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主要由角蛋白 1和角蛋白 10基因点突变引起。近 10年来对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角蛋白 K1和 K10基因的定位、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小鼠模型以及产前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1例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散发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KRT1和KRT10基因的热点突变区,通过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者、家系中的正常成员和5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个体的KRT1和KRT10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在患者KRT10基因的第1外显子上发现了1个错义突变(467G→A),导致角蛋白10(KRT10)1A区的精氨酸由组氨酸替代(R156H),而家系正常成员和无亲缘关系的5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KRT10基因第1外显子突变(467G→A)在该例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病的分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TGM1、ALOX12B和ALOXE3基因突变引起。近几年来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分子遗传学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TGM1、ALOX12B和ALOXE3基因定位、突变位点等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TYGM1、ALOX12B和ALOXE3基因突变引起。近几年来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分子遗传学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TGM1、ALOX12B和ALOXE3基因定位、突变位点等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鱼鳞病多表现为全身性皮肤干燥、粗糙、过多角化、鱼鳞状鳞屑。但由于致病机理和遗传背景的不同,使病情的发展与预后及防治有很大差异。为更准确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此类疾病,本文对寻常型鱼鳞病、X连锁型鱼鳞病、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与板层状鱼鳞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发病的分子遗传机理、遗传方式以及研究动态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自幼年发病,6例为出生时发病,表现为出生时躯干部或四肢发生红斑、水疱、糜烂,随年龄增长,水疱消失,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潮红、角化,覆盖厚层棕色鳞屑。组织病理学显示:所有病例均呈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改变,即明显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颗粒层内见多数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棘层细胞空泡化改变。结论该病临床罕见,但其具有特殊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鱼鳞病(ichthyosis)是一类遗传性皮肤角化异常的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具有暗褐色的鱼鳞状鳞屑.根据其遗传特点、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可分为寻常型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和性连锁遗传寻常鱼鳞病3种类型[1].其中性连锁遗传寻常鱼鳞病(X-linked ichthyosis)(MIM 308100)为X连锁隐性遗传,仅见于男性,出生后或婴儿期发病.与寻常鱼鳞病相比,除了遗传方式的不同之外,二者在临床表现和组织学上也有所不同.X连锁的鱼鳞病患者发病早,其皮疹鳞屑较大,呈红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遍布全身,头、耳、颈及腋窝,月国窝、肘窝等部位均可受累;腹部病情较背部严重,但一般不发生毛囊角化[2].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1个先天性厚甲症Ⅰ型(pachyonychia congenital type Ⅰ,PC-Ⅰ)家系中的角蛋白6A(keratin 6A,K6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个先天性厚甲症Ⅰ型家系,并提取该家系中2例患者及3名表型正常者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标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其产物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检测K6A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存在K6A基因上第521位碱基胸腺嘧啶(T)转化成胞嘧啶(C),使得K6A基因的第1外显子174位密码子由TTT突变成TCT,导致所编码的苯丙氨酸被丝氨酸取代,而该家系的正常人及无关健康个体对照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该PC-Ⅰ家系中患者的表现型是K6A基因的错义突变(521 T→C)引起.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合并白血病一家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合并白血病一家系温婷媛△袁丽华△李淑霞王艳华程春华例1女,第1胎,第1产,38周顺产。生后轻度窒息。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其母每两个月时高烧一次,体温达39℃以上。口服少量维C银翘片后体温恢复正常。父母年龄分别为29岁...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1例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尹建英,于哩哩,张书琴病例患儿,女,10天,主因生后皮肤异常,近两天不吃奶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1产剖宫产儿,出生时皮肤光亮如蒙一层蜡脂,干燥弹性差,哭声小,反应差。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其母因精神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例维吾尔族火棉胶样患儿的TGM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芯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鱼鳞病及鱼鳞病样皮肤病25个相关基因的检测。 结果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及父母核型均正常;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出患儿TGM1基因的c.919C〉T(p.Arg307Trp)和c.856C〉T(p.Arg286Trp)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已知致病突变,后者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TGM1基因c.856C〉T(p.Arg286Trp)杂合突变,未检出患儿母亲TGM1基因c.919C〉T、c.856C〉T的位点突变。结论TGM1基因c.919C〉T和c.856C〉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个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家系的KRT9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一个伴随有类似关节指垫样病损和指甲病变的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的中国家系中角蛋白9(keratin9,KRT9)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家系成员及家系外50名正常人KRT9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DNA序列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然后经限制性内切酶Dde分析验证。结果患者KRT9基因第1外显子第160位密码子发生AAT→AGT的突变(N160S),而家系正常成员及家系外50个正常人中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KRT9基因的第1外显子第160位密码子发生AAT→AGT突变(N160S)导致该家系患者发生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  相似文献   

