气丸孰补肾阳孰补肾阴 ?历来有医家提出质疑 ,让人莫衷一是。有鉴于此 ,特作此文为肾气丸补肾气正其名而广其用。1 肾气丸由补肾气变补肾阳的历史变迁肾气丸方见《金匮要略》引崔氏方 ,崔氏何许人 ?无从稽考。其药物组成为干地黄八两 ,山药、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 ,桂枝、附子 (炮 )各一两。肾气丸又名崔氏…  相似文献   

10.
肾气丸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见于《金匮要略》中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5篇,临床应用广泛。仲景本意肾气丸为补肾气而非补肾阳之方。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中,多将熟地黄替代生地黄;肉桂替代桂枝,增大附桂在方中的比例,部分医家认为其为温补肾阳之剂,而且现代方剂学教材也将其归为温补肾阳剂范畴。文章通过对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的原文进行梳理,将药物组成以及方义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对其功效的见解,探讨肾气丸方证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丸应为滋阴利水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味地黄丸世人都谓其为滋阴补肾之方,而忽视了其利水渗湿之功。 首先,从组方机理看,方中是以熟地滋补肾阴为主药;辅以山萸肉、怀山药健脾补肝肾养阴而涩精;又以泽泻去肾之湿浊,茯苓淡渗脾湿,丹皮清泄虚火,共为佐使。用药以滋阴药为主辅,化湿祛浊药为佐使,则其功效应是以滋阴补肾为主,兼有利水化湿作用。 六味地黄丸由金匮肾气丸衍变而来。金匮肾气丸的温阳利水作用已为人们所公认,六味地黄丸是在金匮肾气丸原方中减去了温补肾阳的桂枝、附子而保留了滋阴补肾、化浊利水之药。因此可以认为:金匮肾气丸是用于肾脏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12.
谢海洲 《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73-1974
肾气丸方出《金匮》,因此有金匮肾气丸之称,因含熟地黄等八味药,故又名八味丸。此方是由熟地黄(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牡丹皮、茯苓、肉桂(或桂枝)和附子组成。每当腰酸腿软,腰为肾府,腰酸软属肾虚,肾虚即不能温养下焦,故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肾虚则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短气,动则喘甚,此肾虚属肾阳不足,阻碍胸阳,尺脉弱小。以上各症象均属肾阳不足,因此宜温补肾阳。  相似文献   

13.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创立了肾气丸,是治疗肾阳不足的祖方。此方是最早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方剂。肾气丸是由: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肉桂、附子八味药物组成。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痛,下肢冷感,少腹拘急,水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遗尿,以及痰饮咳喘,消渴等病症。  相似文献   

14.
"肾气丸"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名著<金匮要略>,原方由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8味药物组成.功效温补肾阳,常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消渴等症的治疗.南宋医家严用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将"肾气丸"加入牛膝、车前子,名"加味肾气丸"收录<济生方>中,后世习称"济生肾气丸".北京同仁堂生产的传统名药"金匮肾气丸"即为"济生肾气丸"组方.  相似文献   

15.
男科病妙用金匮肾气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所载肾气丸为张仲景名方之一,后世称为八味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等。本方由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皮、山药、茯苓、桂枝共8味中药组成。本方去掉桂枝、附子就为六味地黄丸,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为主,用桂枝、附子温阳补肾,为阴阳双补之方。  相似文献   

16.
济生肾气丸出于《济生方》,由《金匮》肾气丸加味而成,具有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肾阳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笔者常用济生肾气丸治疗老年性不明原因下肢水肿,取得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宋迄今对肾气丸功效的认识尚存争议,多论本方为温补肾阳之剂。从《金匮要略》中原文分析,其主治虽有水饮、脚气、转胞等证,但绝无一处谈及阳虚之脉,而皆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等症。因此,肾气丸主治证实质为肾主水的功能失调所致。另外从用药量分析,该方纳桂附于大剂滋阴药中,意不在补火,而在于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因此,将肾气丸功效归纳为温补肾气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刘德泉 《光明中医》2004,19(1):42-43
肾气丸 ,亦称金匮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历代论述 ,多认为是补肾阳之剂。但从原方所治病症 ,其药物组成 ,以及肾阳与肾气的基本概念分析 ,实为补益肾气之方 ,而非温补肾阳之剂。主要是治疗肾的气化功能失调 ,小便异常之证。现辨析如下 :1 肾气丸原方主治病证分析 :考《金匮要略》原文 ,肾气丸主治病证条文有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 ,少股不仁。”崔氏八味丸实即张仲景的肾气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相似文献   

19.
<正> 金匮肾气丸又称桂附八味丸,或简称肾气丸。其原方组成是: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四两、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附子大者一枚、桂枝一两。后世目为温补肾阳之祖方。欲补肾阳,则宜温不宜凉,但干地黄性凉,剂量又最大;肾阳贵凝降,而桂枝却上行。所以,从《千金方》、《局方》诸方书开始,一般都把干地黄改为性温之熟地,并把桂枝改成下行之肉桂。后世亦常按此沿用,但这样做是否妥当,很值得讨论。笔者对此略谈几点认为不应擅改之认识,以供中医药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金匮》肾气丸义理及衍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乃阴阳兼顾,阴中求阳,益肾生气,温补肾阳之总方。其在《金匮要略》中治寒湿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转胞凡五病。后世师其法而立新方者甚多,诸如济生肾气丸、十补丸、右归丸、右归饮、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