13.
周曙霞  翁孟武 《现代免疫学》1994,14(6):359-360,370
本研究同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生物素-亲和素标记酶复合物法(ABC)和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检测37例不同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皮损中自身抗体,并以2例先天性大疱病和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作对照。就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包埋后免疫金标技术对疱疹样天疱疮及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各1例作免疫电镜研究,提出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中,IGSS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大疱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是一组遗传性皮肤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隐性遗传,其特征为皮肤和粘膜损害,轻微机械性损伤,引起大小不等的疱疹,以水疱及血疱为主,是非炎症性皮肤病,Nikolsky征阳性或者阴性。根据本病的遗传方式,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电镜检查等可分为4型:1.单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simplex(Koebner型)]是1965年由Passarg首次报道,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为1/5万属于轻型。又分为两种类型:①手足大疱表皮松解症(Cockanye)型;②疱疹样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owling-Meare型)较常见。2.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基因定位于3p21。3.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Hallopeau-Siemens型),是1952年由BOOK首次报道。Ⅳ型胶原纤维突变引起大庖性表皮松解症,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q11-q23发病率:0.3/10万。4.致死性大疱表皮松解症型又称交接性大疱松解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非大泡性鱼鳞癣样红皮病具有如下特征:表皮角化过量、角化不全和棘皮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受累胎儿在分娩后数小时内产生胶质膜,一周内胶质层表皮脱落,数日内婴儿或死于并发症,或发生典型的损伤性病变。受累的存活者(约2  相似文献   

16.
作者应用三种细胞角蛋白(HK2,K12,K27)单克隆抗体(McAb),对泪腺上皮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角蛋白HK2-McAb可使实体状,管状排列的肿瘤细胞显示阳性:K12-McAb可使肿瘤间质中粘液样细胞及纤维样细胞显示阳性,阳性率均为94.1%。而K27-McAb反使肿瘤中小部分鳞状细胞样化生压显示阳性,且阳性率低仅为32.4%。我们认为:角蛋白HK2及K12是较好的泪腺上皮性肿瘤的标记物,而角蛋白K27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17.
病例 :患儿为足月头胎 ,由臀位牵引助产出生。出生时即发觉患儿皮肤潮红 ,发亮 ,多处干裂脱屑 ,请求遗传咨询。体检 :患儿是出生仅 2天的新生男婴。体重 2 70 0g ,身长5 0cm ,面部紧绷 ,眼距略宽 ,眼裂长。朝天鼻 ,鼻梁宽平。嘴唇厚而外翻 ,嘴始终张开呈鲤鱼样嘴。男性外生殖器 ,肛门正常。全身皮肤除上腹部、腋下外都呈猩红色 ,发亮 ,薄而发皱 ,似乎涂了一层蜡烛油。颈部和四肢屈侧皮肤明显干裂、脱屑 (见照片 )。患儿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为 4 6,XY。患儿母亲为初产妇 ,怀孕时无早孕反应 ,停经 4月后 ,始图 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1…  相似文献   

18.
卵巢浆液性交界及恶性肿瘤K-ras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a L  Guo LN  Liang ZY  Ren XY  Wu SF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2):714-718
目的探讨K-ras基因在卵巢浆液性交界及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1例卵巢浆液性肿瘤标本,包括经典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18例,微乳头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11例,浸润性微乳头型浆液性癌12例,经典型浆液性癌10例。采用显微切割技术获取肿瘤细胞后,提取基因组DNA、PCR技术扩增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鉴定K—ras基因第12、13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1例经典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K—ras基因第12密码子发生突变,突变类型为GGT→GTT即甘氨酸→缬氨酸,余50例标本未见突变;所有标本K—ras基因第13密码子均为野生型。结论K—ras基因第12、13密码子在被检患者中卵巢浆液性交界及恶性肿瘤中的突变频率很低,其在该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Sjogren-Larsson综合征(SLS)是一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鱼鳞病样综合征.临床以先天性鱼鳞病、痉挛性双下肢瘫或四肢瘫及智力障碍为特点.在因定位于17p11.2[1].现将我院所见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斑驳病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斑驳病是一种黑色素细胞发育障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征是皮肤、毛发的先天性色素减少性斑块,主要发生于发部、前额、胸腹和四肢,斑块内黑素细胞缺失。斑驳病是由原癌c-kit基因的突变引起,此基因绾码一种胚胎时期生长因子(steel factor)的细胞表面跨膜受体,这种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的作用。已经识别出引起斑驳病的c-kit基因的多种突变,这些突变和临床表型之间具有阶梯状的联系.对这些联系的研究反过来又加深了对斑驳病发病机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